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图恒宇和 Moss 必然的相逢

我最喜欢的部份是图恒宇的故事线,但不是他对女儿的执念,而是对技术的信念,以及 Moss 对生死和变量的注解。

整部影片的视效确实非常震撼和好看,但其中的人与人性还是略显潦草和脸谱化,所有推动节点都略俗套。刘培强的工具人属性太强,沙溢、图恒宇、马主任的角色都立起来了,刘培强的篇幅那么长却没立起来,这是剧本的问题。

因此我更喜欢图恒宇的故事线。

如果是我,也会支持「数字生命计划」这类脱碳入硅的技术方案。一方面,我不认为以人类的血肉之躯可以完成 2500 年长达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任务,我不相信地球人类会团结一致长达二十五个世纪;另一方面,让人类与人工智能融合,成为新的物种,摆脱对地球生态圈的过度依赖,是地球人类成为星际人类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早晚得走这一步。

一句话评价:

这是一部非常出色,但还不够动人的科幻视效大片。

不过我依然给五星,因为同时做好科幻视效和人性故事的,需要给七星。

电影是小柒用压岁钱请爸爸妈妈看的

吸引力法则并不是向宇宙许愿

很多年前国内流行过一本书,叫做《秘密》。它试图贩卖的理念叫做「吸引力法则」:你想要什么,就得一直想着这个东西,不断增强你想要它的念头,持续地向宇宙发射你真心想要拥有它的信号,这样宇宙就会在多年后回应你,让你获得这个东西。比如:一座房子、一位爱人、一段功成名就的伟大故事、一些令人羡慕的社会名望和利益。简而言之,就是:你关注什么,就会吸引来什么。

我和筱烨当时也一起看过这本书。年少的我们虽然也觉得书里的推论有点扯,但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也会时不时地尝试「向宇宙发愿」。许愿嘛,就算没看过这些书,普通人也是会许愿的呀。想起来就许个愿,也没什么。但毕竟只是一种类似奇闻怪谈的说法,并没有什么依据,所以只是当作日常许愿的一种而已。

如今距离看这本书已经过去了约莫十年,再想想这件事,似乎也有别的看待角度。

一方面是我们近些年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不断地学习内观,察觉自己的情绪、欲望、想法和对事物的反应。向内观照自己的目的是掌握自己,尽可能不被身为人的生理限制和外物束缚住,成为自己的主人。方法很简单,就是练习冥想。从观察呼吸开始,到提高对身体的觉知力,逐步过渡到可以看见自己的念头和情绪,进而推己及人,提高对他人的感知力,在各种繁杂的事务当中,尽可能保持平常心,平静地面对和处理事情。

简单来说,是训练自己的主观思维去短暂地接管部分默认神经网络。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是在修佛。但不是那种一定要出家修行的学习,只是学习的方法是相似的,并且我们俩也一直对佛学有着很浓的兴趣,各自也有一些些佛缘。因此,这些年似乎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走向了一种被称为斯多葛主义的方向上:

独立个体、自然法、逻辑

另一方面,确实因为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家庭经济压力的共同作用,我们对外物的欲望愈发少了。对消费没有过多的兴趣,对拥有什么不再有强烈的执念,对愿望的诉求在收缩,不再那么经常地许愿了。就连昨天筱烨生日,也提前大半个月要求我不要买任何东西,不要准备任何礼物。既是无欲,也是真正的愿望暂时无力实现。

于是乎,我觉得「吸引力法则」这个观念可以切换成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

求诸外物是无止尽的黑洞,念想越强烈,心中的挣扎和不安就会越剧烈。反之,持续观照自己,越了解,就越平静和坚定,越能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而获得一个强大但不争不执的心。这颗心会自然而然地发光,你能够处理好很多事情,也能吸引来诸多同样美好的事物,其中就包括你曾经许愿的东西。

我们可以说:近朱者赤;

也可以是:天助自助者。

但回到「吸引力法则」这个词上,吸引力一定是一组对照关系,是磁铁的两极,那么就不可能是「向宇宙许愿」这种只求索取的单向行为,而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独立的个体,成为其中一极,有互动,才会有磁力线指向自己,吸引而来。

近两三年常常充当红娘的角色,给不少朋友、熟人介绍了业务或者合作关系,也促成了不少人成为朋友。今天又给我常去的咖啡店 coffee vendor 的老板 DY 介绍了两个设计师朋友,给他的新店开张和老店装修出谋划策。说来也是神奇,我过去从没有那么多的所谓「人脉」或者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然而随着这些年的专业内容写作与视频制作,慢慢地,这些人、事、物都开始向我聚拢而来。人和人之间组成的那张网,似乎正在缓缓拉开。

这一切,都不是我许愿或求来的。

还有 51 个月就是不惑之年,希望到那时,真的可以修成一颗不惑的心。

今晚下雨,咖啡师杠杠借我的一把伞

“只送大脑”

最近 B站 在推他们跟 BBC 合作的三集科学纪录片《未来漫游指南》。讨论的话题是人类目前的科学水平在天文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对未来的展望,并且邀请刘慈欣一起推演。一些知识区的 Up主 也很配合地制作了不少讲述人类可以如何走向星际的内容,仿佛这件事情已经近在眼前一般。

尽管大刘一再强调 “黑暗森林理论” 只是一种思想实验,但这个理论这几年已经被互联网人搞得好像已经是宇宙的真相似的了。我不太喜欢这种网络现象,但小说《三体》中云天明的两次出场,每每回味,总是忍不住心生向往。

因为人类技术有限,化学火箭无法把活人发送到三体舰队那里。因此有了只发送大脑的计划。这是多么大胆和浪漫的想法啊!同时这也非常符合我对未来的期待:脱离智人肉体的束缚,让智能的部份融入到星际文明中。

另一次我所喜欢的场景,并不是大家津津乐道的 “童话故事隐喻” 那一段,而是最后他和 艾AA 见面那一段。因为那一刻的云天明真正成为了星际人类,他真正了解并体会到智子所说的 “宇宙很大,生活更大” 的含义。我不得不承认,我真的太向往那种情境了。亲眼看着一个星球从绿色变成紫色,超越了地球对太阳公转周期对生命纬度的限制,体会到了一个星球所有生命都不曾有机会经历的周期。

大概从大学时代开始吧,具体什么时候我已经说不清楚了,我就开始坚信一个 “未发生但注定发生的事实”:

我这代人会亲眼见证人类走向星际,而我的孩子,将会成为进入星际的第一批地球人类。他未必需要是科学家或工程师,但他会在我的注视下走向星际。我将是最后一批地球人类。

“如果我的大脑也能离开地球,那就好了。”

还有四十年,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