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现今工业设计师应具有怎样的手绘水平?
我的观点是:
先提两个观点:
1. 既然是手绘,那就是图,图是给人看的,那么给什么人看就决定了对图的要求;
2. 手绘是一门工具,工具是要匹配工作场合的。
这两点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尝试划出一个这样的象限来看:
- 对于情况A:
作为设计师与设计师之间想法的交流,手绘充当的是一种思维图形化的工具。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在于快速描绘出自己脑海里的观点和概念,并且对方能理解,给出反馈,以便进一步的讨论。那么这样的场景下,手绘往往就是几根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大致的轮廓、概念特征。但要注意基本的形态、构造、比例,虽然不需要很严谨,但不能变形得太离谱,不然别人不能理解你的想法就没有意义了。这种草图多半是临时性质的,但如果有机会能看到完整保留的图纸,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团队是怎么推演出最终的解决方案的。
这时虽然不对草图做过多要求,但清晰可理解一定是要做到的。每次评审时我都会强调,如果“画不出来”那就意味着你还没想清楚。最好不要形成“我画不好,建模来讨论吧”的习惯,一是因为建模讨论效率不如草图高,二是草图上表达不清的线面关系多半会成为建模时最大的瓶颈。
这种情况下还有一个特例,就是在进行个体思考时作为思维辅助的草图,我们甚至不需要理会别人能否看明白,图面表现可能很杂乱,但不是无意识地涂鸦,点线面的推演多数在这里进行。
- 对于情况B:
因为要和非设计人员进行沟通,那么图面表达上至少要完整、清晰,可以看到较为准确的形态、比例、基本的材质特点,以及他们最关心的“创意点”。例如这样的草图:
如果出现对方提出“我根本看不懂你在画什么”的情况,那多半是由于两种原因:
a、你画得不够清晰;
b、对方确实看不懂。
那我们就得换种方式来沟通了,例如找类似的产品图片辅助说明,或者补充更细致的草图等等。碰到完全看不懂或没经验的沟通对象时,就别开启无限吐糟抱怨模式了,找多几张图外加快速拉几个简易模型反而还有用一些。
- 对于情况C:
因为涉及到要展示,所以画面要求不能比情况B低。但这种情况下往往意味着概念已经进行到比较完整的阶段,需要小组成员进行更多深度的讨论和评价,所以,在概念的刻画程度上必须更为周全。包括但不限于:透视和比例准确的形态关系、充分考虑过的构造关系、材质表现、对加工工艺的考虑,以及对项目本身的一些考量。
进行到这个阶段,通常意味着下一步的模型验证或建模推演,所以在这个部分的草图,基本上要求达到一个“产品即视感”的水平,也就是大家看到这个图,能基本判断最终产品出来是个什么效果。这种手绘给客户看是没问题的,但比较花时间,在项目管理上需要控制好。
- 对于情况D:
这种情况在设计公司里不多,因为一般在情况B下,如果客户觉得想法没问题的话,那么C就只是一个内部沟通的过程,不会展示给客户看。有时会直接跳过情况C,内部评审完成后就进入模型阶段,最后客户看到的会是渲染的效果图。
通常情况下,只有当客户本身和设计公司有较多的合作经验,甚至自己有内部设计团队与我们对接时,对方(或我方)会提出省去效果图评选的步骤,通过草图来选定方案,圈定方案后直接进入唯一方案的模型制作与效果图渲染。这样的好处在于设计团队可以节省人力,但同时意味着对草图质量要求的提高。
除了概念清晰、完整,表达到位外,画面最好炫一点:
但是别担心,这种情况不多。网上这类图多半是设计师自己画着玩,或者是出于宣传、营销等需要在后期另外补充的。如果项目过程中这么干,多半是两类情况:项目周期真的好长,或,设计师短路了。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请告知。)
以上观点可能不周,但在我看来,不管是艺术类还是理工类基础的工业设计师,练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工作环境的需要,不必执着于手绘的效果。在能满足工作沟通的前提下,多和团队讨论、关注解决问题以及方案落地才是正道。
原文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31992793/answer/54407624
.
QUESTION: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做的设计的评价?
我ps技术不佳,但被交任务做海报,每次做出一样海报给朋友看看听听评价,他们总是说这不好那不好,字体太普通,线条应该锋利一点什么什么的,背景好密恐,但我感觉这些是因为个人审美的不同,可能就是你喜欢锋利一点的我更喜欢轻柔一点的,而且我感觉并没有说特别不符合海报主题。所以应听取什么样的评价来改进自己的设计呢,毕竟设计是很主观的事情。
我的观点是:
设计师大概是最不喜欢被别人指指点点的一群人了,一个方案做下来,你的同事要过来说两句这个那个如何如何,你的组长、经理要说这里那里不合适得改改,改完之后然后总监经过一看说不行这里不对那里是错的,好不容易提案了,客户说嗯嗯挺好的但是这里和那里好像不好要不再改改。来自各方面的评论以及修改意见,这大概是设计师私下吐糟最多的话题了。
如果单纯说“多听听没坏处”“不听,坚持自己”或“听一半不听一半吧”,这样的意见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听不听并不是真的听或不听的问题,而是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看待这些外来的声音。
先说两点:
1、审美不是个体产物;
2、设计不是主观的。
首先,作为个体,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有独立意识和思考的。会这么想,没关系,但只要你在生物、天文、物理这类理工学科有一些基本的常识储备,稍微联系在一起来看,你会很容易放弃许多这类想法。不可回避的是,人是社会性动物,任何的个人想法,都是在集体行为和集体现象下的。这里所谈论的并不是一些定理、公式之类的东西,而是基于科学研究发现下可理解的包含生物、化学等方面的内部驱动。举个简单的例子,饥饿感是怎么产生的?饥饿产生后会对我们的感受和判断造成哪些影响?那么在餐厅的室内环境设计或餐具的设计中,我们是否可能尝试对此做出引导和控制?例如我们极为常见的淡黄色墙面。这种基于生理反应的判断是形成我们审美的关键性要素,是脱离了所谓主观意愿后人的动物性不可避免的东西。这一点要铺开说太大了,所以只点一下。
接着,设计是主观的么?我们连个体意识、审美都不是绝对独立的,设计怎么可能是主观的?许多制约和被控制的因素是远超出人的可控范围的,所有的主观,都是“自以为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但需要区分的是,设计本身不是主观行为,但做设计却是主观行为,前者是太阳,后者是晒太阳,两者之间并不是文字游戏的关系,所以才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那么,当别人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评判的时候,在一个主观的做设计的执行行为里,作为个体的自己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另一个个体在客观的设计行为中的观点呢?
作为个体,以下几个问题是需要思考的:
1、这个设计所对应的项目是什么?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设计,总有一个动机。你做海报,是为了传达什么讯息?这个讯息在整个项目中处于哪个环节?先要明白自己做的事情是什么,这是评判的前提;
2、在项目的前提下,在这个设计环节当中,哪些因素是起到决定性/关键性作用的?给什么人看的海报?这些人通常有哪些特点?哪些特点会影响到海报讯息传达的有效性?诸如此类。知道做好这件事的分歧点在哪,这是评判好坏的基本坐标系;
3、同样作为个体的对方,他的观点与上述两个前提的吻合度如何?如果他所说的东西离题了,那你可以选择无视或者反驳,反驳依据就是上述前提;如果对方是对的,你可以让对方进一步说明他的想法,了解他观点中的更多细节和推断过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任何时候都要对自我意识保持警惕。不论是自己的“自我”还是对方的“自我”,下意识里第一反应的观点多半是不经思考的、提前加工过的预存信息,是你大脑里的经验压缩产物,这样的观点不一定对,也不一定不对,所以作为个体,我们需要对这样蹦出来的观点保持警惕,保持一个审视的姿态和习惯。
以上四点不一定周全,但至少能尽可能避免无意义的争论以及由此导致的进度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就事论事。
做设计最忌讳的事之一就是强烈的自我意识,它能蒙蔽你,让你看不见自己、看不见天地、看不见众生,睁眼瞎是做不了设计的。
原文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34927940/answer/60558317
.
QUESTION:读理工类设计和艺术类设计,在设计本质上有哪些共通之处与区别所在?
想学工业设计,国内院校对于工业设计的院系划分很奇怪,有的划在理工类学院,有的划在艺术学院,到底应该学哪个呢?
我的观点是:
从问题的描述上来看,这其实不是职业划分或专业定义的问题,题主关心的也许是高中生在报考院校时所面对的选择。我想从一个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素养来简单说说,这问题其实非常好解决。
按惯例,先给两个观点:
1、不论什么学科背景,设计归根结底都是发掘问题并解决它,没有任何区别;
2、选择理工类与艺术类是切入点不同,但实际面对的问题的一样的。
我们说做一个设计,首先得了解客户出于什么原因开发这款产品,理解他们公司和产品的理念,清楚他们在不同领域内能力的长短,还有所处行业本身的特点,这样的前提明确了,那么在概念发散和收拢的过程里,自然就有了清晰的评判标准,提案的时候也就不会被客户问得哑口无言。我们回答不上客户的问题时,并不是客户故意要刁难,而是作为设计师要反问自己,除了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图以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
一个产品的设计方案并不是一张好看的效果图,而是客户需要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来面对目前或未来的问题,从显而易见的色彩、形状、材质,到不易被人关注的结构、生产和运营,这些因素剥离了哪一个都不能构成一个好产品。工业设计师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当中,面对这些多元化的场景,可以是纯工科么?可以是纯艺术类么?
不行。
我们常说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设计师,你必须得什么都懂一点,能够和工程师聊聊结构、工艺,和市场聊聊运营,和客户聊聊品牌规划,和人力聊聊团队管理。当然,我不是说设计师得精通这些,而是当你与你的团队、客户一起工作时,不会话不投机、面面相觑,你能听懂他们在说什么,也能用设计师的语言给到他们专业的反馈。
所以,专业划分在哪个学院,那应该是大学去关心的事情,而你要做的只是关注自己原本就擅长的部分,以此为切入点:
如果你是擅长数理化等自然学科,在理性思维上比其他同学强,那就果断做个工科生,然后有意识地去修补自己艺术人文的短板;
如果你擅长文史和绘画,喜欢与人沟通,对事物的感知力比较强,那就考个艺术类的呗。只要别因此无视理工类的知识就行,有空的时候还是得有意识地去补补。
以自己擅长的事情考取一个学习氛围好的学校,在对应专业里加强自己原本就比别人强的事情,同时主动修补自己的不足,这才是一个立志于成为优秀设计师的人应该做的事情。学校带进门,修行靠个人,门户界限这种事儿还是别亲自操心了。
原文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381081/answer/62545195
.
QUESTION:接到客户的需求后,设计师一般是如何进行合理性分析,进而完成一设计方案?
我的观点是:
首先,我们不谈灵感,理由在之前的两个问题里已经说过了:
设计工作中遇到找不到创作灵感但又时间紧迫时,你是如何应对的?
此工业设计手法为灵感突现,还是制作时间发现有多种形态的可能性?
然后,需要明确一件事,设计流程是存在的,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也是经过多年验证的,这没问题,但每一家设计公司的流程和方法都有可能不相同,所以流程和方法不是绝对的。
因为需要涉及到具体的案例才能谈详细的推演过程,所以我只能从一个乙方设计师的角度来简单说说过往处理经验中的几个关键性节点:
1、所有的客户在找到我们的时候,双方会有两次基本的交锋:第一次是在签订合同之前的讨论会,在这个会上甲乙双方会向对方提出各自关心的问题,作为是否合作的关键参照因素;第二次是确定合作关系后,我们会要求客户填写一份详细的设计输入文档,作为前期需求的输入及后期沟通的基础。
2、在设计团队明确了工作任务后,会有一次项目启动会议,与会人员除了参与项目的设计师以外,还有跟进项目的市场人员、项目管理人员,以及至关重要的结构工程师。这个会议会对整个团队进行一次任务梳理和进度把控,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儿,在项目正式开始之前明确清楚,让整个团队心中有数。
3、概念发散的过程是有的,但大多数时候并不像影视剧里拍的那样,在宽敞明亮色彩缤纷的环境里高谈阔论。比较常见的情况是,项目组的设计师们找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例如专门的草图室、某个暂时没人用的会议室,或者本来就坐得近就干脆挤在一起。概念发散也不是没有章法凭空地想。既然设计需求已经明确了,那讨论一定是围绕着主题关键词来进行的,而这时候就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做会议主持,把控方向,这一点和任何行业的头脑风暴都一样。区别点就在于,除了文字记录关键词外,设计师们还会画一些简笔画,这样比较高效直观。在头脑风暴的过程里,会筛选出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创意点。
同时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讨论出来的结论与客户给的要求有差异。这时候需要设计师们对行业情况、大众心理、市场运营等角度进行一轮重新的梳理,搞清楚是自己出了问题还是客户出了问题。如果是客户对消费需求没想清楚,那就需要双方重新回到第一步来落实开发方向,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因为设计新产品往往就意味着公司层面的某种探索;但如果双方对这个问题无法达成明确的结论,那从项目推进的角度上说,设计团队就按照原有的输入进行吧,只要和客户书面约定双方的责任范畴即可。
4、在筛选得到一些值得深入的点之后,设计师会继续坐在一起画图、聊天,以不同的视角扫除个人的思维盲点,互相激发。有时候,我们会邀请结构工程师和市场人员参与到这个环节中来,一方面是增加创意发散的范围,二来是及时制止一些离题的和生产制造上明显会出问题的想法。并且,在来回多次的内部讨论过程中,也会随机嵌入一些与客户的沟通。例如有个原理在前期沟通时没了解清楚,或者某个关键性的元器件没有确定,又或者客户本身就对一些问题没拿定主意,这时候我们与客户之间就需要许多次的中途沟通,以确认正在考虑的方案是否偏离轨道。
5、市场调研的工作必须要做。一般来说,市场调研大概可以分两类:一种是通过网络收集同行业内其他产品的资料,除了图片以外,也会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采访和门户网站介绍等讯息,尽可能多角度地认识产品所在行业;第二种是下市场,简单来说就是一帮人冲到顺电、苏宁、国美这类大卖场,近距离、多角度地亲身感受一个没打码的产品是什么样的,这时候设计师们可能会发现一些实际使用上的问题,作为设计中要警惕的点。
6、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会向客户提出去工厂参观的要求。了解这些与客户合作的工厂的情况,会对设计过程中的选择会有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锤子T1的设计如果交给深圳东莞随便哪个厂来做,别说25W的销售量了,能生产出5W台合格品都牛逼了,T1敢那么设计,与富士康的制造能力是直接相关的。如果客户的合作方能力足够强,那对设计师而言也就意味着设计空间的增加,但假如客户的工厂只能做到业内平均水平,你给人设计一个苹果那样的方案,感觉上是牛逼了,但东西造不出来人家公司可能就因此倒闭了呀。
7、有些时候,我们会通过制作一些简易的模型。一种情况是对产品有一个感官上的认知,例如空气净化器、饮水机、车内空间等,从尺寸的感官上对产品有一个了解,并且能随时看到、触摸到,这对设计过程里的形态、色彩和材质的选择会有很大影响;一种情况是在一些人机操作比较多的产品上,我们不好把握哪种形态更合理,这时候模型的感受是最直观的,这种模型可能会做一堆来比较;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项目周期比较长,可能会制作一些模型给调研使用,让被访者直接针对实物模型提出一些观点,用以修正设计。
通过以上这些节点的把控,我们基本上可以保证设计出来的方案是合理且可行的,并且只要这些节点控制住了,设计流程完全可以在实际情况中自由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