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颜色都不属于任何性别

经过了持续大半年的劝导,太太终于同意我给她换一台新手机,用来替换掉手上这台已经被生活摧残得不灵光的旧手机。一开始她很不愿意,一来觉得还能勉强接着用,其他开销的优先级都远高过于她自己;二来也是从小到大被上一代人灌输的那种「自己不配」的心态,总说算了算了。直到最近聊到自我能量的进出,她才终于把自己的优先级往前挪了挪,我也才有机会给她换新。

挑型号的时候,为了避免她有价格上的心理压力,也因为她多次强调不要高配置,加上她大部分的使用场景里没有很明显的电量焦虑,所以我推荐了 iPhone 13 mini 给她。她之前也在店里上手试过,小巧的手感和屏幕尺寸都很合适。尤其是把 mini 和现在用的 7P 放在一起时,mini 这个与 6s 相当的体型里装着和 7P 一样尺寸的屏幕,平衡的尺度是拿捏得相当好的。

于是她同意了。

上周一看了下取货信息,显示深圳益田店里没有现货,要从广州寄过来,于是我就计划周五再下单,周六可以直接寄到家里。但周五我再看的时候发现,已经变成了店内有现货,于是我果断下单,趁着中午休息的时间直接去店里提了。

为什么选白色?

其实一开始也看了别的颜色,曾经犹豫过红色、粉色和绿色。但实际看下来以后,一是觉得这一款的红色不够正,绿色又偏黄有军绿色的感觉,粉色又太淡了,质感不足;二也是觉得为什么女生非得是红和粉呢?所以最后,按照实际的颜色表现,挑了她觉得真机表现最好看的白色款。

其实她之前的 7P 也是黑色款,并没有选那些所谓的女性颜色。

这也是我多年来对一些数码厂商的做法表示高度质疑的点:女性一定得被特殊处理么?

如果女性就得用女性手机,那么从逻辑上来说就应该有所谓的男性手机。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哪个厂商会这么做产品和宣传,唯独把女性作为一个单独的点拿出来营销。当我们习惯了「女生是粉色,男生是蓝色」的时候,其实忽略了在一百年前,蓝色是女性的颜色,而男性是拥有红色的。颜色和性别的关系,完全是被文化构建出来的,是纯属虚构的产物。

任何人选择一款产品,应该是基于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被文化构建,更不该被消费主义用概念绑到某个象征的座位上。设计师在考虑产品的时候,重点的也该是产品如何满足场景中人的需求。人与人之间客观的差异应该被看到和重视,但为了细化市场而刻意构建差异以降低设计的包容性,这是不该鼓励的。

至少我们可以从挑选颜色开始,把「粉色适合你」换成「你喜欢哪个颜色」。

不再受荷尔蒙束缚的爱

昨晚和筱烨在睡前聊了一个多小时。从《今生有你》剧里谈静的角色性格说到人的个性与经历遭遇的关系,再讨论到爱情是什么,剥离掉生物性之后的爱情还有哪些东西是属于爱的。后来说到我俩各自的性格特点,再顺势延伸到我们这十二年来的变化。

最后,在《山河令》周子舒和温客行的凄惨绝恋中结束话题,相拥入眠。对,那是俩男人的故事,但爱情必须和性别有关么?她也并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小鸟依人类型的女性。我俩以前常开玩笑说,我们能在一起是因为她比较“爷们儿”而我也比较“娘儿们”,都是和社会主流观念相比中性得多的人。性别之间的冲动可能是俩人在一起的原因之一,但十几年的相伴仅靠这种东西是无法维系的。

如果你问我都十二年了,俩人之间还有爱情么?我很确定,是有的。只不过它脱离了荷尔蒙的束缚,融入了生命之中,不再如年轻时那般张扬而已。

社会规训对男性的暴力

没有针对原发言者的意思,仅仅是从她的话里想到一些事情,想延展开稍微说一下。

在客观上男权主导的环境里,处于弱势一方的女性更容易被允许有更多元化的呈现,而男性则往往被规训成一个模版,不符合那套标准的甚至会被划出男性行列。这是一种隐蔽但深刻的暴力。

强势一方为了维护自身的暴力和权力,需要树立坚不可摧的品牌形象。相应的,允许被制压的一方拥有一定自由度,既可以缓解冲突,也可以有效避免力量的集中与随之而来的对抗。

所以,解放弱势男性的必经之路是提升女性地位。否则,小男孩这个群体仍然会承受许多视而不见的暴力。

我和太太能走到一起,有部份原因是我们都不在那个社会标准范围里。她够“爷们儿”,我够“娘儿们”,都是相对于主流标准而言比较中性的人。可以说,我们之间的感情并非建立在性别基础上的,凭这,我们才敢这么多年来都称对方为soulm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