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接触 VR 环境

小柒第一次进入 VR 环境,是十月份。那时显济约我喝咖啡聊天,他带来了新买的 pico 4 过来玩,并借我玩了一周。期间我带回家,给小柒体验了两天。

那次他体验的项目是拳击运动,感受身临其境的虚拟现实,与软硬件配合的击打手感。

第二次上手玩,是上周末在附近的商场里,他在一个体验 VR 游戏的空间看了很久。我看他想玩,就让他去找工作人员聊天,搞清楚每个项目的费用、时长,然后自己选定一个去玩。他最后选了一个 ¥68 玩十分钟的模拟厨房的游戏。

其实,他已经很多次在旁观摩别人玩 VR 游戏了。不同的商场里,几乎都能看到那些自助游戏机和这些 VR 体验项目。每次他都会看一阵子,那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世界。尽管,这个真实的世界对他而言也是新的,但那个虚拟现实的空间,是一种连我们这些大人都觉得新鲜的事物,他怎么可能不好奇。

临走前我和他说,我们算笔账:你 ¥68 玩十分钟,如果我花差不多的钱,能一直玩,哪个划算?于是我找显济再次借来他的 pico 4,转了 ¥69.9 给他,买了《爆裂厨房》这款游戏,作为这个春节的新增娱乐项目。

这是第三次接触,他将连续体验至少十天。

今晚,我先给他示范了一次,把新手教程做了一遍。

然后,他靠着自己认识的字阅读任务书,独立完成了新手教程的七套任务。凭着对前期任务教会的那些动作的理解,在后面的过程里,他甚至自己尝试了一些非规定但符合直觉的动作。这很关键,这种举一反三的直觉交互,对产品设计很重要,对将来的人也很重要。

小柒此时六岁,他们这代人的世界观将会和我们八零年代的这批人很不一样。

对于未来的世界,我虽然持着比较悲观的态度吧,但看着他,我还是觉得有希望的。对他,我觉得比较有信心会是个不错的人;对他这代人,我觉得他们会比我们强得多。

现实 vs 虚拟,客观 vs 主观,个体 vs 集体,他和我们所经历的先建立再打碎再重建的过程会不太一样,他会从小就体验、观察和思考这些问题,会有他的理解。当然他会面对更复杂的世界,但任何混乱,都是生机。

那些尚未闻名的太阳与树|设计大师穆纳里的美学启蒙

🎥 点击封面播放视频

这是《非正常读物》系列的第三期视频,趁着过年期间带儿子出门写生的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意大利著名艺术家和设计大师 布鲁诺·穆纳里 所著的《画一个太阳》和《画一棵树》这套丛书。

这套书以前没有中文版本,最近刚被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

五岁摄影师爱搞卫生

下午我们去附近的超市买牛奶,我突然想试试让小柒用手机拍照,就把 iPhone 人像模式打开给他,让他自己看着构图来拍一下看看。

第一张背景的楼多了,我稍微裁了一下给他看,告诉他这样会比刚才那样更好。拍第二张的时候,我提醒说人要放在大概什么位置,就远远地比划了一下,他就拍了右图。没有裁剪,我觉得这个构图已经可以了。

回来搞卫生时,小叶擦椅子和单人悬臂沙发,我爬高擦吊柜。小柒问我们,他可以做什么?一开始我们说你自己去玩吧,暂时没有适合你做的事。他不愿意,很想一起参与,就来回转悠,说可以做什么。我就跟他说,你帮我递抹布、递吸尘器,或者给妈妈跑个腿。

他很开心,一边干活一边说:

“三个人一起做家务真幸福呀!”

我把铺满一层鹦鹉粑粑和油灰的吊柜顶处理干净后,他还要爬上梯子检查,看看前后的差别。

最后还要煞有介事地说“爸爸擦得还蛮干净的嘛”,同时用极为夸张的表情对妈妈擦干净的悬臂沙发表示极大的肯定,以这种方式故意显示他的偏心,来逗乐我们。

嗯,三个人一起做家务,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