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而独之,困而知之

妻子、孩子、父母,朋友、亲戚,老板、同事、供应商,以及所有「附近」的链接,都是一面面照向自己镜子。从他们身上会看到很多特质,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但每次与他人交汇,都会多看见一些自己的碎片,越向内观照,越知道自己是谁,越理解世界之大,越能体会到无常、孤独与温暖。

读剧本要写人物小传,看故事不纠结所谓三观,听音乐不沦为背景,聊天要放下自己聆听,都是为了确保不以对待 NPC 的态度去简化体会周遭的感受。复杂是世间常情,效率利工而削人性。

亿万斯年的演化有许多偶然推动的必然,其复杂之宏大,又是在简单的规则下以效率推动的结果。每一片雪花都是雪崩的因,但无辜与否只是人的判断,其结果只是一个事件,和另一个因。

慎而独之,困而知之。

不再受荷尔蒙束缚的爱

昨晚和筱烨在睡前聊了一个多小时。从《今生有你》剧里谈静的角色性格说到人的个性与经历遭遇的关系,再讨论到爱情是什么,剥离掉生物性之后的爱情还有哪些东西是属于爱的。后来说到我俩各自的性格特点,再顺势延伸到我们这十二年来的变化。

最后,在《山河令》周子舒和温客行的凄惨绝恋中结束话题,相拥入眠。对,那是俩男人的故事,但爱情必须和性别有关么?她也并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小鸟依人类型的女性。我俩以前常开玩笑说,我们能在一起是因为她比较“爷们儿”而我也比较“娘儿们”,都是和社会主流观念相比中性得多的人。性别之间的冲动可能是俩人在一起的原因之一,但十几年的相伴仅靠这种东西是无法维系的。

如果你问我都十二年了,俩人之间还有爱情么?我很确定,是有的。只不过它脱离了荷尔蒙的束缚,融入了生命之中,不再如年轻时那般张扬而已。

数字鸿沟其实在扩大吧?

互联网似乎并没有缩小宏观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鸿沟,因为鸿沟两端的人的构成,从【不能知道VS能知道】转变成了【不想知道VS想知道】。

前者可以通过基建缩小差距,但后者的距离在这十年来是随着基建的增长而高速分离的。信息茧房不是算法构成的,是人性中的懒惰、贪婪,与恶。

这道鸿沟始于一个微小的习惯:搜索or推荐。

尽管每一次你都可以二选一,但人的长期习惯会在这个瞬间替代选择的动作,进而逐步放大两者带来的区别。事实上,观念一旦产生改变,这个习惯就会在无形中被动摇。

观念的裂缝是无法修复的,因为里面有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