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孩子、父母,朋友、亲戚,老板、同事、供应商,以及所有「附近」的链接,都是一面面照向自己镜子。从他们身上会看到很多特质,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但每次与他人交汇,都会多看见一些自己的碎片,越向内观照,越知道自己是谁,越理解世界之大,越能体会到无常、孤独与温暖。
读剧本要写人物小传,看故事不纠结所谓三观,听音乐不沦为背景,聊天要放下自己聆听,都是为了确保不以对待 NPC 的态度去简化体会周遭的感受。复杂是世间常情,效率利工而削人性。
亿万斯年的演化有许多偶然推动的必然,其复杂之宏大,又是在简单的规则下以效率推动的结果。每一片雪花都是雪崩的因,但无辜与否只是人的判断,其结果只是一个事件,和另一个因。
慎而独之,困而知之。
哎呀呀,可累死我😂算了算了,不能接着继续写我听完“果粉传教会”之后对Apple的认识和新一期《设以观复》里的苏志斌老师了 (没达到我自己今夜的预期啊~)
并且我其实之后近半年的学习生活挺紧迫的,这次算是开了大戒奢侈一把😄
之后找机会 空闲且有灵感了又来吧。
想要推荐给Steven的网站:
神经现实 https://neu-reality.com/issues/
孤独 https://neu-reality.com/2018/09/one-loneliness/
以及苹果包装工程师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zK4y1V797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uL411J7pG
💤睡觉!
赞赞
哦还有,关于孤独与外界的分析。有一次上精神心理课找到这样一个解释,也作推荐。
抽离与链结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A%BD%E7%A6%BB/55187
赞赞
这一则blog上传几十分钟后我就注意到了(时不时专门搜索“suithink”来瞧一瞧),当时也颇有感悟和共鸣。
但又一直觉得这个话题不能被随性地轻飘飘地即兴回复给带过了。于是就有了这个点儿😂的时差回复(毕竟深夜灵感敏锐),以及又遇上了新《设以观复》的发布……
在自己更年轻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习惯——不管之间参与了多么热闹的欢乐/活动、多么地投入,都必须去回顾整理前一天的“心理体验”。否则这样的热闹反倒会对我的内心世界带来“动荡”——是类似于这样的“隐性感受”——自己在生活中表现出的人格是难以把握的,内心深处的超我是“模糊不清”的,自己真实的人格是主导不了“在外界的各种他者影响下被动产生的本我”的。
当时我肯定没法用这样的语言描述并认识这种“奇怪/神经兮兮”的习惯。😂
但之后随着思考的加深与阅读量的积累,现在终于能明白这种方式的合理性与宝贵价值。
大概说几点我现在的理解以和(hè)吧
↓
在寒假时读到了关于“人类对孤独的认识历程”的文章(向Steven推荐该网站),有句话我一直记着 说得极妙,大意是【“孤独是永恒的。即便这一辈子有再多的人能再亲密地理解陪伴着我们,但是这种‘被理解被陪伴的感受与经历’都只能由自己一个人孤独地去体会”】
以及我后来与朋友谈起自己的曾经,能讲出更贴切的说法【外部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非我”]的,甚至于有些时候的自己也不是真正的“我”,他没有“我”的“心”】
——“我在整理自己思想的时候,是在捋清自己与外界(所处的周围环境/世界)的关系,反过来加深对自己向内深层的认识。但如果有人想陪我一起,就把这种“和自己对话”给扰乱了。即便再亲密,但她也不是自己,也是“非自我”的外界,需要去在意她的感受。”
还有在3月底 深以为然读到的,【如果你独处时感到寂寞,这说明你没有和自己成为好朋友 by萨特】
【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by叔本华】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by叔本华】
一直以来认为自己这样的“敏感的→敏锐的”、内向的(情商层面定义的内向)人,是绝对的少数。通常身边的人们都难以忍受独处与无聊,就如同被掷进干涸沟底的鱼一样感到窒息。而他们让自己从这种“信息真空”的窒息感中解脱出来的方法又近似于“饮鸩止渴、吞水获氧”。
Steven在《禅与自行车》中对此的表述我也非常激赏——“只是他者的延伸” “警惕自我的流失消散”
写到这儿,我就突然明白了为何是专业的工业设计师啊!那些平常不会被普通人注意到的细节,我可以凭着兴趣与性格去思考。而更复杂的细节制造,不仅对专业技能 也对敏锐度与性格或者说灵性提出较高的要求。
我刚才说觉得自己这样的人应该是少数,那现在算是碰见知音了吗或者原来不是少数?哦不,写到这我才意识到 或许某种意义上来讲 可能Steven他本身也是这其中的一人。
哦,这则讲孤独的自我与外界链结的blog,似乎还有层意思?
似乎是在说,那些个体的、甚至群体的、短暂时期的特殊经历与意识形态的微观具体表现,甚至于长远的人类发展进程的某些看似正常的推动方向,其实都是更庞大的形式系统与运转机制下面所附带产生的轻飘的浮动或闪烁而已。
赞Liked by 1 person
感谢你和我分享这些内心的感受!
这确实就是我持续写作最基本的心理动机:一方面以写作的方式梳理想法;另一方在这个过程中与自己对话。
外部的声音是复杂的,因此需要一个清晰的内心帮自己甄别和处理。比如我很清楚自己写作与做视频的目的在于给自己的思考留下印迹,举起火把与其他愿意思考的人交汇,而不是追逐网络的流量,那么各种复杂的声音就不会那么困扰我:无意义的付诸一笑,有道理的借其深思。终究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就是自我的成长。这种成长也能帮助我与他人相处,让别人舒服,自己也舒服。
也谢谢你推荐的链接,我有空的时候会去看的。
赞赞
与周遭的“联结”。
赞赞
是的。
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