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有个词,叫“设计师图库”。早些年,设计师的电脑里都会有一个容量巨大的分区或文件夹,用于专门收藏那些在网上收集回来的图片资料。现在,这些图库不再大量占用电脑硬盘,转而储存在Pinterest和花瓣这类网络图库上。除了图库,还有许多“网站资源列表”,按照不同的划分原则归类为各个分组。从十年前到现在,仍然会经常遇到人问“你那有什么好的网站分享一下呗”。
昨天因为盖茨黑德千禧桥而结识了一位建筑师,在甚欢的交谈中我们又一次聊到了设计师的资料管理问题。此前也时常在各种场合被问起,包括现在写公众号也会有朋友问素材怎么找,所以我想,索性分享一下自己对于素材、资料的看法和相关方法。
先从公众号里的文章说起吧。我在公众号里推送的文章篇幅相对都比较长,尽管会有大量图片,但自己写的文字部分也相当的多。朋友问我这样的文章要花多长时间来写。我就说,其实我每次写一篇文章大部分的时间并不在写,而是挖掘、考察、核对大量的网络材料,互相印证,所以会比较慢。例如之前那篇介绍日本陶艺家中岛先生的文章,看着好像没有很多文字内容,但其实我花了大半天时间挖掘出几十个中英日文网页才考究出那么一些内容来。而这个考究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我是那种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所以会很在意一个事物的前因后果,在翻找资料的过程里,我会把很多心思花在把跟这个事相关的周边讯息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认识。只有当我觉得这些资讯能围合成一个生动的形象时,我才能说自己大致知道它。
打个比方,就类似于旅游时在一个地方住下来慢慢玩儿,那种深度游的感觉。
对于任何事情,我都不敢说自己很懂,所以我的High点相对比较低,很容易感到愉悦。这种愉悦能给我带来持续的动力和享受。不论是在日常工作里找资料,还是写东西,我通常会把事物的美感放在关注排序的第二位。排第一位的,总是它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个人而言,设计师出于什么动机这么做,由于哪些原因,最终呈现出一个什么状态的东西,这样的过程是我最关心的。
我把这种探究的行为看作对脉络的梳理,我需要这样的过程来让自己尽可能保持客观地去看待一个东西。
这一点在我之前多次说起的“器物进化论”里也有所提及。近年来,我也一直在思考人类对于美的感知是否根本不是主观喜好,而是基于一些客观的驱动因素所生成的生物反应。例如我们都知道黄色墙面应用在餐饮场所里,可以激发人的食欲,那么我会去想,到底黄色光对人脑做了什么?这样的例子下,我会尝试去了解它背后生理、心理和数学物理的东西,从其他层面去分析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
那么,这样的认知和理解,是需要大量的资料来共同组成的。虽然不可能做到完全绝对的论证,但在现有科学认知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学科知识联结还是会非常有帮助的。
所以,在这样的思维习惯前提下,我对待资料、素材的态度可能和一些人不太一样。
我以前也很头疼资料库这件事,但这两年终于意识到,什么资料库都不如搜索引擎。以前我也存了一大堆的网站、图库,没事就上去看看,但其实也就只有看到的那一刻会看一看,回头就雪藏了。存的越多越无用,最后就成囤积狂。索性我就再也不囤,要用的时候现找。所以关键是怎么找。说出来其实是很简单的,就是从一个点开始发散。例如盖茨黑德千禧桥和上次那个日本陶艺,我就是在Pinterest上看见一张图,觉得那个瓷器很美,或者看到bing的桌面上推荐了一座桥觉得很赞,就点进去看看。这时候就会获得一个最初步的信息,比如这个东西叫什么,或者图片来源网页。那就再接着点进去,或搜索它的名字,又或者就以图搜图,那就又挖到了一些信息。接下来就是一个裂变的过程了,每一次点击都会出现新的讯息,例如这个东西对应的人或团体,然后就会有他们背后的流派或背景,一步步拓展开,就会找到很丰富的内容。那这样,一个图片背后的讯息就会慢慢连成一张网络,勾勒出一个很立体的形象。
我很喜欢这样像侦探小说般、抽丝剥茧地去认识一个东西。
所以基本上也会要求手下的人每次找资料都尽可能多找几个不同角度的图和网页描述,形成一个多视角的认知。哪怕是我还处于囤积狂的那些年,电脑里的图片也是按照同个产品或同系列产品的原则归于一个文件夹里的。别人的图库是全堆在一起的,而我的是一层一层又一层编好名称、序号的大量的文件夹。我觉得这样好一些。
这就是我上面说的“脉络”。所以,我现在基本上都不囤资料了,硬盘轻松了很多,平时就去Pinterest和花瓣这类图库走走,或者看看资讯网站,逛逛知乎,看到有趣的东西就顺着往下挖,能挖到多深就尽可能挖多深,有时候挖到一些完全看不懂的语言(例如日语片假名)就借翻译软件一点一点慢慢看。
方法比较耗时,但能收获很多。
虽然我过去也会觉得囤一大堆图片可以将来慢慢看,学习学习别人怎么处理那些形态,但慢慢就会发现,一来自己只看到了很多形状,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其实一问三不知;二来如果环顾一下四周就看得见,多数人在翻阅图库时,不论是自己硬盘里的还是网上的,大多只是一种滚动鼠标的动作而已,三秒钟晃过好几页,却没停下来仔细看过一张图。
我在chrome里存了不少书签,时不时会有人找我要,但其实我常常觉得有点尴尬,并不是说“我辛苦找来”,而是在每一次裂变搜索中探触到的这些页面,只有我自己知道把它们留在书签里的原因。所以我也不会问人说“分享几个有意思的网站给我吧”,因为他关注的我可能不关注,我关注的我可以自己挖掘。
这就是我的观点和方法,很普通,对任何一个IT从业人员来说简直就是幼儿园级别的事情,但我觉得,这很重要。
From WordPress for Steven’s iPhone
哈哈,我都是依赖Google的哦。
不过单单从得到讯息好像不足够。
赞赞
够的,关键是一层一层拓展地搜索。你能毫无障碍的使用Google多幸福啊,我们只能用百度和bing。
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