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颜色都不属于任何性别

经过了持续大半年的劝导,太太终于同意我给她换一台新手机,用来替换掉手上这台已经被生活摧残得不灵光的旧手机。一开始她很不愿意,一来觉得还能勉强接着用,其他开销的优先级都远高过于她自己;二来也是从小到大被上一代人灌输的那种「自己不配」的心态,总说算了算了。直到最近聊到自我能量的进出,她才终于把自己的优先级往前挪了挪,我也才有机会给她换新。

挑型号的时候,为了避免她有价格上的心理压力,也因为她多次强调不要高配置,加上她大部分的使用场景里没有很明显的电量焦虑,所以我推荐了 iPhone 13 mini 给她。她之前也在店里上手试过,小巧的手感和屏幕尺寸都很合适。尤其是把 mini 和现在用的 7P 放在一起时,mini 这个与 6s 相当的体型里装着和 7P 一样尺寸的屏幕,平衡的尺度是拿捏得相当好的。

于是她同意了。

上周一看了下取货信息,显示深圳益田店里没有现货,要从广州寄过来,于是我就计划周五再下单,周六可以直接寄到家里。但周五我再看的时候发现,已经变成了店内有现货,于是我果断下单,趁着中午休息的时间直接去店里提了。

为什么选白色?

其实一开始也看了别的颜色,曾经犹豫过红色、粉色和绿色。但实际看下来以后,一是觉得这一款的红色不够正,绿色又偏黄有军绿色的感觉,粉色又太淡了,质感不足;二也是觉得为什么女生非得是红和粉呢?所以最后,按照实际的颜色表现,挑了她觉得真机表现最好看的白色款。

其实她之前的 7P 也是黑色款,并没有选那些所谓的女性颜色。

这也是我多年来对一些数码厂商的做法表示高度质疑的点:女性一定得被特殊处理么?

如果女性就得用女性手机,那么从逻辑上来说就应该有所谓的男性手机。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哪个厂商会这么做产品和宣传,唯独把女性作为一个单独的点拿出来营销。当我们习惯了「女生是粉色,男生是蓝色」的时候,其实忽略了在一百年前,蓝色是女性的颜色,而男性是拥有红色的。颜色和性别的关系,完全是被文化构建出来的,是纯属虚构的产物。

任何人选择一款产品,应该是基于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被文化构建,更不该被消费主义用概念绑到某个象征的座位上。设计师在考虑产品的时候,重点的也该是产品如何满足场景中人的需求。人与人之间客观的差异应该被看到和重视,但为了细化市场而刻意构建差异以降低设计的包容性,这是不该鼓励的。

至少我们可以从挑选颜色开始,把「粉色适合你」换成「你喜欢哪个颜色」。

什么是vlog?意义何在?与短视频的区别?

以下是两条知乎上关于vlog的问题,我觉得可以藉由自己拍vlog的这11个月的感受谈一谈,就写了一点想法。

什么是vlog?拍vlog有什么意义?

借着午夜的雾气,我妄言些许吧。

vlog是一封封寄往未来的信,在日后某个黯淡的时刻,给我送去精神不灭的力量。

我从2005年开始在网上写blog,这源于2004年我写了整整一年的日记,为了记录下我的高三。这个写作的习惯又源于更早之前,初二的时候,试图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虽然最后并没有鼓起勇气投稿,但我开始了用文字来宣泄表达欲的漫长历史。那时候,我们有许多人聚集在中国学生网的舞文弄墨板块里,写下了许多即便如今看起来很中二但仍然可以称之为有价值、有思想的蠢话。阅读量和留言重要么?重要。

但是,写下来更重要。

虽然后来blog式微,随之出现了饭否和微博,但短短的140个字始终无法满足我对自己精神空间的倾述,与对世界的反复咀嚼。

「表达者应该惜言。」

「因为珍视,才有密度。」

因为害怕破碎的表达会毁掉我的大脑,所以我写着饭否的同时,依然在写blog。后来我开始在blog里写游记,也记录对设计的思考,尝试过一些长达数月的拍摄项目,也零散地写过一些诗。我有太多东西想写,而时间不允许。我把blog作为一片自留地,默默地耕耘。无所谓观众,权作是当众孤独。

直到今天,我的blog也依然在互联网的角落里静静地记录着。它是我的镜子,也是我的魂器。假如有一天我死于横祸,无须担心思想与灵魂还未上传,因为上传从未间断。

vlog于我而言,就是在文字与图片之外的又一种创作形式,又一种迫使我提高灵敏度的探寻手段。它们各自有所擅长,尝试不同的形式,既是利用技术进步的红利,也是对思考工具的选择。vlog可以更加生动和直接地裁下此刻我的切片,去告诉未来的自己:

「别慌。」

(补充:vlog恰恰是最适合普通人去做的,去专业化、非职业性和即兴表达是vlog的核心。)

vlog与短视频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vlog可以是短视频,也可以是长视频,长度不能界定vlog,真正的区别在于内容。

短视频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一种视频形式,基本的载体是手机、平板这类轻便的屏幕,所以一定得短,占领用户的碎片时间。短视频可以是任何东西,但一定要「有毒」,这样才能快速看完快速传播快速形成大规模的流量。

vlog是藉由vlogger的视角所展现的世界。从观察的角度、寻找的闪光点、叙述的方式,到剪辑手法和BGM的选取,都是极为主观、个人化的,或者说,这一系列的操作恰恰是为了尽可能地放大这种主观的观察与感受。这决定了vlog是极为私人与情绪化的,它是将把持镜头的拍摄者作为潜在的展示对象,与他所呈现的内容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组立体的切片。

前者是一种产品形态,后者是一种内容形态,这是最根本的区别。

恰恰是vlog的私人化和主观属性,带来了极高的观众粘度,因为vlog打动人的未必是去了哪里吃了什么,而往往是vlogger自身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因为这一点,我不鼓励大家以「用vlog赚钱」为出发点来做视频,这是视频平台的机会,不是个人盈利的机会。但也恰恰因为同一个原因,vlog非常适合个人的记录,你可以用任何表现手段来记录和展示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在平凡的生活里给自己增添一点点的不那么平凡。

*我的vlog频道在B站:SUiTHiNK

捂着耳朵听不一样!

今天中午喂小柒吃完米糊后和他玩,我尝试捂着他的耳朵,看看他会有什么反应。其实平时出门的时候,偶尔遇到大车经过、修路或者其他非常吵杂的环境时,我都会捂着他的耳朵,但因为都是背对着我面朝前抱,所以看不到他的样子。于是今天忽然想看看他的反应。

我们一起发出各种奇奇怪怪的声音,他咯咯咯地大笑。在一个笑声的中间,我忽然轻轻捂住了他耳朵。我仔细地看着他的眼睛。他流露出了一种闪光,先是看了我一眼,然后眼睛向左侧轻轻一斜,定住了。我松开手,他视线立刻转向我,认真地看着我的眼睛,还没从刚才的笑声里出来,眼含笑意地看着我。

在他的下一个笑声里我重复了这个动作,他这次明显意识到了声音的区别,把声音放慢了,拉长了时间,直到我把手松开。当我再次捂着他耳朵时,他发出了三种不同的声音,长的啊、短的呃,还有一下一下的嘿嘿嘿。

他在比较。

在耳朵被捂着的时候,他的眼神明显出现了偏移,没有放在某个具体的物体上,而是一种专注认真的表情。他真的在听,在发现声音的区别。他确实发现了。

我们又玩了几次,当他确信声音有区别时,会把视线转回我的脸上,弯着一双眉眼地看着我。

他确实发现了,这个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