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产自销的独立设计师

今晚和朋友聊到一位共同认识的前辈,他的公司从几年前十来人的设计公司到如今只他一人的产品公司,设计、供应链、销售全部一个人搞定。在同类产品中做到了设计最特别、品质最高的前提下,价格最低。

他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不需要和人商量什么,不用向任何人妥协,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销售状态非常佛系,不买流量,全靠自然流量的销售,一个月的流水大概能有三四万。

说起来也并不算特别滋润,但常年一直保持这个状态也是蛮舒服的,也算是相当极致的一种操作了。

36 岁生日吃自制巧克力蛋糕

过了三十以后就对生日没有概念和兴趣了,我是,小叶更是。尤其 36 岁在民间习俗中还有那么一点不太好的暗示:坎。对古代人而言,36 岁已经是平均寿命的极限了。确实不太容易。

虽然不太想过,但小叶终究还是抵挡不住小柒的热情和殷切的眼神。中午一点,终于出门了。

万象城大概是国内最成功的商业地产之一了,光是深圳就开了四个。新的这个更是做在了炙手可热的前海,一开业就在社交网络上刷屏,躲都躲不开的空山基。

虽然空山基的东西没什么内容,但不得不承认,这个时代不需要什么内容,形式本身就是内容。

我们在等饮料的间隙里聊到,旁边楼里有我旧同事开的公司。他以一个几乎只是象征性的价格租下了这个CBD的一大片空间,客户也源源不断,全得益于他们校友会里大佬的帮助。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现实,圈子、关系这些事情比设计重要得多。

我玩不来,但我也不相信,交易没有代价。

小叶没那么喜欢设计,也不以设计师自居。她并不享受设计师这个身份。但是,她的个性与能力很适合设计。

我很喜欢做设计,也很享受。但我不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比她有天赋,至少在观察、感受和分析上,她的速度和深度都比我强。

我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接受了,自己无法成为大设计师的命运。这件事情是有感觉的,关于自己的上限。

她最近几个月开始学习占星术。

我曾经很坚定地认为,星座之说不过是些通用话术,不同的人会听出不同意思,最多能算一门统计心理学。但她开始学习之后,我意识到这件事里,有很多颠覆我想法的东西。

从工具的使用到数据分析的方法,从不同算法在不同语境里的应用到针对独立事件的回顾和预测,都让我感到很惊讶。不止是我,每一个来找她咨询的人都很惊叹。

她适合与人沟通,我从十年前就这么认为。

相比于严谨科学的心理咨询,以占星术为入口的心理辅导和疏解似乎更容易被人接受。人们对前者的专业性期望很高,反而不太轻易寻求帮助,也不太容易相信对方的专业程度;反而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的人,更容易获得惊喜,从而敞开心扉,以她的沟通能力,更容易给人带去心灵上的力量。

本来打算吃完晚饭就算过完生日了,但因为小叶之前和小柒说要做蛋糕,所以他一天都在问什么时候做蛋糕。

一是为了履行承诺,二也是抵不住儿子想要给妈妈过生日的兴奋和热情,商量之下还是决定,那就做吧。

只要无病无痛、无灾无难,就是好年。

新冠病毒造成的疫情已经持续两年了。这两年间好多事情都在变,世界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我曾经坚信的星辰大海也不那么明朗,人们似乎更愿意躲进虚构的元宇宙里。

当虚拟的比例足够大,就会成为真实吗?

那我会选择,蓝色的药丸。

个体的丢弃行为并未产生价值

在看完当下频道最新的短片后,我看了下评论区,果然吵成了一锅粥!我觉得大家都太窄化公益这件事了。

🎥 视频播放地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L4y1h796

“公益=免费” 是一个典型的思维误区。

我觉得评论区里没必要戾气那么重。大家觉得回收和捐赠有区别,觉得自己被骗了,但是这些事情在实际执行的层面来说,就从来不存在什么纯粹的公益。人工、处理、运输在一些人眼里不算多高的成本,是空手套白狼,但是你们从来不知道,少了这双商业大手的驱动,这件事情根本运转不起来。

要运转,就必须付出成本,有成本就必然要有回报才会有人愿意去做。这是最最最基本的底层逻辑。合理再分配社会资源就是一种公益,不是一腔热血免费干活才叫公益。依靠商业驱动的公益事业,非常普遍,只是多数人不知道而已。

任何回收点的设置都需要经过物业、居委会、街道这些环节,同样,这些机构和公司需要向他们支付场地、管理等各类费用。这与近两年流行的写字楼自助无人货架是一样的执行逻辑。原则上来说,如果你是业主,你完全有权利经业主委员会要求物业公司分享这部分收益。

无论后面的实操过程是怎样运行的,在你作为一个个体把衣物丢进去的时候,是在处理一件你个人的“垃圾”,处理这些“垃圾”的服务方是可以向你收费的。如果你搬过家就知道,那些你不想要的大件如果要丢下楼,是需要花钱请工人师傅上来拖走的。

所以在这个链条里,作为丢弃衣物的个体并不是所谓的供应商,而是制造垃圾的源头,没有资格获得利润。应该获得利润的,是那些把“垃圾”转变成“商品”的劳动者。

个体的丢弃行为没有产生任何价值。

🌟 对评论区留言的补充:

回复 @Alwaysover :真实的情况是,旧衣物捐赠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大幅溢出需求了,现在由于消费过剩导致出现王老板说的“根本收不过来”的超级浪费现象。这种情况下根本不是衣服的事,落后地区需求的是经济发展,不是需要他们这点衣服。评论区里那些人就是嘴炮打的响,有几个敢把自己捐赠新衣服的证据拿出来的?多是丢垃圾给山区求自己心里安慰而已。现在看到别人赚钱就酸,觉得自己亏了,其实他们什么事情都没做,凭什么要真正的劳动者给他们分账。这事儿不是直播或者别的销售模式能处理的,量太过巨大了,这个产业链其实是在给国家的垃圾处理系统分担压力,不然城市周边的掩埋场早就爆了。

回复 @氢庭 :认为偷换概念的人,确实是阅读能力有问题。那段话我咬文嚼字写了很久,囫囵吞枣地看当然是看不懂。这件事情里头有很多东西搅在一起,评论里说的事儿跟我在这里补充的事儿是两套逻辑。视频里所展现的只是操作可行性的部分,所以评论我就只说操作的部分。同时,还有另一层逻辑,就是历史遗留的问题。这件事情要讲清楚,没有一个小时以上的纪录片的篇幅是不够的。更何况评论区里充斥着情绪,完全没法展开说。我并不打算叫醒任何人,只是陈述我所知道的事实,至于其他人怎么看待这些事情,随缘。我自己做视频也是这种心态。动态里吐槽一下,也只是觉得这件事情很可笑,没有其他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