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定义正在重构的历史开始了

上周在即刻看到一个话题:

ChatGPT vs. iPhone 两种技术有何异同? 就它们制造产业变革和影响来说,对比思考能否启发对未来的想象?

我目前的看法是:

iPhone 为代表的技术,拓展了人的外延。人是技术网的中心,是作为生物人抛向空中的一块大腿骨。

ChatGPT 为代表的技术,更新了人的定义。信息和意识不是人的特权,是否只有生物人才是人,需要被认真严肃地对待。

前者的产业革新是建立在人脑上限之中的,超过脑容量的部分,推进速度非常缓慢。

后者不存在理论上限,对自身的推进速度远大于前者。但由于前者高度依赖人这个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后者产生革新的同时,会同时产生大范围的剧烈冲突。前者脆弱,但作为后者的基建,这种大范围冲突可能导致两败俱伤,拖累后者进化速度。但因为发展不平均,所以后者会衍生出全新的社会形态。

AI 不需要代替人才能更新「人」的定义,更不必达到硅基生命的程度,只需要在表达方式上像人(即便它根本不理解自己在说什么),就自然会在生产方式和伦理上产生大量冲击。这些冲击会更新人对自身的认识,配合其自身的效率属性,人会主动更新对自身的定义描述。

在此基础上,设计师将来的工作会和今天大不相同。因为我们在思考人与物的关系时,中间的媒介可能不会再是物理交互和界面交互,而是面向 AI 的交互。这种交互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另一种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你所设计的产品不是给人类使用的,而是面向 AI 的中间件,这会改变很多约定俗成的非物理/生物层面的规则。

我们有幸站在了这段历史的开端之中。

如果 MacBook 要搭载触摸屏,可能怎么做?

问题来源:苹果或将在 2025 年推出触摸屏 Mac,此前其一直抵触触摸笔记本设计,如何解读这一改变?

我的观点是:

媒体们捕风捉影的思路错了,克雷格可没有说是什么形态的 MacBook 啊。

我们假设苹果真的要推出触摸屏笔记本,那么:

1、手臂悬空地在屏幕上点点划划,这是人体工学的死穴,体验极差,所以触摸屏的笔记本一定需要搭配外翻折的结构,折过去变成平板电脑才堪可用;

2;苹果自家目前有着全球最好用、市占率最高的平板电脑 iPad,那么一个带触摸屏的外翻折笔记本可以给公司提供什么「价值」呢?有两个,一是冲击平板的销售,二是让 MacBook 变成另一个装了妙控键盘的 iPad Pro。可见,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件事对公司的经营都没有好处。

既然触摸屏 MacBook 不应该是 iPad Pro 的平替,那么如果非要做,可以怎么做呢?一个比较正常的产品思路是,跳出去,成为另一个东西,例如:

《设以观复 vol.14》视频位置 33:31 点击截图播放视频

图中自左向右的白块分别是:Apple Watch、iPhone、iPad 和 iMac

那么,如果苹果需要打造一款搭载触摸屏的 MacBook 的话,更好的做法一定不是直接在笔记本上装一块触摸屏,因为一款既不好用又影响销量和品牌声誉的产品,百无一用。但是,如果跳出笔记本现有形态的固有观念,在 iPad 和 iMac 之间仍然存在一个有待开发的产品形态:

《设以观复 vol.11》视频位置 13:04 点击截图播放视频

也就是说,这块可能存在的触摸屏不是给现在这个形态的 MacBook 使用的,而是为折叠屏形态的 MacBook 去准备的。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克雷格说的「谁说得准呢?」,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至少这么理解比较符合商业公司的基础利益逻辑,做一个世人都知道不合理的产品,它图什么?

从近几年的消息和产品更新来看,苹果正在全力打造 AR/VR 产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只是发布时间在何时了;与此同时,各个产品线的更新一方面在性能和芯片上开始疯一般堆料,另一方面开始在交互设计上有各种动作,无论是AOD、台前调度、灵动岛、悬空的笔尖操作,都在指向那个万众瞩目的 AR/VR 产品方案。

一头是打破产业困局的新形态产品,是引领全新交互设计的探索;另一头是早已完整的旧形态的非必要、高争议、不赚钱的更新。但凡是个正常脑回路的产品经理,都不会选后者。

何况现在公司的精力都在 AR/VR 和汽车这两件生死攸关的事情上,哪还有多余的研发力量折腾这种没钱途的东西?简单算一下投入产出,这项目就当场黄了。

*本篇内容为应 巫冬 邀请所写

谈一谈索尼 LinkBuds 的工业设计和包装设计(含一图文及仨视频)

本页面包含一篇由品牌赞助的文章和三条无赞助的自发制作的视频。

索尼没落?工业设计师带你看懂 LinkBuds 的勇气与巧思!设以观复 vol.13

播放地址:https://youtu.be/MlLBJRGiOpY

你也嫌弃 LinkBuds 的包装?

播放地址:https://youtu.be/gdUO6d1EqVY

40 秒 get 到 LinkBuds 的妙

播放地址:https://youtu.be/qro-78tMohA


以下为首发于知乎问答的品牌付费文章

原始链接:索尼开放式耳机 LinkBuds 建议入手不?性能怎么样?

正文:

虽然现在才是 3 月,但我非常确定,到年底挑选本年度我最喜爱的电子产品时,索尼的这款 LinkBuds 会是 Top5 中绝不缺席的一个。它是 2022 年第一款让我感觉到兴奋的电子产品。老规矩,先说我的观点:

  1. 工业设计极为先锋,既平衡了工程与美感,又兼顾了人机适配性;
  2. 产品逻辑另辟蹊径,是意料之外,但非常合理;
  3. 技术方案新颖巧妙,设计与之交相辉映。

下面我会从工业设计师的理性和实际使用体验的感性这两种视角,展开说说以上三个观点的来由。

理性分析:工业设计的细节与权衡

从最早的泄露图到发布会,我原本的注意力还只是在新奇的造型上,但打开包装后的第一眼,它的小巧超出了我的预期!

从顶视图上看,充电仓的轮廓仅比我手表的表盘略大一点,耳机本体更是还没一个 USB 的线头大。

耳机整体采用了半球体+圆环的造型,这个设计很巧妙!

一来,将圆这个基本型作为主视觉元素,以双份并置的形式来构成产品轮廓,是一种既足够简洁又具备充分辨识度的设计;

再者,以环形作为发声单元的视觉核心,在以入耳式为主流的耳机市场里显得非常新颖。设计的一大任务,就是在大众熟悉的观念中制造一定程度的陌生感,打破固化的想法,创造新的印象。LinkBuds 的环形设计,可以说是此种典范,足以写进设计系的教科书里。

第三,圆环和半球分别容纳了发声单元与电子器件,形式与功能达成了完美的结合。

耳机本体的外壳一共只有 3+1 个零件:前中后三个塑料壳体,以及一个可换尺寸的硅胶耳撑。其中,开满孔阵的后壳和双环形态的中壳,充分体现了”一体化”的设计理念。

通常的耳机设计,在发声单元这侧的外壳内会有一层保护罩,以孔阵金属薄片或编织金属网为主流。这类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免异物侵入破坏振膜,但其局限性在于,需要设计保护罩与外壳之间的装配结构,导致这部分结构无法精简、体积难以压缩。

由于 LinkBuds 采用创新的环形发声单元,可以放心大胆地取消中间的金属网罩。将孔阵外壳兼作保护罩,从而精简结构,极大地缩小了发声部的产品体积。这种带有明显的工程思考,踏实而不炫技的手法,是非常具有索尼风味的设计。

双环形态的中壳是连接电子部分与发声单元的桥,它具有两个装配朝向。通常设计师会尽量避免这种双向壳体,因为它意味着在设计模具时,需要将阴阳两个模具面都视作产品外观面,按最高标准处理。这会提高模具的设计难度,精度和要求也会相应增加

一整个零件的好处是组装工序可精简、强度有保证、产品的完整性更高。索尼为了尽可能还原设计初衷,通过较复杂的结构和模具设计来确保紧凑、小巧、干净的一体化设计。

这两处极致的设计细节,一个以孔阵精致度换取整体精致度和体积空间,一个用复杂构造和较高的一次性投入换来精简一体的双面外壳,取舍之间干脆利落,这就是我欣赏的索尼。

但索尼风味的设计并非只有理性,LinkBuds 上另一处我很欣赏的设计,是它对材料、工艺的选择所体现出来的浪漫。

任何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厂都很清楚,环保不是一种宣发,是关乎自身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行为。除了减少生产过程的能耗,材料回收循环使用一直都是主流的努力方向。有些大公司选择更方便循环的铝和玻璃,尽少使用塑料,但并非所有产品都适合用铝和玻璃来制造。

对耳机来说,轻便的优先级决定了塑料是不二之选。索尼使用了从回收汽车零件里重新提取出的 ABS 材料,可单纯的 ABS 本色注塑观感并不好,如果用喷涂工艺来修饰产品外壳,又与环保初衷相违背。于是 LinkBuds 选择用岩石颗粒与 ABS 料混合注塑,只需一次成型即可得到相当不错的外观品质。

同时,在哑光外壳中嵌入高光金属环,通过材质、色彩的对比,进一步强化”环”的设计理念。连续的环形高光,也呈现出相当的精致感。

面对主流的设计,LinkBuds 对耳机的人体工学提出了一个疑问:

必须以曲面贴合曲面吗?

耳机在人机工学上的适配,通常是基于耳廓大数据抽象出来的最大公约数。这也意味着任何一个曲面造型都无法兼顾所有耳朵,往往只有几个接触点,更多时候还是依赖耳朵自身的软度和弹性将耳机夹住。

既然如此,设计师就可以考虑将贴合曲面的最大公约数这个概念,替换为满足耳廓固定点的最小需求。

众所周知,最小的稳定结构是三角形。LinkBuds 的设计是将耳机整体置于耳廓内的三处弧面,以三角布局形成稳定的包裹和支撑。这种设计思路可以让耳机拥有更灵活的适配性。

之前我让五岁的儿子试戴降噪耳机但因为他耳朵小,塞进去还蛮费劲的。即便是我太太,她一个成年人戴着也嫌挤,不肯用。但 LinkBuds 的固定方式及更轻巧的身形,使他们母子都能比较方便且舒服地戴着,这也算是对上文人机疑问的有效回应了。

在充电仓上,会看到索尼设计的另一个特色:务实。

仓盖没采用近年常见的磁吸式,但在耳机对应的两处位置里放置了磁铁,放入时会有磁力引导对位。仓盖转轴处设计了限位结构,开到头会锁定;仓内座与耳机之间有卡扣设计,下按即可锁定。即便随手一放,磁铁和圆顶也会将耳机推到正确的位置上,锁好固定住。

确实少些科技感,但结实可靠。这就是务实的索尼设计。

索尼感的工业设计有一套非常经典的生成逻辑:最先进的技术 + 最稳定可靠的结构。这是一种产品导向型的设计策略。一切的造型手法、结构、材料、工艺都是为了把新技术量产,让人们可以使用到完整的产品,而不是做个半成品先发布再迭代。不受限于潮流风向,尽全力最大化先进技术的价值,在利弊权衡间干脆利落,这就是索尼!

感性体验:不知不觉被改变的习惯

小,是真的小!轻,是真的轻!

在最初的两三天里,我好几次忘了自己戴着它,和我原有的那副降噪耳机比,它的佩戴更加无感。虽然之前看过测评,很多人说它是完全的通透模式,但真戴上它后,无论是环境声的质感还是耳朵对环境的感知,都与没戴耳机时一模一样,但音乐就是从耳边传来,这种听感是前所未有的新鲜!

它给我的感觉不像一副耳机,而是两处悬浮的音源,音乐仿佛是从环境中传来的。由于充电速度很快,所以我即便全天佩戴或高频使用,也没有电量焦虑,会很放心一直戴着,这也让它的佩戴感更弱了。

因为它独特的造型,这些天在楼下排队做核酸时,会有邻居凑过来盯着看;儿子戴着它听歌排队,捅棉签的医生也会忍不住问,想知道他戴的是什么新鲜东西。大家在看到它时,都非常好奇!

由于它的自动音量调节机制并非强行拉高,试图压制环境声,所以我没有感觉到音量过大伤害听力,因此也放心给儿子用。

我最喜欢的是,几乎不用考虑”摘下耳机”。

因为戴着它也能听得清周遭声音,没有任何一个瞬间我觉得必须拿下来,加上它的轻巧无压感,我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是全天佩戴。以至于太太总问我:”你干嘛一直戴着它?”这确实是一个肉眼可见的变化。因为过去我用降噪耳机,通常是全天装在裤兜里,用的时候拿出来;在有人的场合,还得在降噪模式和通透模式之间来回切换。但在使用 LinkBuds 的这些天,我每天几乎都是起床洗漱后就一直戴着不摘了,不管是接听工作电话、听语音消息,还是听音乐、看视频、发语音消息,整个过程中就是拿起手机照常使用,而声音就在耳边。

这种连贯的使用体验,令我非常着迷!我觉得它非常适合居家、工作或其他非嘈杂场合使用,既可以随时听到自己的内容,交流又全无影响,极大降低了摘取佩戴的频率。

尤其是广域点击这个交互的神来之笔!

能听见环境声其实也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多线程,所以总会有一些时刻走神,但找到耳机柄并捏住它长按或短按是需要集中精神的,这个过程偶尔会因为走神而搞错或感到些微紧张。但广域点击让我的手可以不用找任何位置,直接敲击自己的脸颊就能控制,这让我放松了很多。

以至于我偶尔用回降噪耳机时,还会下意识地敲两下脸。肌肉记忆居然这么快就形成了!

至于我此前也担心过的佩戴问题,好像除了第一次佩戴需要简单地学习和适应,从第二次开始就很顺手了。即便我帮儿子和太太戴上,也比耳塞那样的设计更容易确认是否戴好。

最意外的惊喜是它的语音质量

之前戴着降噪耳机发语音,或者用语音输入文字,常常因为拾音质量导致识别出来的语句乱七八糟,发出的语音听起来也很难受。但戴着 LinkBuds 发的语音消息是我目前听过的最清晰的人声,我甚至敢在核酸检测现场那种环境下发语音,而不担心太太听不清我说话。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手机、输入法、APP 均无改变的前提下,我明显感觉到语音输入文字的识别准确度提升了不少!

平时打电话会听到比较明显的环境声,我常在接通时下意识地调高音量。但太太戴着 LinkBuds 与我通话时,环境声明显更靠后,更小、更远、更模糊,这种分离感让人的声音听上去会更清晰、更干净。

结语

作为工业设计师,我不会拿 LinkBuds 与其他主动降噪耳机做对比,因为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物种;作为用户,我也不会在二者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因为它们适合的场景与使用方式也非常不同。

让我意外的是,曾经一天佩戴五六个小时以上降噪耳机的我,现在几乎全天佩戴着 LinkBuds,原本作为主力的降噪耳机反而变成了特定场景才会拿出来用的特定设备,一天用不到一个小时。新的产品、新的设计总是需要一段适应期,而 LinkBuds 改变我的习惯,竟然只用了一天。

后续更新的封面和标题:全套新的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