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第二期开始,这个访谈项目正式更名为『搭讪设计师』。三年半前做这个项目的初衷,完全是一个很私人的想法,想看看同龄的设计师们都在做什么、想什么。为了尝试重启这个项目,前些天就先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抛出了三年前第一期的内容,大家的反应确实有鼓励到我,所以在上期文末所提到的想法也许真的可以试试看,摒除年纪的界限,做成设计师之间互相了解彼此工作、生活状态以及思想动向的一个小空间。
作为项目重启的第一篇,很有幸邀请到我个人也相当欣赏的 叶清波 先生。说来我与清波兄的相识也是颇为有趣的。早前在知乎上,经常看到他对于设计的一些观点和分析,认可和欣赏之余,也有一点点仰慕的心情在其中,但相交甚少。某次在一个设计师微信群里偶然相遇,发现我们竟曾先后效力于同一家公司,这才真正聊开来。所以也很感谢清波兄,愿意参与到这样一个项目中,来和大家分享他的一些经历和思考。
以下为本期采访正文:
苏:可以先简要地介绍一下自己和这些年陆续做过哪些事情么?
叶:我叫叶清波,1981年出生。
大学是学的工业设计,2004年大学毕业选择了一家工业设计公司实习、工作,在那里工作了2年多。工业设计公司有一个好处,囊括了从生活、民用、各行各业的专业设备产品、工业设备,甚至包括军品的设计项目。会让设计师保持跳跃性,这个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另外我在这家公司的2年多刚好处于它的膨胀期,从60人左右发展到200多人,从单一的接受设计外包业务,到设计、结构、生产、咨询等完整的产业链的委托都能帮客户完成;并且成立了分公司和各种事业部。虽然我只是个负责设计项目的主管级设计师而已,但置身于其中、亲眼经历整个过程对我的影响很大。
之后,也就是2006年和好友兼同事创办了一家设计公司,主要做手机项目。
2008年底,被大学同学游说,参与到一家IT公司。这是一家电子商务平台型的公司,主要是海外业务。对我来说具有相当的挑战和诱惑,所以后来就全身心的投入了,至此,脱离设计行业。公司发展非常迅速,甚至超出我自己的预期,人员规模从50-60人膨胀到200多,年销售额也翻了几番。当然,过程也非常艰辛,到2013年时,我开始感觉到身体极其吃不消。团队建设经过几年的磨砺也趋近成熟,于是慢慢开始脱离日常业务管理,看书、遛狗、旅游,房子装修。
也正是因为装修买家具遇到颇多问题,才开始研究家具。之后也就有了自己做家具设计的想法。
苏:为什么会选择做木家具呢?父亲与祖父对你有多少影响?
叶:很多人可能选择木家具是觉得环保,很多品牌也以此作为噱头,还有更多人因为亲近朴实或者自然。
除了洞穴之外,我想人类的第一个避难之所肯定是木头的,虽然可能简陋至极。从人类这个群体上来说,木头有着无法抹灭的联系。
但要说选择做木家具,只能说是从选择木材作为设计基材开始,我并不排斥任何其他材料,在合适的时机和成熟的条件下也会采用更多材质的作为选择。木材的加工制造适用性很强,无论是手工,还是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化设备都可以加工,所以这也是大多数独立工作室选择木材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国人对实木的偏爱也是重要因素。
叶清波小学时画的大公鸡
我爷爷是陶瓷厂画师,在瓷器上画图案的那种。父亲是木匠。他们对我的影响,具体也说不上来,只是从小学美术老师发现我对画画比班上同学更有兴趣,就鼓励我参加她的美术兴趣小组,然后家人也都比较支持。之后初中、高中都有断断续续的学习,但是并不系统,因为毕竟是在农村。家人的不反对,应该就是对我的最大支持了,要知道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人都是希望子女学有所成跳出龙门的,学画画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务正业的。
我爷爷去世得早,我读小学2年级就不在了;父亲在没有娶我母亲前就已经是出师的木匠了,他倒是从没有期望子从父业的愿望,只是我从小就在他边上摆弄工具,问他什么都会讲给我听而已,浪费了他收集的一些木料倒是真的。有趣的是,父亲的每一件工具我都认识,前段时间翻出来一些老工具,每一件我都感觉非常亲切,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受。我家原来养了一条田园犬,从小学到大学,大概在我家呆了15年,大学我是读寄宿了,有时候半年都难得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它见到我一样的热情,我见到它一样的亲切。我想,我见到这些工具的感觉大抵如此。
叶清波父亲所用的工具全家福
苏:木工知识都是分别从哪些地方学的呢?学习过程里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是怎样处理这些问题的?
叶:木工知识从哪里学来的,学木工或者家具设计有什么书籍推荐,这是知乎还有我的公众号上的关注者问得最多的问题。
我确实有买一堆书,甚至专门从网络上的各种渠道去收集该看些什么书,但是,我不得不坦诚的告诉大家,基本上那些书我都没怎么看过,甚至很多连上面的塑料薄膜都不曾撕开过。我有写过不少关于家具设计、工艺等方面的回答和文章,然而说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能写出这些东西,我无法指出具体这些知识里哪些内容来自于那本书里,我真的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答案是没有。
我个人的知识构成比较杂,很难把木工知识独立出来去解说。因为在木匠之家长大,然后之后的专业是工业设计,这样对于工艺和材料的认识相对于大多数来说我几乎是天然就会。
然而这不是最重要的,之后的创业中,我习惯,而且不得不学会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宏观的、客观的看待事物,因为身上肩负的是一个集体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尽量的去除个人主观上的狭隘、片面、情绪去面对和解决问题。我认为这反而是我个人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现在,于我个人来说,给自己的定位是家具设计师。木材相对于其他任何家具材料只能而且只会是之一,所以木工对于我来说也只是一门技术或者工种。我不会刻意去累积单一的木工知识,只会在自己做某个设计时,如果遇到技术难点去寻找对应的解决办法。说得再直接一些,对于即时性的学习,都是功利性的。闲暇时间我更愿意去做其他的事情,看动画片、科幻电影、人文电影、纪录片、个人传记、政治、历史、哲学各个方面的书。
好吧,好吧,说起来可能会让人见笑,我是一个连《长征》这样的电视剧都会看的人,电视剧是同一部电视剧,但看的人不一样,对于它 理解和阅读会不一样,思考的角度不一样,收获更不一样。我想说的是: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前面有说到我是81年出生,那也就是说我不得不面对已经30多岁的年纪,从担负的工作内容来说我已经没有精力再如以前一样专研于一门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化学或者其他应用学科,也就是说学习一样东西时,我只能做到知其然,很多时候无法做到知其所以然。目前,遇到的问题主要是无法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这真是个沉重的打击,本身我就是文科出身,但是现在遇到数不尽的理科问题。比如参数化、物理力学、机械设计、材料应用科学。面对这些困难的办法我并不主张和推荐其他人使用,我的办法有两种:
1、回避;
2、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合作。
一个文科生正在啃理科题
苏:平时看电影、电视时都会去关注场景内出现的家具和其他物品么?看的时候会想什么?
叶:前段时间有去体检,其中有个项目要用到一套叫鹰演的系统,完成后有整套交互式的体检结果,医生告诉我我的记忆力有急剧下降的趋势。我刻意的想记住医生给解说的具体内容,比如引发原因、影响具体反映在大脑哪个部位等等,回家之后我就完全忘记了,唯一记得的是焦虑和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高引起记忆力下降,因为我确实长期焦虑和睡眠不好,才能记住这点,所以我只好提醒自己尽量保证睡眠时间。我认为这样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说了这件事,你就会理解其实我看电视剧、电影并不会像大家认为的那样看到某个家具或者物品就能脱口而出这个、这个家具叫什么,然后侃侃而谈详细介绍这是哪个大师在什么时候设计的产品。我想和女生聊天或者一起看电影时这种情景一定很酷。虽然我很期望自己能做到那样,但是很遗憾,我记不住,就连自己比较喜欢的汉斯瓦格纳我都经常拼错他的英文字母。在发现自己记忆力下降时,我曾经非常焦躁,甚至采用过高考前用到的强化记忆的方式,包括在纸上抄写,让我很沮丧的是依然没有效果。我不得不回避这个困难,用其他方式解决,那就是建立个人的资源库,这就类似电脑加载内存或者硬盘一样。
那么,我看电影和电视时会关注什么。哈,其实很少关注具体的家具和物品,更多的是关注和思考作者或者导演表达的主旨,也就是电影的灵魂和精神,而不是这个帅哥叫什么名字、这个器物是什么。因为记忆力的问题,很多时候我连电影的名字都想不起来,但是我知道自己从中获得了什么,但那一定不会是知识。
苏:有关注过“新中式”或“简欧”么?怎么看待它们?
叶:到现在,我依然无法理解什么叫“新中式”“简欧”,我不会过度的关注某种所谓风格,对于我来说更关注具体的产品而不是某种风格。风格属于对过去式的定义。 我想作为设计公司出身的设计师都应该能平等的对待所有风格,学习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但最不应该的是延续他人或过去的风格。至少不能以此作为目标,即使有时你不得不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做这些事情。
你们猜猜这是什么
苏:在留意一件产品时,你通常会关注哪些要素?
叶:材料、结构或原理,因为这些是可以用来借鉴的。
苏:感觉现在的自己和十年前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怎么评价自己现在的状态?
叶:当然是老了,哈哈。2005年吗?和现在大概是2个人吧。我觉得个人的变化毫无意义,重要的是2015年和2005年这之间的环境变化非常大,对于工业设计来说环境好的程度用有史以来一定不为过。
我无法评价自己目前的状态,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概括的话大概是:沉迷。沉迷于做家具,但我总会想2件事,一是让自己脱离,二是让自己放慢。目前家具设计的进度非常缓慢,身边不断的有声音提醒我要快点出东西。但是家具其实终究是个传统行业,它无法像互联网产品或者电子产品那样在线更迭,到用户手上一旦有问题就是一直有问题,除了退货或者换货没有办法解决。很多人大肆宣扬什么都互联网思维,个人并不赞同,我想最终,热度过后用户也会从迷雾中回归到产品本身上来,市场的选择也会如此。
前面说的汉斯瓦格纳一辈子设计了500多个产品,他2008年去世,也有说是2007年。排除掉同一形式的多产品系列运用,他大概也就每年设计不到10款。其中知名的、很多人都知道的椅子也就那么10几款。我的人生也许还有几十年,我想我并没有那么赶时间。
苏:上面有提到家具不像互联网产品,你自己也做过好几年互联网,那你对于时下的互联网硬件创业风潮是怎么看的?
叶: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就像我们应该鼓励小孩去玩更多玩具,探寻更多的事情,哪怕很快他就会抛弃这些玩具,甚至根本不记得之前对另一个玩具兴致黯然。对于小孩来说玩什么不重要,培养兴趣才重要。有过经历的人将是社会最大的财富。是的,这些的互联网硬件绝大多数,很快就会烟消云散。甚至连作为垃圾回收的价值都没有。应该感谢这个时代能包容下这样的事物。并且给他们买单。
本期采访内容就到这。
说实话,这次访谈的结果有不少是我没想到的。因为我们俩不在一个城市,所以只能通过微信聊,而他最近因为打样时遇到一些技术问题要解决,也比较忙,所以我把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全部发给他,就像在知乎回答问题一样一口气写下来。在等待的过程中我自己也会设想一些情况,但最终清波兄的分享还是有不少出乎我意料的内容,确实有许多收获。
再次真诚地感谢!
清波兄有一个名为『木童语木』的微信订阅号,会发布他的研究性文章和设计作品,更新虽不频繁,但干货奇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mutongyumu
本文也发布于微信订阅号『SUiTHiNK』及知乎专栏。
订阅号ID:suithinks | 与你从设计、人文聊到天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