雨下了一整天,这是搬来新家的第二场雨,天气终于要真的变凉了。
做一盘仔姜烧鸭吧!
26号第一次尝试做了仔姜烧鸭,小叶说很好吃很喜欢吃。
今天再做一次,反正下雨不能出门,慢慢做,慢慢摸索,争取有进步。
平时都是小叶做饭,我也得多练习才行。
第一步,把材料准备好。
鸭子,仔姜,盐,鸡精,蒜,酱油,料酒。
蒜要拍开切碎,反正我是习惯把蒜切得很碎很碎很碎的…仔姜就切片,尽量薄,反正我切得很薄,也切得很慢…
第二步,鸭肉过水。
烧一锅开水,水开之后把鸭肉放进去,把血污之类的东西逼出来。
基本上就是看到那些脏泡泡冒得差不多就可以捞起来了。
第三步,出鸭油。
把过了水的鸭肉捞出来,开水倒掉,把锅擦干净,开大火把锅烧热,锅热之后把鸭肉放进去,尽量把鸭肉摊开来,将鸭油逼出来。
第四步,鸭肉待用。
把出过油的鸭肉拿干净的碗装好放在一边备用。
但是,鸭油留在锅里,不要倒掉。原油炒原肉啊。
第五步,炒仔姜。
鸭子那点油不太够,可以稍微加一点花生油,然后放入切碎的蒜末,中火,出香味后倒入仔姜片,翻炒。这个时候就可以把盐和鸡精放进来了,鸡精可以放少一点,盐可以稍微多一点,后面的步骤就不加盐了,盐的量在这里一次放足。
第六步,仔姜炒鸭。
仔姜炒一会略略变色时就可以把鸭肉倒进锅里一起翻炒了。
这一步不用炒太久,匀一匀即可,下一步才是关键。
第七步,裹色添香。
加入酱油和料酒,中火翻炒。
这个时候火不需要大,来回翻炒让鸭肉和仔姜都均匀地和料酒、酱油发生各种亲密接触。
多缠绵一会,味道会更香。
但是也别缠绵太久,小心糊锅。
第八步,加水。
缠绵完之后加水没过鸭肉,齐平即可。让大家冷静一下,思考下人生。
第九步,大火猛烧,中火慢熬。
先盖上锅盖大火烧,有多猛开多猛,把水烧起来!
水沸之后继续烧五分钟,然后揭开锅盖转中火继续慢慢烧。
第十步,收汁。
把水烧干,收紧酱汁,就可以出锅了。
当当~当当~太不容易了!
第二次做总算是比第一次做得好一些,至少卖相还不错。
小叶尝了一口说味道也比第一次控制得好,这次算是色香味俱全了!
这种时候,文艺小青年望望餐桌…旁边的小阳台…上的滴水观音,唔~这样一个雨天,这样一盘仔姜烧鸭…
楼下也传来炒菜的声音,各家各户飘出各种香味,这样的雨天透着格外浓的生活气息。
尽管这是被无数人骂做地狱的城市,但只要有一桌好菜,生活还是值得期待的。
上一篇搬家的日志因为煮鱼的建议,我发表到了深圳22°社区的论坛里,没想到居然火了。
先是在论坛里很多人跟帖,接着被转去新浪微博,在新浪微博里被狂转发,再接着有南方都市报的记者来采访我和小叶,南都的报道发出后在微博上又发布了一次,结果又开始了一轮疯狂转发,连锁反应般地在新浪微博里大片传播,大片大片地讨论,就在我写这篇博客的同时,我微博右上角还在显示,有400+条新@ 我的消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故意起了个“ 13天 4000元 80后设计师营造温馨小窝 ”这一类的标题,一下子弄得成百上千条微博@ 我,还有人特地跑来我的页面留言和询问,更有甚者给我们发私信,要么是想登门参观,要么是某某报纸想来采访。从这成千的信息里,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人,赞叹生活态度的、怀疑是广告软文的、冷嘲热讽的,千奇百怪的话语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幸好,还是有清醒之人的。
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原来,火起来是这么容易的一件事,只需要一点素材,媒体联合一炒作,盲目的网民们一拥而上地围观和跟风,一个事情就能被推向公众的视野,广泛讨论,然后胡乱瞎说。火了,红了?呵呵,那些东西与我无关,也千万别和我有关。那些发表看法的有思想有观点的人们,几乎没有一个人看完过当中的文字描述,重复性的废话真是让人厌倦。读图时代来临的时候,人们丧失了阅读文字的能力,微博的时代更是彻底粉碎了人们的时间观,走马观花的不仅仅是眼球,更是极度碎片化的大脑。
幸好有这片清静之地,我讨厌这堵墙,但这堵墙却也为我这样的人保留了一点干净的地方。
今晚还是看到一条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的,我的师兄黄志荣获得了工业设计界的奥斯卡—-红点至尊奖。
这条消息令人震惊的同时,又让我们一下子感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和希望。
比起红点奖,我所梦想的事情更远,所以,要更努力啊。
国庆和十八大的即将召开让这两个月的网络环境很差很差,本来国庆假期带我妈去小叶家谈婚事的,但是始终没法登上博客后台,最后也就没有写。我常想自己弄一个独立博客好了,一来好控制,二来也能作为自己在网络上的一个综合基地,可是自己对网络技术一窍不通,也没时间折腾研究,一直不能成事。
尽管WP的不便时常让我纠结,但这种不便反而给我了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停下来,想一想,这才是博客本身应该具有的精神,这和微博那些快速消费的信息流不一样,这里只需要沉淀,慢一点就慢一点,再慢一点也许更好。
我翻不了墙,只能看文字,看不了图片,那个着急得真干。。。。你发红发紫的故事还是听小陈讲的,说在南都报看到你的改成工程。与生俱来的设计师潜质,这条路你算是走对了。想来想去,也许俺比较适合闲逛晃荡“扫街”,呵呵
赞赞
唉,太夸张了,无非就是微博上炒了一下,而且也不全是我的事,我女友的功劳起码有一半,这事儿也就算生活里一点点缀,不无聊罢了。
各看各好啊,我还羡慕你经常扫街呢,我现在是没这个闲情啊,入职一个月来基本上连轴转到底,就前两天才闲下来,好不容易有个周末又在为邻居捡回来的幼犬找领养人,都没什么闲的时间。
你现在拍的片子越来越赞了啊!果然机器好感觉也来得快!哈哈!
赞赞
每个人都有自己活着的姿态,但有梦想的人,他的姿态总会更优雅些。
赞赞
也更辛苦些。
赞赞
真巧,去年你路过我的博客给我留言评论了一下我的建筑设计,然后我今天恰好到你的博客看看,原来你就是微博上说的那个住宅改造的主人公呀,我也转发了介绍你屋子改造的微博呢,真是好巧呀!赞一个!
赞赞
真的好巧啊!哈哈!
网上都是大家褒奖了的,其实也就是自己收拾收拾,没什么很内涵的东西,顶多算是功能性的。
我是做工业设计的,对建筑也就一知半解,不过很感兴趣,一直都有关注。我常觉得建筑就是巨大化的产品,产品就是微缩的建筑,外形、结构还有电气等等都是类似的东西,很微妙,很有趣。我喜欢从地里长出来的建筑,也希望自己设计的物品能够从生活里生长出来,在人人相传中完善和进化。
我又看了一下你博客,你是在美国念建筑设计硕士么?
赞赞
对啊对啊~好巧啊!~我现在在美国念建筑学硕士~~我也是深圳的啊~~我10年在深圳大学毕业,然后在美国克莱姆森大学读建筑雪儿研究生,现在是第三年,也是最后一年了~~我对工业设计也非常感兴趣,我和你的想法有点类似,我觉得不管是工业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有很多共同的地方,特别这几年我对产品的设计关注比以前多了许多,我很喜欢细细品味苹果的设计,简单。这种把可要可不要的去掉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每个部分存在都是有道理的,否则就不应该存在,这对建筑设计也是适用的~~呵呵~~
赞赞
亲,去下厨房嘛~~ ps,原来认识了红人,哈哈
赞赞
我这种水平哪好意思去下厨房啊。
赞赞
链接地址有误
赞赞
哪个地址?我试过都没问题唉。
赞赞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你竟然这么用心的把过程给拍了下来,从此,Steven过上了幸福生活。
赞赞
哎呀,哪有,明明是艰苦的生活仍在继续~
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