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设计展应该是反封装的

一般来说,好的问题应该是具体的,不是宽泛的;好的设计也是如此,是对应到具体需求和场景的。

设计展通常的做法是把设计的成果作为展示对象来向公众展示,这样的思路有一个天然的问题:观看者无法理解设计的动机和处理思路。这样,设计展上就会出现许多艺术展上观众都会遇到的问题:

看不懂!

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强调 “设计不是艺术” “设计是要解决问题的”,那么在对待设计展的时候就应该拿出和艺术展截然不同的展示逻辑。

🎥 点击图片可播放视频

艺术作品和理念大体而言是人类在宏观感受下对经验的总结、反思,因此总体去看是相对抽象的,是精神性的。然而设计和设计的对象本身都是具体的,是在实际的境遇、场景、问题、需求下诞生的实际的解决方案,那么,只展示设计的成果物的效果必然是不够好的。因为,一般人是无法脱离具象的需求和困难来理解一个设计的。

知乎是一个围绕话题和问题展开讨论的社区,这就天然适合讨论设计,展示设计。

在网络上,我们可以通过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来还原设计生成的过程;那么在设计周这种真实的空间之中,同样也可以按照具体的问题、话题、主题来设置展示的空间,一个空间内的所有展品、多媒体、空间设计都围绕着一个具体的、生活化的、通俗的问题来展开回答。参观者站在那里,看到的是一个个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问题,以及诸多设计师、厂商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和解决方案。这样还有一个好处:

供需两端连接起来,市场清晰了。

🎥 点击图片可播放视频

我们每次谈论制造强国之后要转型设计强国,那么在设计的推广和科普上,就得让设计端、制造端和消费端互相了解,在商业上形成正向循环,每个环节都能得到自己应得的。这样的设计展才不会落入艺术展那种让人看不懂、三方互不理解的怪现象里。

在工业化、信息化程度高的社会里,产品、设计、艺术所封装的信息就越多。集成度越高,就越难以被理解,而设计展天然的使命就应该是:

“反封装”

比起 “琳琅满目” 的商品会场,一个以 “大型科普现场” 形式来呈现的设计展,会更有趣、更有价值!

此文为针对知乎问题 “如果你想要呈现一个有趣的设计展,知乎的「设计」话题可以赋予你哪些灵感?” 所做的回答。

知乎回答整理_2015.6.16_Part1

QUESTION:如何看待拿价值几十块的画伪装知名艺术品钓鱼的新闻?

事件原委见链接:微博链接

我的观点是:

工业化的生产复制确实降低了某些适合复制的艺术品的展示、传播和拥有成本,但并不意味着作品本身的价值理应为此大量贬值。

这个视频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打了许多伪专家的脸,满足了大量围观群众欣赏他们摔下来的娱乐需求。但这个“实验”仅仅只是提供了一种不负责任的情绪宣泄,看似“位置决定价值”,却刻意混淆着“价值”和“价格”的根本差异。

然而更令人无奈的是,对于这种类似于“中国工程师用风扇能解决的问题,德国工程师却花了上百万来研发”的反智题材,大众总是乐于相信并欣然认为“确实如此”的。

所以,笑一笑就好,不用走心。

原始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990373/answer/46363218

 

 

QUESTION:设计公司能不能没有管理?

优秀的人就是最大的资产,而且优秀的人管理成本最低,那么公司体系设置,都应该围绕怎么样找到留住最优秀的人打造。

我的观点是:

一、管理不等于只管人。对设计公司而言,项目管理至关重要,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这和人员优秀与否没有必然绝对的联系。项目管理是一个大课题,不止是把控进度和评审方案。

二、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对自身资源的运用和拓展,对客户资源的理解和尊重,对市场及产品的理解,最终都会影响到一个设计的成败,甚至能否实现。不谈管理,那就别谈设计。

三、管理不是管制,如何吸引、留住优秀的人这本身就是管理。优秀的人管理成本低么?那基于你怎么定义管理成本,但这个成本肯定不止“自觉性”这类基本职业素养。

四、设计公司的主语是公司,是公司就遵循基本的商业原则。设计是业务范围,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管理。每年新成立那么多设计公司,活不下去的基本都具备优秀的设计能力,但却也只有“设计”能力。

经营一家公司是件劳心劳力的事,设计公司不论是单纯的乙方还是与甲方合伙,是既要扮演外脑的角色,又要兼顾公司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没有管理?这玩笑相当离谱。

原始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30923637/answer/49997060

 

 

QUESTION:用户没有明确提出的需求,但是我们加上一点,很小的改动,能提高用户体验,需不需要做?

例如:
我在做一个网站,用户要求能显示快递编号就行了。
比如显示ems快递编号为:1000000000001。
但是我想在后面加一个连接
点击查询快递动态
用户点击后打开新的窗口就能直接查询快递动态。
有没有必要做这种小的更改,这样做是不是自作多情了?

我的观点是:

谢邀。我本不喜欢这词,但如果不说就感觉好像外行插话,多管闲事。

因为我不是网页设计师,所以可能给不了很直接、很确定的意见,但我可以说说在工业设计领域,我们通常会怎么做。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我们或许可以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1.这是个新点子么?
2.为什么是个好点子?

如果我们自己的团队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两个问题,那就别急着考虑要不要跟客户周旋了。用户体验这个词这两年说了太多,但有多少体验是设计师YY出来的,我们没法考究,可自我检验这个步骤确实能在我们向客户输出理念时,帮助双方获得良好的合作状态。你替客户多想一点,如果真的好,那不论最后是否落实下去,都是对各自的负责,客户不会不喜欢的。

那么,如果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确实是个好点子呢?

当然要做咯!

但也不要忘了,请另准备一份没有这个绝妙点子的方案。为什么呢?

一、有对比才有真理。这么做并不是用一个方案去衬托另一个方案,相反,即使我们经过自我检验,也不能就此断定这个方案是最棒的,在提案的过程里我们还得和客户沟通讨论,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是有效沟通的助推剂。万一在讨论过程里发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呢?

二、客户的能力范围很关键。我们的创意应该是基于客户所能调用的资源,在那基础上去考虑的。如果你的想法是行业巨头能实现的事,那就一定要回头看看,你的客户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能力去实现。能力范围包括客户的工程师、行业资源、社会资源等等,并不是单一的。

三、留有沟通的空间。不要把客户当做洪水猛兽,双方合作应该本着互惠互利的态度,如果客户蛮不讲理也就算了,但绝大多数的客户之所以找我们来做设计,就是希望借助专业的设计力量来弥补他们自身的短板,所以在项目推进的过程里,要注重沟通。基于我们的专业性,提出一些对方没想到的好点子,考虑得深一些,任何一个想把事情做好的客户都是欢迎这样的设计的。

当你这么做了,不论结果如何,至少能获得客户的尊重与信任。

最后,只要没有触犯合同的行为,就别太拿合同当回事。祝项目顺利!

原始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30964865/answer/5019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