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好像没什么意思

以前没用小红书的时候,看到一个说法,说它正在逐渐成为替代知乎的地方,有什么信息在上面可以快速找到很多有用的信息。我带着好奇用了几个月,现在我觉得,不是这样的,至少对我来说,完全不是。

小红书上所谓的“有效信息”不仅仅是过于碎片化的问题,而且是碎成了渣的十几手信息。它的形式既不方便我展示完整的前后逻辑,也不利于我查找搜索稍微完整一丢丢的资讯,只有碎成了渣的无数颗粒,连片段都算不上。

更要命的是,由于是建立在图流之上的模式,文字和逻辑在那里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有时候,文字甚至是多余和形同虚设的,无论点到哪里,都是各式各样的情绪、站队、人设和人云亦云、不求甚解。

这样的社区确实很适合带货和推广传播,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是想作为信息渠道的话,我目前的看法是,它完全承担不了这个角色。

在资讯完整性方面,知乎仍然是首选。我知道会有人说知乎水化的问题,但你也找不到第二个资讯完整性可以与知乎做对比的公共舆论场。即便水化成今天这样,理性仍然是在知乎被公开鼓励的品质,哪怕你并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长文论战永远是更好的内容。

什么?你是去看小姐姐的?那些千篇一律的东西… 你确定不要看看更广阔的世界吗?

合集:回答年轻设计师们的30个问题

做视频以来,时不时会收到许多观众的提问,其中的大部份是来自在校的设计系学生或者刚毕业没多久的社会新人。虽然我并不是老师,更绝不是大师,但既然大家信任我,那我还是有必要回复一下大家的提问。于是从收集的问题中,挑选了大约 30 个我认为具有一些代表性的问题做集中回答,也方便日后再有类似问题时,可以给人提供一些相对通用的个人意见。

🎥 点击图片观看影片
🎥 点击图片观看影片
🎥 点击图片观看影片

以上内容仅代表我个人目前的观点,与任何同行无关。

好的设计展应该是反封装的

一般来说,好的问题应该是具体的,不是宽泛的;好的设计也是如此,是对应到具体需求和场景的。

设计展通常的做法是把设计的成果作为展示对象来向公众展示,这样的思路有一个天然的问题:观看者无法理解设计的动机和处理思路。这样,设计展上就会出现许多艺术展上观众都会遇到的问题:

看不懂!

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强调 “设计不是艺术” “设计是要解决问题的”,那么在对待设计展的时候就应该拿出和艺术展截然不同的展示逻辑。

🎥 点击图片可播放视频

艺术作品和理念大体而言是人类在宏观感受下对经验的总结、反思,因此总体去看是相对抽象的,是精神性的。然而设计和设计的对象本身都是具体的,是在实际的境遇、场景、问题、需求下诞生的实际的解决方案,那么,只展示设计的成果物的效果必然是不够好的。因为,一般人是无法脱离具象的需求和困难来理解一个设计的。

知乎是一个围绕话题和问题展开讨论的社区,这就天然适合讨论设计,展示设计。

在网络上,我们可以通过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来还原设计生成的过程;那么在设计周这种真实的空间之中,同样也可以按照具体的问题、话题、主题来设置展示的空间,一个空间内的所有展品、多媒体、空间设计都围绕着一个具体的、生活化的、通俗的问题来展开回答。参观者站在那里,看到的是一个个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问题,以及诸多设计师、厂商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和解决方案。这样还有一个好处:

供需两端连接起来,市场清晰了。

🎥 点击图片可播放视频

我们每次谈论制造强国之后要转型设计强国,那么在设计的推广和科普上,就得让设计端、制造端和消费端互相了解,在商业上形成正向循环,每个环节都能得到自己应得的。这样的设计展才不会落入艺术展那种让人看不懂、三方互不理解的怪现象里。

在工业化、信息化程度高的社会里,产品、设计、艺术所封装的信息就越多。集成度越高,就越难以被理解,而设计展天然的使命就应该是:

“反封装”

比起 “琳琅满目” 的商品会场,一个以 “大型科普现场” 形式来呈现的设计展,会更有趣、更有价值!

此文为针对知乎问题 “如果你想要呈现一个有趣的设计展,知乎的「设计」话题可以赋予你哪些灵感?” 所做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