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行业科普聊了一次 AI 与设计师的关系

上个月去上海之前,@取景框看世界 在微信上邀请我一起做一期关于设计行业的科普视频,面向学生群体做一次对行业整体状况的分享。这次是 B站 向他发起的约稿,也是他频道的主要内容类型之一。答应他后,从上海回来我就根据自己这么些年的体会和反思,录了一期比较掏心窝的内容。由于参与的人比较多,直到前天,节目才终于上线。

🎥 点击图片跳转到播放页面

因为参与的人数比较多,我说的话也比较多,所以在汇总的成片里需要剪掉一些。但我又觉得难得录一期视频(从去年11月到现在都没有更过视频了),为了保证表达的完整性,我还是得有一个自己的版本。但因为实在忙得顾不过来,于是麻烦 @小雨 帮我把这条视频剪了出来。

毕竟是 @怪物尚志 的御用摄影/后期,有他的帮忙,我的视频里头一回多了许多配合文案的动画,比我一个人在镜头前单口相声好看多了。这一期花絮,也在昨天发了出来,跟正片错开一天。

🎥 点击封面跳转到播放页面

这期视频的封面是我昨晚用 midjourney 画的。

在这条视频里,除了科普工业设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行业现状,我也特别聊了一下 AIGC 和设计师之间的关系。前两个月虽然一直很忙,但我也一直在关注 AIGC 的动向。这两个月的变化实在是过于惊人了!

以下是我去年八九月用 midjourney 画的一些东西:

然而在这短短半年内,版本已经从当时的 v3 发展到了现在的 v5。ChatGPT 也从 GPT-3 发展到了 GPT-4,坊间传言 GPT-5 的研发已经完成且爬完了全网所有视频,可以直指某一条视频中的某一段话,只是还没发布。可以说开年后的这两个月内,AIGC 的发展速度已经大大超乎了预料,甚至正处于失控的边缘,它们正在开始颠覆一些东西。将来会发生什么,无法预料,但一定有什么事情已经在发生了。

所以我觉得,无论如何,再忙也得重新用起来。光是跟进各种新闻和消息是不行的,midjourney 前两天刚发布了由图片转译成 prompt 的新功能,多模态的 AI 已经不远了,这会更进一步推动人和 AI 之间的交互。我觉得,自己还是得保持使用状态才行。所以前两天我又重新充了值,开始体验它的新版本。

我先试着画了一些机甲的东西,例如这样的:

上面的两张的用 prompt 直接生成的,但下面的两张,是用 /remix 命令修改了部分描述词后的新图。可以看到下面的图和上面的图保持了相关性,于是我想试试,如果用这个命令替换背景会是什么效果,于是有了这组车的图:

上面的两张图是用 prompt 直接生成的,当我用 /remix 替换了背景描述的 prompt 之后,就生成了下面的两张。更换环境之后,车辆的姿态和镜头视角几乎没有变化,车身的反光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很自然,这个效果已经可以说非常惊人了!

然后,我随便画了一些白色的机器人站在燃烧废墟上的场景:

用 /remix 替换了机器人配色部分的描述词后,生成了下面这样的图:

对 /remix 有了基本的体感之后,我开始尝试用 /blend 命令来做一些融合的实验。

首先,我随便描述了一个赛博少女,得到一些随机的图:

接着,我再随便生成一个红发少女:

材料准备好之后,开始把它们进行组合。

第一次先尝试融合两张图,一个是游戏画风的机甲人,一个是二次元的赛博少女。

它们俩合成后,得到了以下这个人物:

新角色具备其中一张图里人物的长相特征与体态,也有另一张图的配色和机甲特点。虽然得到的结果具有随机性,但既然可以这样融合,那么应该也可以通过 /blend 命令来得到一些更有目的性的创作。

有了第一次的体验后,第二次我用三张图片进行合成:

图一是现画的半透明金属机器人,图二是上面准备好的红发少女,图三是现画的骑士。

这三个合成出来的新角色,同时具备了细碎的金色细节、波浪红发、银白色盔甲:

但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试试加大红发少女的比例。在垫图的方式下,可以通过 –iw 命令来分配各个图片之间的权重占比,但是在 /blend 中不能这么操作。于是,我想通过把合成的新图作为素材,再一次与红发少女进行融合,并加入机甲的元素来强化她身上盔甲的质感。

二次合成使用的图,如下:

合成出来的新角色我非常满意!

她既有红发少女面部和眼神的特征,又把两副银白外甲融合得非常优雅,也保留了初始半透明金属机器人遗传下来的金色金属关节的特征,又做出了图三机甲的坚硬感和图一外甲的银白光泽。这一次的融合很成功。

但如果 /remix 可以局部替换特征,那么这些没有写 prompt 而是通过 /blend 直接合成的图,能否通过 /remix 加入新的 prompt 来修改已有的特征呢?

为了让实验效果明显一些,我想让盔甲的白色部分比例缩小,增加金属部分的比例,于是就先把这批图重新刷了几遍,直到出现肩甲是金色的变异版本:

然后不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变异,强化金色肩甲的特征:

准备好之后,我在 /remix 中添加新的 prompt:pink armor

以下是修改特征后的结果:

整体的效果我还是挺满意的。一来,新生成的人物很好地保持了最初红发少女的眼神和神态;二来,金色金属被替换成粉色金属后,金属质感的表达是正确的。虽然头发也一起变成了粉色,这确实是没完全理解指令,但原有的发色搭配新的粉色盔甲也确实不是很和谐。

到此,重新开始用 AIGC 工具的热身完毕,找回一些感觉了。

至于这期视频封面里用到的车图,是我昨晚用 Maserati 和 Ferrari 以及 Apple 和 Tesla 分别杂糅出来的缝合怪。虽然乍一看好像没什么新奇的,但是如果我把去年八月底用 midjourney 画的汽车拿出来对比,就会意识到这是多么疯狂的进化速度了:

上面三个是去年八月用 v3 画的车;

下面这些是昨晚用 v5 画的车:

视频封面使用的图片

虽然工业设计有大量的细化和落地工作是 AI 无法干的,但从目前来看,无论是 midjourney 还是 Stable Diffusion + controlNET 都已经可以很好地帮助设计师完成概念发散和快速枚举了。这样的图像质量,通过垫图、remix 和 blend 的组合使用,完全可以在创意初期快速拉出一批高质量的「草图」,设计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方案思路的推敲、对细节的考据以及各个环节的沟通协调上。

从今年二三月开始到往后的十一二年,人类社会将迎来一场以破坏为开端的变革和创新。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都将一起进入新的世界。

折叠屏 iPhone 折叠谁的梦?

*首发果壳,同步知乎

多数未来离我们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它们只是不均匀地分布在世界的时间线上。

每年三四月,数码圈都会非常热闹,各家大厂都在展示着自己对未来的看法。OPPO 秀出了不可能的曲面,一加发布了双眼的哈苏,小米和魅族也拿出了新的多摄方案。然而,如果要问:未来的手机应该长什么样子?相信没有人会把注意力从正面的屏幕上移开。

华为 mate X2 折叠铰链结构

屏幕对现代人如此重要,所以当华为拿出了第二代折叠屏手机 mate X2 的时候,大家总会忍不住把目光投向那个吃掉了70%利润的行业霸主——苹果:

你什么时候推出折叠屏 iPhone 啊?

🔺像可乐一样的 iPhone

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了 iPhone 在全球范围当中最大的一块市场,但毫无疑问的是,iPhone 并不是一款给中国市场定制的手机。它所面向的是一个全球范围的大市场。这是我们分析 iPhone 产品及工业设计策略的最大前提。

1983 年,乔布斯对当时的百事可乐公司总裁约翰·斯卡利说了一句震撼人心的话:“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我一起去改变世界?”然而,这个男人后来把乔布斯赶出了苹果。

但有意思的是,在某种层面上 iPhone 和可乐其实很相似。

永远的宿敌:可口可乐VS百事可乐

上到各国总统,下到到普通百姓,大家喝的都是同样的气泡快乐水,而 iPhone 所面对的,也是这样一个跨度巨大的全球市场。这就意味着,苹果必须把 iPhone 作为一款行业标准品,来考虑它的产品策略以及设计决策。

标准化的产品定位不仅能让 iPhone 在更普世的市场上站稳脚跟,也能方便灵活地调整刀法去尽可能吃掉长尾市场的份额。“因销量不好而停产”却实际售出了高达 1450 万台,名列全球销量榜第十位的 iPhone 12 mini 就是非常好的证据。

调研机构 Omdia 公布的统计数据

工业设计最基本的思考方式,就是制造工业标准品。无论厂商在材料、工艺、软件上投入多大的研发,最终都需要通过工业设计将它们优雅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一组、一系列可以大规模量产且良率可控的产品。

工业标准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软硬件的一致性、流畅度和稳定性,都必须建立在包容性之上。

然而折叠屏作为机械结构与柔性屏幕所诞下的长子,无论是材料的耐久度、精密结构的稳定性,还是软件对其的适配工作量,以及难以定型的折叠方案,它的标准化、一致性与稳定性都很难称之为一个包容性足够强的优雅方案。尤其是在以厌恶机械结构著称的苹果面前,这种会打乱 iPhone 发展路线的技术方案,很难得到苹果的青睐。

🔺苹果所青睐的创新

我们一起来回顾下,他们这 40 年来的研发路线吧:

上世纪 80 年代,在大型计算机转向个人计算机之时,他们做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尽管这个创意是从施乐实验室里拿过去的,但他们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种“手握鼠标指指点点即可操作电脑”的全新交互方式。这开创了个人电脑的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市面上的鼠标方案成本高达 400 美元,苹果为了这套新的交互方式,设计了一款以滚珠为核心的新式鼠标,使鼠标的制造成本大幅降低至 35 美元。它在图形界面系统的推广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左一为初代苹果鼠标

2007 年,当时还如日中天的诺基亚万万没想到,一款几乎没有按键的“奇葩手机”居然在后来成为了它的掘墓人。

今天我们都知道,iPhone 的成功制霸得益于 App Store 的生态。然而如果没有硬件与交互的根基,软件、服务和生态根本无从谈起。苹果为了打造自己的梦想,将大屏幕、多点触控技术和基于手指点触的人机交互带到了一款手机上。

尽管早在 2004 年就已经出现了触摸屏手机,但那些把无线网卡和 Windows 拼凑在一起电阻屏手机实在太难用,直到胖指头也能舒服操作的 iPhone 出现,人们才开始相信:

这是未来!

乔布斯在发布会上嘲笑旧时代

2014 年 9 月,库克在发布会上说出了激动人心的那句“one more thing”后,苹果在手环大战的尾声拿出了自己对这个市场的回应:Apple Watch

首次面世的 Apple Watch 上第一次实装了 3D touch,这是一项手环不会搭载的技术,但它令 Apple Watch 拥有了全新的交互形式。尽管 Apple Watch 比其他品牌的手环晚了几年发布,但苹果显然更乐意把它做成一款产品定义上更重,但交互设计更加完善的一款产品。

在这块如此小的屏幕上,苹果再次拿出了自己对人机交互思考的独特答卷。

Apple Watch 最初的交互设计草图

2016 年 9 月,iPhone 7 发布,同场发布会上还发布了另一款至今仍统治同类市场的新产品:AirPods。在当时,你很难想象,一对没有了线和按键的耳机要怎么操作?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只需要轻敲耳机,就可以实现各种基本操作了。

然而三年后,2019 年发布的 AirPods Pro 又拿出了一个将听觉与触觉结合的交互设计:捏按耳机柄时,耳机会同步发出与动作对应的清脆声音,轻触短按会听到“咔嗒”,长按会听到“duang”。在耳机上,还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平面造型来引导手指按压的位置。

虽然没有实体按键,但用过的朋友都知道,那种迅速、清脆的反馈,仿佛按在了实体按键上。

苹果官网上 AirPods Pro 的介绍

显而易见,苹果始终致力于将那些新的技术转化成新的交互设计,让人们不必关心技术,只用自己最熟悉且最强大的工具——手,来使用一款新产品。

反观折叠屏,它能为 iPhone 提供什么全新的交互机会呢?或者说,一款更像 iPad 的手机对苹果而言有什么好处呢?

🔺柔性屏的未来不仅仅是折叠

从利润和市场份额的角度去看,苹果当然不会用一台更大的 iPhone 去冲击 iPad 的市场,从他们在 iPhone 12 mini 上的策略就能够看出这件事。他们很清楚,小尺寸手机的市场空间是存在的;但他们更清楚,这是一个吃了一口就得等上三年才能再收割一次的长尾市场。

折叠屏 iPhone 的市场空间可能还不如 mini 的 1%,同样的技术,为什么不拿去做更有潜力的产品呢?

比方说,两倍面积的 iPad Pro 是不是有可能成为一个便携的桌面系统,成为 M 系列芯片打通生态后的一道桥梁?又或者说,在智能音箱、汽车上使用这种技术来创造一种之前没有的交互形态?

苹果柔性笔记本的相关专利

当然了,这些想象都只是基于他们现有的产品和生态去说的,作为外人,我们不可能知道他们真实的想法。

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折叠屏手机仅仅只是柔性屏这种材料在这一个具体场景底下的尝试。然而,柔性屏幕本身的可想象空间要远比这大得多。

事实上,苹果对于柔性屏幕的尝试早就开始了,2017 年发布的 iPhone X 上的那块全面屏,实际上就是将柔性屏幕的末端折叠过去实现的。

iPhone X 的折叠式 OLED 特写

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汽车行业,会看到他们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在车辆智能化和交通智能化之前,汽车设计几乎要走进雕塑设计的死胡同里了。这并不是说造型不重要,而是当车厂们年复一年地在造型上修修改改时,动力系统却几乎再没突破;当智能化进程正在席卷我们身边大大小小各种产品时,今天的车主还需要忍受那个又笨又土的原车中控。

尽管电动车这几年玩得风生水起,但把动力来源从石油换成电就能给汽车市场带来真正的变革吗?并不能。真正带来活力和变革的,是电动车上先天搭载的智能化历史浪潮。

宝马的智能座舱概念设计

把手机做成折叠屏,本质上是一个把汽车造型玩成雕塑类似的思路,都是把这个东西作为一个孤立的物件来考虑。一旦我们把汽车放到整个智慧交通系统当中来看的时候,立刻就会意识到,车辆的形状、乘坐空间的交互,都必然会有一系列全新的设计原型出现。众多车厂在未来,可能会转变成出行服务公司的车辆供应商。

手机行业的困局,绝对不是通过增大屏幕就能打破的。只有把手机放在手表、手环、耳机、AR眼镜、平板、桌面电脑、智能音箱,甚至是智能家居、智能办公、智能座舱这一系列大的系统架构体系下,它才能够摆脱现有的困境。这种系统化的梳理与重组,不仅会带来大面积的产业升级,更会推动像手机和汽车这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产品,在未来 10 年诞生新的“设计原型”。

🔺更大胆的想象与未来

早在 2008 年,当时的诺基亚研究中心与剑桥大学就曾经对外展示过一个极为前卫和大胆的设计方案:Morph

这是一个结合了柔性屏幕与纳米技术的概念机,它所探索与想象的是材料科技的进步,在个人计算设备上的应用潜力。它可以在平板、手机以及腕表之间自由地切换形态,还有一个耳机形式的计算主机,与屏幕作为子母组合实现更多层级的交互操作。它甚至可以实现表面自清洁,以及在屏幕上做到真实的物理触感。

这看上去好像是天方夜谭,但实际上柔性屏幕的研究早在那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只是近些年才实现了小尺寸柔性屏幕的量产。

作为最早开始研发智能手机的公司,当时的诺基亚如此强大且富有想象力,不可能没有想象到今天智能手机的样子。但骄傲的心态以及封闭的做法,让他们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iPhone 从 2003 年开始设计,直到 2007 年才拿出来发布,他们所用的技术并不是当时最新的,真正让他们赢得市场的是对人的理解,以及优秀的交互体验。所以,亲眼见证了前辈的困局与落寞的苹果心中很清楚:

手机已经走到头了,未来属于 AR、汽车以及更大的物联网体系。柔性屏幕的未来,在那里,不在 iPhone 上。

骚绿碳纤迈凯伦!亮相深圳汽车改装展!国际会展中心开张!vlog.59

🎥 点击封面播放视频

相机:Protake (iPhone 6s)

收音:iPhone 6s 机内麦克风

剪辑:VN视迹簿

封面:VN视迹簿

BGM:sunday vibes – VN 内置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