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和“分享”是两类行为。前者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是带着对回应和回报的期望所做的行为;后者更多是自发的、不自觉的、愉悦的冲动。
然而社交媒体的发达让“人人都是自媒体”这件事变得些许魔怔,仿佛机会遍地都是,总得抓紧一切表达的机会说点什么,来展示自己的“商业价值”。反而,这样很容易被自己设定的标签所束缚、绑架、变异,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残缺的人。
在如今的科技语境下,智能、算法、新技术都在逐步释放人的创造力,从曾经的琐碎和复杂中解脱,大大降低了创作门槛。但基于贪嗔痴的商业模式,却牢牢锁住了这一大批创造力,让“输出”与“分享”的界限愈发模糊,人人都只是系统中的一颗齿。
这有对错吗?其实没有。
因为贪嗔痴的是人,商业只是放大了人的欲望。
看上去好像,在今天要做一个“大写的人”要付出更多来对抗商业和资本,但其实,在任何时代里,要不被时代的局限性束缚都得承受同样的痛苦。今人之所以觉得早前的时代更美好,无非是因为今人非前人。
在我看来,对抗这种时代局限性与算法绑架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保持“分享”,保持“湿”,拥有一块与他无关的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