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回答整理_2014.12.5

近段时间在知乎上的三个回答,关于设计调研、社交以及中国元素。

 

 

Question:如何理解设计调研的价值与使用方式?

(无补充描述)

我的观点是:

设计调研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推动设计,也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了设计师本身。然而“推动”并不完全意味着成功地将一个好创意转化为畅销品,有时候也许是及时扼杀一些不恰当的想法。我想可以简单分享一个案例:

曾经有一个酒水行业设备的项目,由于甲方的费用承受能力较弱,我们采用的是在销售阶段分成的模式来开展项目。由于我们和甲方的利益相关性比别的项目更大,所以在开展之前,我们希望了解这样的设备究竟有多大市场。于是,我们筹划了一个调研计划:在深圳酒吧圈中,从酒吧老板、酒保以及外籍顾客三个方向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偏好,以此作为参考。

由于是新类型的设备,人群的需求也相对不同,所以在我们的调研问卷中没有直接引入新设备的想法,而是设置了一些试探性质的切入点来获得被访者的选择倾向。但是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在这份问卷里,问卷的内容并不是我们想要获取的关键信息,它的作用更多地在打开被访者的话匣,让对方主动说话。调研结束后,整理出来的决定性信息中,有超过七成来自这些被访者无意中主动透露的记录。

因为访谈对象分为三类,所以我们也把问卷做了三种变形,在访谈的过程中也选择了不同的侧重点和对方聊。在和酒吧老板的了解过程里,我们获得了关于酒吧经营、酒水份额以及人群比例和特点等信息;而酒保则会告诉我们一些技术层面的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这款设备在实际运用场景中必须及可能面对的情况;最有趣的就是和外籍顾客的交谈,和大部分面对调研和访谈时表现害羞或怀疑的中国人不同,除了几位心情不好的哥们儿外,无一例外地都对我们的问题进行了滔滔不绝地回答,甚至有我们在采访一桌时另一桌凑上来问什么时候问她们的情况出现。

这次访谈调研后,我们不仅对这台设备的市场机会有了清晰的了解,包括我在内的三位设计师都在不经意间了解到了许多酒水相关的知识和趣闻。这些意外的收获几乎全部来自于被访者的主动交流,设计师在过程中得到了全方位信息轰炸的同时,对项目可行性的判断也清晰明朗了。

但经过我们一番努力后的判断是,该项目不可行。这是个令人沮丧的结果吧?可是如果没有这次严肃的了解过程,只因为有项目就接进来做,对这家资金紧张的客户而言很有可能会血本无归。

不管调研最终的结论是什么,探索的过程对客户、设计公司以及设计师而言,都是有价值的。它不能保证你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但作为一种主动出击的手段,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守,走在一条泥泞的土路上总比困于茫茫藻泽地来的强太多。

原始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109502/answer/32351703

 

 

Question:奢侈品是否能够在提高社交圈上有所帮助?

首先,奢侈品指代高品质衣物,并不是盲目攀比跟风只知道Chanel和Dior…
然后,最重要的是内涵大家懂得。(这么多前提…)
我相信有很多人不甘心停留在所处阶层,想要更上一层楼却发现那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世界。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同时也在思考,那些用钱堆出来的见识品味格调技能和各种高大上etc,是否在更上一层楼的时候有所帮助。
所谓奢侈品只是一个题主认为比较好理解的例子 而已…

我的观点是:

高品质的器物对社交的帮助,大概就类似于通过阅读知乎上的大牛进而提升自己。

往往我们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上层社会所对应的物质表象,正如我们看到大牛们侃侃而谈时流露出的羡慕眼神,但事实上,如果我们自己不具备识别能力的话,甚至会误以为某些夸夸其谈的人很厉害。所以,如果我希望自己穿戴齐整,使用上品质较好的器物时,先决条件应该是具备分辨优劣的能力。然而这些能力又是需要在长期的浸染里慢慢习成的,快是绝对快不来。

我认识一个服装品牌的老板,他从一个IT男转行做电商,为了打造自己“高富帅”的形象,贷款买了辆不实用的TT,每天穿着各种确实设计和质量都不错的中式服装,科技界各种新鲜产品他都第一个买来…总之,怎么看起来像个不缺钱的公子哥他就怎么弄。虽然这种形象为他引来了不少投资,但项目做到现在仍然困难重重,一个对传统服装行业运作方式一窍不通的人不会因为成功拉来投资就成功的,要补的课还太多。未来他能否做成,我不好下判断,但至少从现阶段来看,他的“装”确实有促进作用,但其自身素养不足的牵绊作用更大

在自己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一点一点更新自己使用的物件,尝试用更好的东西,在使用的过程中去进一步理解它为什么好。当我们一步一步走向一个更完善、不那么庸俗的自己时,生活的境况和周遭接触的事物也自然会渐渐变的顺一些,日子久了,也便愈发讲究却不矫情于外物了。常说要三代人方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就是这个道理。

一切与自身气质、脾性不符的符号,都会成为穿帮的破绽。只要自身达不到对应的高度,不管你穿什么,都瞒不过真正的行家。要知道,当我们身上不具备足够的品质时,表面上的品质吸引来的大部分还是和我们一样希望借此实现社交圈升级的人,所以不必急于通过某些外化物来引起自己所欣赏的人群的注意,只要内心足够丰盈,他们自然会被吸引来。

片面之言,不足为信。

另有一篇文章,对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比较有力的补充:不要高估你的人脉关系

原文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226526/answer/32409546

 

 

Question:对于网上流传的:“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你怎么看?

网上看到一句话说,西方设计界流传一个观点: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

我自己从历史的角度猜测,可能是在清朝康乾盛世到鸦片战争之前,西方对神秘东方中国文化的崇拜,而这种崇拜归根结底是金钱的崇拜,清朝旺盛时期也是gdp世界第一,西方人更是形容中国遍地都是黄金,中国的似乎就是高贵的。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东方元素,早期确实是中国元素,在日本明治维新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再加上二战后,日本经济文化再次腾飞,对西方影响也很大。所以导致在后来“东方即指日本”

望各位能从其他角度,最好是设计的角度解读一下,谢谢。

我的观点是:

谢邀。

我对这句话没有什么好感。

此前我从没听说过这么一个观点,既然提问者说是网上流传,那就尝试搜索了一下,看看都是怎么说的,结果很有意思:

01 02 03

这句话居然像某种口号似的出现在大量的家具、家居、装修、建筑类网站上,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文章里对这句话以及前后的修辞都引用得几乎一字不差,这一点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假如这句话真是来自西方设计界,那么我很好奇这个“西方”指的是哪些地区或国家,并且这些“设计界”包括哪些行业的设计师,而这句话是由哪位设计师嘴里说出来的。如果有知道来源的朋友,请一定告知。

这句话对应的外文原文(如果真的存在的话)是什么我没查到,对于这个观点的真伪暂时不好考究,但这句话以及搜索出来的大量文章中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倒是很明确的:

中式的就是贵的。

在这里,核心的观点并不在于“中国”或者“中式”,而是一个贵字,是其呈现出的价值感。

在中国各个朝代中所积累下来的大量纹样、符号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各类器物,对于国人来说是相当熟悉的事物,同时也是最容易让人联想到高价值感的信号。这种信号的释放,有利于商人以合情合理的姿态向消费者兜售他们的产品以及产品所代表的价值。然而这些符号都是作古的旧物,余存的众多符号里和我们当下生活相关的其实不多,之前在可以在工业设计中应用的中国元素有哪些?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我表述过一个观点,就是这些所谓的元素只是一种说辞,一种用来迷惑消费者的故事,却不是设计。

然而对商人来说,这些人们所熟悉的符号、纹样以及器物的形状形态是最现成可利用的素材,用来伪造高价值感最合适的素材。早前我在不真实的价值 – SUiTHiNK – 知乎专栏这篇文章中谈了一下对价值感的感知,由于具象审美和抽象审美之间模糊的隔阂,一般人是很难越过这道坎,分辨出那些被伪造成高价值感的事物的。可偏偏中式的元素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即使不能理解那些符纹,但由于历史人文等原因,大部分普通民众是能轻松感受到这些符纹的抽象美感的。正是这些可以被感受的中式抽象审美,使得中国元素成为伪造高价值感行为中最最方便快捷的绝好素材。

能够轻松获取的大量现成素材,并在广大不明真伪的群众中间有深厚认知基础,即使不花很多力气也能产生很好的视觉效果,这样的设计当然受商家欢迎,再配合媒体一起渲染,铺天盖地地说这是西方设计界的观点,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儿么?

确实很失望,但也应该理解。

这不意味着只要套上中国元素就一定是忽悠,还是有不少品牌把中式思维做得很赞的。例如在西式立裁上做出中式神韵的夏姿陈SHIATZY CHEN、或者在“干净的承诺”上踏实行走的匠人阿原Yuan、又或者许多正在坚持着的淘宝小店,这并不是要谈什么情怀,而是真正关心本土文化、踏实做事应该有的态度和方式。

欧洲那些著名的设计师们对中国元素的运用,或出于真心喜爱,或出于商业目的,或因为对文化的兴趣,又或者是一种自我标榜,但如果说真有这么一句话代表着西方设计界的观点,我也还是挺开心的。只是在很多时候,不得不遭遇一些虚情假意的中式设计时,心里会暗暗念一声“哼”罢了。

传播这句话的水军,大概会很讨厌我吧。

原文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610359/answer/33424957

知乎回答整理_2014.8.3_Part2

好长时间没在知乎上回答问题了,一来是实在太忙没有时间仔细思考那些提问,二来也确实是自己了解得不够深入不好意思讲出来丢人。距离上一回整理已经一年有多了,中间这段时间新增了四个问题,整理保存回博客这里还是好的。

 

 

Question:可以在工业设计中应用的中国元素有哪些?

没学过美术,却进行过平面和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所以很痛!一些具有中国元素的设计多美啊!

我的观点是:

首先,中国元素指的是什么?某些美丽的花纹、图案、图腾,还是传统建筑里的廊腰缦回,亦或是手工艺人手里古朴典雅的瓷器?如果把这些符号作为中国元素来理解,那必然进入一种误区,也是国内工业设计最常见的中国风的误区:将某些古代器物或文化当中的局部符号作为一种元素加在(或说夹在)设计当中,使之成为“具有中国元素”的产品。这是很幼稚且不负责任的手法。

这些所谓的元素只是一种说辞,一种用来迷惑消费者的故事,却不是设计。

既然要应用,就应该应用这些元素、造型、故事背后所运用的理由,是哲学也好,是伦理也好,是美学倾向也好,总之,正如某些人希望通过看名人传记来通向成功一样,看他们成功前所看的书才更有利于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器物和文化当中所运用到的形象、色彩等等元素,并不是凭空得来的,既然想要运用这些元素,为什么不多花一点时间想想,当初的人们为什么这么运用?

比如无印良品这款深泽直人老师所改良的条凳,我是不敢认同的。

011

这种条凳在中国农村很常见,深泽老师将它进行了改良,加宽了凳角间的夹角,使之比我们常见的版本更加稳定,坐得更安心。通常,我们如果两三个人一起坐这种条凳,两头的人一旦起身,另外的人就很容易因为条凳的杠杆原理所导致的倾翻而摔倒;并且凳角夹角较小,容易前后倾翻。这是深泽老师改良的初衷。但他却没注意到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这个条凳本身就是为了不让人坐得太舒心而故意这么制作的。

一些老人家告诉我,这条凳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礼敬。既然你要起身,就应该知会与你坐在同一条凳子上的人,保持条凳的平衡是整条椅子上所有人的共同的事情;如果凳角叉得太开,很容易绊倒经过凳子却没有留意脚下的那些人们,如果ta手中正端着热腾腾的饭菜,不论是翻撒在人身上,还是打翻在地,都是对人、对食物的不敬。

当我们要设计一款中国元素或中国风的产品时,考虑的不应该只有那些早已过时的符号,而是这些符号出现的动机。

针对这个问题,我想说,如果把某些中国元素理解成那些文化所展现出来的符号,把这些符号和元素作为一些模块来安插进设计当中,这样是设计不出符合那个符号及文化所对应的气质的产品的。有哪些元素可以应用么?如果你真是对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感兴趣,并真的去学习、理解它,这种问题其实是不不存在的啊。

补充:后来有人在评论里提出“有必要去遵循这个凳子的传统吗?

对此,我的观点是:

这确实是个关键,对于有无遵循传统的必要,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三个问题开始:当初为什么那么做?当初的问题现在是否仍然存在?如果不,可以怎样?

对于这个例子,我的看法是:条凳的构架和形式注定了多人一起坐会存在平衡与协调的问题,伸出的凳脚也确实容易因为不易被注意而绊倒人,这两点是不会因为时间和地域而发生变化的,如果非要在这个形态上切地解决平衡和绊脚的问题,造型恐怕需要再夸张一些,深泽老师这个角度仍然不是最安全的。如果追求的只是坐得稳,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大量的原型,都远比条凳的形式要好得多。

条凳的出现是基于对获取原材料的方便程度、人的使用方式和人与人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协调,如果在非必要的场合使用这种凳子,肯定就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仅对于这个例子而言,有必要遵循;避开这些限制去设计一把新的条凳的意义不大,还不如从别的原型入手做一把新的凳子。

回到前面三个问题,我认为改良这种行为是应该鼓励的,但必须基于对前两个问号的理解,理解不等于遵循,但肯定有利于做出合适的改良。

原始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200047/answer/18927867

 

 

Question:学习设计史的意义何在?

我是一名在修工业设计的大一学生,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但我对于这门学科尚未有整体全面的认识,因此在这里向各位知乎大牛请教这个问题,希望能够解决一下这个困扰我已经有一段时间的疑惑。

我的观点是:

设计师眼里的设计史与其他人看见的设计史应该是不一样的,至少,在关注的侧重点上应该多一些有心和故意的停留。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设计史就是一本薄薄的书,放进包里嫌重,拿在手里嫌轻,似乎没有什么必要把那么多的心思投放在这种看起来对我能力提高没有多大用处,仅仅不过增加些许谈资的课程上。直到前两年我在有意无意间接触了一些跟器物发展过程相关的讯息后,才渐渐对设计史这件事有了比较清晰的看法。

  • 设计史不是设计师史,也不是经典产品史。当我关注一个设计的历史时,我所关注的是人们如何使用它们,并且它们如何在被使用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考试要求学生记住的人名和产品不是设计史,而是他们所对应的社会形态、人文环境以及生产技术水平。在人名和物品的背后,推动设计发生变化的那些动因远比各种名词与形态重要得多。
  • 设计史是最简便、最低成本的索引目录。手机也好,飞机也好,在工业设计的范畴内涉及的行业与产品类别如此之多,对某个著名设计师的关注远远达不到对设计的了解需求,站在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一条已经梳理好的藤蔓状时间轴就很有帮助。这条时间轴不一定符合每个人对历史的认知,但在初涉历史的时候,由此发散出来而关注到的无数分叉会在日后形成自己的视野有着不可避免的重要性。
  • 任何历史最终都是汇集在一处的。区别仅在于不同的历史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人类史谈论人类如何进化、如何实用工具、如何创造了古往今来的生活,然而这些生活当中却也同时始终并行着器物进化的历史,这些历史其实是同一部历史,只不过书写者所了解的以及所关心的事情因为个人原因而产生差异。哪怕是一本《春秋》也能有几个版本,何况设计的历史。关心设计的历史,也不过是在关心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罢了。
  • 历史的确是人类的镜子,也是器物的根。在我看来,相比人类的历史,器物的历史要更为有趣。上万年来,人类无数次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以至于我们只要看看过去发生的事,就能预测出将来可能发生的事。然而器物却一直按着自己的节奏在进化着,从最粗糙的原型里诞生,利用人类不断地尝试,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这分明就是引起南佛罗里达州飓风的南美蝴蝶。事物内部非线性的关系所引起的变化尽管难以预测,但从一生万物开始,万千世界就在猛烈而安静地推涌开来。

这样的过程,怎么能不迷人呢?

PS:承蒙邀请,一家之言,涉史未深,听听就算罢。

原始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018425/answer/2376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