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书也有力量

有些书的封面,你看到了就想翻看读一读;有一些你看到了,就想赶紧躲开;还有一些故意伪装成不想被你注意到的样子,安静待在这书架上。然而有一些书你经常看到他,但是却不能翻开,或者不忍阅读。


每天骑车回到楼下的时候,这本书都会停在那里,两瓶酒一支烟,静静地站在那一方小小的舞台上。有时候,他是早上在那里,有时候他也会不出现。你不忍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或许是不敢,或许是不能,也或许是因为你害怕发现他其实是一个 NPC,翻开他会让你的信念崩塌。


但无论如何,这些或大或小的故事总是在悄悄地提醒着你,或许,我是说或许,你还可以坚持下去。

孤独与勇气

最近大半个月,小柒不愿意去托班,无论在家怎么答应,到了要去的时候,还是不肯去。于是小叶在家带了他两周,直到端午假期从韶关回来深圳,这两天才尝试强行送他去。

之前小叶一直认为是小柒的分离焦虑期,所以特别黏妈妈,才不愿意去托班,所以这两天都是我骑单车送小柒去。但是我的看法不完全一样。虽然小柒很乖巧,所有老师都夸他,但我始终认为,他一定遭遇了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不能很好地表达。分离焦虑只是一部分原因,或者说是另外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激发了这种分离焦虑。因为他可是自己主动要求去托班,半托不行非得要求全托,并且快速进入状态,从来都是嫌不够的。我直觉是有事的。但他只要去了,就还是开开心心玩,该接的时候还是嫌不够想继续玩,所以一定是隐形的问题。

直到今天早上,我和他刚到托班门口,他就抱着我的脖子和我说:“爸爸,我害怕。”我知道,这里面一定有什么事情。但他情绪没有平复,也就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下午我工作之余和小叶说了这事,打算晚上好好和他聊聊。

下班回到家,照常带他玩了一会,我就借机问了他,上午和我说的害怕是害怕什么。他终于说了,是两个小男孩(都是我们小区的,原本是他好盆友,也是因为他俩才一起报的这个托班)一起捏他脸,扯他头发。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细节,虽然他语气平和,但能感觉到不情愿和委屈。我们偶尔听说他们会这样打闹,但老师反馈的就是玩耍,没有冲突。

我问他,他们弄你的时候,你还手了吗?

他说还手了,还演示了一遍。

那你告诉老师了吗,他说没有。

我问他,如果峰峰和浩浩不去托班了,你还害怕么?他说还怕。我说还怕谁呢?他说叮当。哦,是另外还有一个小女孩,经常抢他玩具,还喜欢大喊大叫。

如此想来,很可能是小柒生性不爱冲突,所以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并没有明确地表示过自己不愿意,或者积极地对抗。他在托班里关系比较好的,也是两个比较有礼序、不咋呼的女孩子。平时他也确实说过,觉得“托班里的小孩太吵了”这样的话。同时在老师的眼里,这些只是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尽管制止和安抚了,但能想象到,是那一类息事宁人的“他们只是想和你玩”这种说法。但多半没有意识到,小柒因此会感受到不被理解、不被支持的孤立感。

我能理解这种感觉,即便对方没有恶意,但我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是否玩闹、有无恶意也不能改变我不喜欢这个事实。

虽然只有三岁,但他一定是能体会到孤独感的。

来自亲子分离的孤独感,来自群体相处过程中的孤独感,来自不被成年人理解的孤独感等等,他虽然年岁小,但情感和逻辑是完整的。

有一件小事,前天我们下楼遛狗,小叶拿我开玩笑说我笨,我就故意向小柒撒娇说“妈妈说我笨”,这时小叶借机使坏对小柒说“那你打他吧”,没想到小柒没有过来拍我,而是定了一会儿,转过去对小叶说“我应该打你才对,妈妈,你怎么说爸爸笨!”。我们俩都乐坏了,他这个反应速度和逻辑真是满分。

话说回来,恰巧刚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相似的问题:

哪一刻,你忽然感受到了一个小孩子的孤独?

所以,表态很重要。

我们以前就经常教小柒要反击,如果别人动手打你,你得反击。但这种打闹、抢夺玩具的情况,他还不太知道要怎么对抗。我们今晚告诉他,你要制止对方,然后反击,表明不愿意的态度,并且明确地告诉老师这件事情。必须让别人知道你不喜欢这样,知道你的态度和想法,你不可以对我做我不喜欢的事情。

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但他成长的过程必须要面对,正如我曾经也面对过这些。但他的爸爸妈妈会始终站在他身边,保护他,教他怎么保护自己,尽可能不让他重复我年少时的孤立无援和困惑。

爸爸愿你充满勇气地面对这个世界。

“都回去了,只剩下我孤单影只,成了孤家寡人。偌大的房子没人和我说话,孤独与我为伴。”

热闹的春节过后,我回到深圳开始新一年的工作,我妈回到北京继续在各种各样凡尘俗事中奔波忙碌,阿嬷的香炉在韶钢西区的空房里…………今晚20:48我爸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这段话。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
“Alway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