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进入尾声

搬家真的是很麻烦,但恰恰因此可以借机整理一下人生。什么带走,什么卖掉,什么送人,什么丢掉,每一项选择都有一段故事。

人们总以为战争是枪林弹雨,但其实大多数时候是在等待。一场雨、一次会议、一个人、一些谎言,都会成为转向或推进的时机。它们总是突然到访,你必须立刻抓起最重要的东西往前冲。

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两个词里:等待,和希望。

知乎回答整理_2017.03.31

QUESTION:iPhone 的 mute(静音)键为何如此重要,要搞个按钮?

我的回答是:

它不是必须的,但可以撩动人心。

因为iPhone 从一开始的属性就不是一台电话,而是一个移动网络终端。当一台随身的手持移动设备被安装上各色各样的应用后,必然迎来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从系统菜单中调取关闭,确实也可以全局关闭掉声音,但是,一个有可能在你不需要它的时候骚扰到你的电子设备,是屏幕背后的抽象的系统的可信层级高,还是一个物理开关的心理安全值高呢?这样一个选择,取决于设计之初对于产品的定义和对心理的洞察。

尽管有别的方式可以完成同样的动作,但如果可以用一个物理上的动作能提供你对全局操控的那一下意淫,那么物理静音相当于你对这个喋喋不休的网络世界吼了一声:

『 闭嘴!』

因为人的耳朵是全天候24小时工作的,即使睡觉也没有办法彻底关闭,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对于声音的失控是很容易感到紧张和焦虑的。比如当你突然接到一个没有心理准备电话,或者某个亲戚突然发过来的视频通话,这种突然发生的状况会给人带来焦虑,而当你不方便的情况下,带着这份焦虑调取一层层的系统菜单去关闭声音,或者持续按着音量键小来逐渐减小,这个时候的心理体验是相当糟糕的。所以有不少安卓系统也把关闭声音放在了下拉菜单的默认第一层,以便在焦虑中快速找到它。苹果的选择是采取更为极端的方式,但这种极端的做法,是更能消解这种来自声音的焦虑的不安感的。

以上只是一种分析,并未讨论是否苹果首创,而是关注为什么这样选择,不一定对,但这个切入点应该是可以运用在其他产品细节的考虑上的。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455814/answer/152135550

 

QUESTION:有没有关于国内外著名设计公司(如IDEO,洛可可等)的发展历程、设计理念的书籍?

我的回答是:

国外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国内的设计公司很少出书。

第一,没那个精力,出书是个体力+系统的活儿,有空喘气的公司很少;

第二,提升和发展更多来自对项目的日常梳理和阶段总结,较琐碎,不易整理成册;

第三,工业设计是个实践学科,许多支撑来自其他领域,内生的思考还需要时间沉淀。

以下三本是比较新的,除了大神艾斯林格,另外两位都是国内工业设计圈很资深的前辈,书中内容均来自两位从业十几年来的经验、反思。(作者介绍来自豆瓣)

李想,2006年毕业于上海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在多家设计公司和企业从事工业设计工作,一线资深工业设计师。

丁伟,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著名设计师,设计立县计划推动者。
中国唯一同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创意新锐奖、德国红点奖、IF设计奖、美国IDEA设计奖、中国十佳工业设计师、中国红星奖金奖六项公认大奖的设计师。
丁伟主张协同创新,创建由木马工业设计、麦思哲研究、十树品牌、无意网络为核心的服务体系;以「漫生快活」为核心的原创设计品牌;以51deisgn青年设计网站、whodesign互设计论坛、IDroad创意之路为核心的网络体系,持续探索中国设计发展的各种可能,获得业界的广泛赞誉。带领设计团队完成超过一千个设计项目,服务于PHILIPS、GE、OTIS、三星、英特尔、强生等接近五十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哈特穆特•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
艾斯林格是全球工业设计教父,世界顶级创意咨询公司青蛙公司创始人。
全球知名企业背后的品牌打造大师,为苹果、微软、IBM、西门子、索尼、戴尔、通用、惠普、摩托罗拉、雅虎、思爱普、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花旗 集团、迪士尼、柯达、LV、阿迪达斯、宏碁、Swatch以及本田等成功创造了畅销而经典的产品。
开创了苹果“白雪”设计语言,催生了苹果II 计算机系列,这一设计获得了1984年《时代周刊》年度设计奖。
被美国《商业周刊》尊崇为自“1930年以来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师”,以及首位“高科技设计超级明星”。
曾获得数百项设计和创新大奖,以及帕森设计学院的荣誉艺术博士学位。他的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史密森研究院和慕尼黑新艺术中心永久收藏。

 

设计类的书籍我读得很少,以后关于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不劳邀我或者私信了,因为我读得很杂,并没有什么章法,今年争取看能不能写一些读书笔记吧。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818897/answer/154435614

 

QUESTION:为什么在手机指纹识别日益普遍的今天,绝大多数笔记本电脑没有指纹识别?

我的回答是:

赞同@dizzarz的观点,我另补充一下:

1、指纹解锁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设备与操作者的所属关系,以确认的前提快速响应解锁需求;

2、笔记本电脑从早期发展到今天,一直都带有比较清晰的工作属性,无论是以密码的方式还是指纹的方式,安全稳妥的级别都还是高于对速度的需求;

3、对产品线的划分,指纹是高端或专业型号一个很重要的区分点;

4、对供应链、成本、溢价和利润的权衡。

而 dizzarz 的回答在这里:为什么在手机指纹识别日益普遍的今天,绝大多数笔记本电脑没有指纹识别?- dizzarz 的回答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937197/answer/154554724

知乎回答整理_2014.8.3_Part2

好长时间没在知乎上回答问题了,一来是实在太忙没有时间仔细思考那些提问,二来也确实是自己了解得不够深入不好意思讲出来丢人。距离上一回整理已经一年有多了,中间这段时间新增了四个问题,整理保存回博客这里还是好的。

 

 

Question:可以在工业设计中应用的中国元素有哪些?

没学过美术,却进行过平面和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所以很痛!一些具有中国元素的设计多美啊!

我的观点是:

首先,中国元素指的是什么?某些美丽的花纹、图案、图腾,还是传统建筑里的廊腰缦回,亦或是手工艺人手里古朴典雅的瓷器?如果把这些符号作为中国元素来理解,那必然进入一种误区,也是国内工业设计最常见的中国风的误区:将某些古代器物或文化当中的局部符号作为一种元素加在(或说夹在)设计当中,使之成为“具有中国元素”的产品。这是很幼稚且不负责任的手法。

这些所谓的元素只是一种说辞,一种用来迷惑消费者的故事,却不是设计。

既然要应用,就应该应用这些元素、造型、故事背后所运用的理由,是哲学也好,是伦理也好,是美学倾向也好,总之,正如某些人希望通过看名人传记来通向成功一样,看他们成功前所看的书才更有利于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器物和文化当中所运用到的形象、色彩等等元素,并不是凭空得来的,既然想要运用这些元素,为什么不多花一点时间想想,当初的人们为什么这么运用?

比如无印良品这款深泽直人老师所改良的条凳,我是不敢认同的。

011

这种条凳在中国农村很常见,深泽老师将它进行了改良,加宽了凳角间的夹角,使之比我们常见的版本更加稳定,坐得更安心。通常,我们如果两三个人一起坐这种条凳,两头的人一旦起身,另外的人就很容易因为条凳的杠杆原理所导致的倾翻而摔倒;并且凳角夹角较小,容易前后倾翻。这是深泽老师改良的初衷。但他却没注意到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这个条凳本身就是为了不让人坐得太舒心而故意这么制作的。

一些老人家告诉我,这条凳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礼敬。既然你要起身,就应该知会与你坐在同一条凳子上的人,保持条凳的平衡是整条椅子上所有人的共同的事情;如果凳角叉得太开,很容易绊倒经过凳子却没有留意脚下的那些人们,如果ta手中正端着热腾腾的饭菜,不论是翻撒在人身上,还是打翻在地,都是对人、对食物的不敬。

当我们要设计一款中国元素或中国风的产品时,考虑的不应该只有那些早已过时的符号,而是这些符号出现的动机。

针对这个问题,我想说,如果把某些中国元素理解成那些文化所展现出来的符号,把这些符号和元素作为一些模块来安插进设计当中,这样是设计不出符合那个符号及文化所对应的气质的产品的。有哪些元素可以应用么?如果你真是对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感兴趣,并真的去学习、理解它,这种问题其实是不不存在的啊。

补充:后来有人在评论里提出“有必要去遵循这个凳子的传统吗?

对此,我的观点是:

这确实是个关键,对于有无遵循传统的必要,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三个问题开始:当初为什么那么做?当初的问题现在是否仍然存在?如果不,可以怎样?

对于这个例子,我的看法是:条凳的构架和形式注定了多人一起坐会存在平衡与协调的问题,伸出的凳脚也确实容易因为不易被注意而绊倒人,这两点是不会因为时间和地域而发生变化的,如果非要在这个形态上切地解决平衡和绊脚的问题,造型恐怕需要再夸张一些,深泽老师这个角度仍然不是最安全的。如果追求的只是坐得稳,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大量的原型,都远比条凳的形式要好得多。

条凳的出现是基于对获取原材料的方便程度、人的使用方式和人与人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协调,如果在非必要的场合使用这种凳子,肯定就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仅对于这个例子而言,有必要遵循;避开这些限制去设计一把新的条凳的意义不大,还不如从别的原型入手做一把新的凳子。

回到前面三个问题,我认为改良这种行为是应该鼓励的,但必须基于对前两个问号的理解,理解不等于遵循,但肯定有利于做出合适的改良。

原始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200047/answer/18927867

 

 

Question:学习设计史的意义何在?

我是一名在修工业设计的大一学生,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但我对于这门学科尚未有整体全面的认识,因此在这里向各位知乎大牛请教这个问题,希望能够解决一下这个困扰我已经有一段时间的疑惑。

我的观点是:

设计师眼里的设计史与其他人看见的设计史应该是不一样的,至少,在关注的侧重点上应该多一些有心和故意的停留。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设计史就是一本薄薄的书,放进包里嫌重,拿在手里嫌轻,似乎没有什么必要把那么多的心思投放在这种看起来对我能力提高没有多大用处,仅仅不过增加些许谈资的课程上。直到前两年我在有意无意间接触了一些跟器物发展过程相关的讯息后,才渐渐对设计史这件事有了比较清晰的看法。

  • 设计史不是设计师史,也不是经典产品史。当我关注一个设计的历史时,我所关注的是人们如何使用它们,并且它们如何在被使用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考试要求学生记住的人名和产品不是设计史,而是他们所对应的社会形态、人文环境以及生产技术水平。在人名和物品的背后,推动设计发生变化的那些动因远比各种名词与形态重要得多。
  • 设计史是最简便、最低成本的索引目录。手机也好,飞机也好,在工业设计的范畴内涉及的行业与产品类别如此之多,对某个著名设计师的关注远远达不到对设计的了解需求,站在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一条已经梳理好的藤蔓状时间轴就很有帮助。这条时间轴不一定符合每个人对历史的认知,但在初涉历史的时候,由此发散出来而关注到的无数分叉会在日后形成自己的视野有着不可避免的重要性。
  • 任何历史最终都是汇集在一处的。区别仅在于不同的历史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人类史谈论人类如何进化、如何实用工具、如何创造了古往今来的生活,然而这些生活当中却也同时始终并行着器物进化的历史,这些历史其实是同一部历史,只不过书写者所了解的以及所关心的事情因为个人原因而产生差异。哪怕是一本《春秋》也能有几个版本,何况设计的历史。关心设计的历史,也不过是在关心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罢了。
  • 历史的确是人类的镜子,也是器物的根。在我看来,相比人类的历史,器物的历史要更为有趣。上万年来,人类无数次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以至于我们只要看看过去发生的事,就能预测出将来可能发生的事。然而器物却一直按着自己的节奏在进化着,从最粗糙的原型里诞生,利用人类不断地尝试,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这分明就是引起南佛罗里达州飓风的南美蝴蝶。事物内部非线性的关系所引起的变化尽管难以预测,但从一生万物开始,万千世界就在猛烈而安静地推涌开来。

这样的过程,怎么能不迷人呢?

PS:承蒙邀请,一家之言,涉史未深,听听就算罢。

原始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018425/answer/2376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