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颜色都不属于任何性别

经过了持续大半年的劝导,太太终于同意我给她换一台新手机,用来替换掉手上这台已经被生活摧残得不灵光的旧手机。一开始她很不愿意,一来觉得还能勉强接着用,其他开销的优先级都远高过于她自己;二来也是从小到大被上一代人灌输的那种「自己不配」的心态,总说算了算了。直到最近聊到自我能量的进出,她才终于把自己的优先级往前挪了挪,我也才有机会给她换新。

挑型号的时候,为了避免她有价格上的心理压力,也因为她多次强调不要高配置,加上她大部分的使用场景里没有很明显的电量焦虑,所以我推荐了 iPhone 13 mini 给她。她之前也在店里上手试过,小巧的手感和屏幕尺寸都很合适。尤其是把 mini 和现在用的 7P 放在一起时,mini 这个与 6s 相当的体型里装着和 7P 一样尺寸的屏幕,平衡的尺度是拿捏得相当好的。

于是她同意了。

上周一看了下取货信息,显示深圳益田店里没有现货,要从广州寄过来,于是我就计划周五再下单,周六可以直接寄到家里。但周五我再看的时候发现,已经变成了店内有现货,于是我果断下单,趁着中午休息的时间直接去店里提了。

为什么选白色?

其实一开始也看了别的颜色,曾经犹豫过红色、粉色和绿色。但实际看下来以后,一是觉得这一款的红色不够正,绿色又偏黄有军绿色的感觉,粉色又太淡了,质感不足;二也是觉得为什么女生非得是红和粉呢?所以最后,按照实际的颜色表现,挑了她觉得真机表现最好看的白色款。

其实她之前的 7P 也是黑色款,并没有选那些所谓的女性颜色。

这也是我多年来对一些数码厂商的做法表示高度质疑的点:女性一定得被特殊处理么?

如果女性就得用女性手机,那么从逻辑上来说就应该有所谓的男性手机。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哪个厂商会这么做产品和宣传,唯独把女性作为一个单独的点拿出来营销。当我们习惯了「女生是粉色,男生是蓝色」的时候,其实忽略了在一百年前,蓝色是女性的颜色,而男性是拥有红色的。颜色和性别的关系,完全是被文化构建出来的,是纯属虚构的产物。

任何人选择一款产品,应该是基于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被文化构建,更不该被消费主义用概念绑到某个象征的座位上。设计师在考虑产品的时候,重点的也该是产品如何满足场景中人的需求。人与人之间客观的差异应该被看到和重视,但为了细化市场而刻意构建差异以降低设计的包容性,这是不该鼓励的。

至少我们可以从挑选颜色开始,把「粉色适合你」换成「你喜欢哪个颜色」。

电子产品散热设计的基本思路

前因就不赘述了,现在做智能硬件基本上都得往小巧轻便的方向去做,这是一个趋势。然而在设计师、工程师、产品经理的合作当中,体型尺寸、人机交互、硬件性能和散热设计这几个环节,往往是最容易产生冲突的。各方的需求都有相应的道理,要做好产品就没有谁是应该被牺牲的。在互相制衡和取舍之后,最终产品能否落地执行的关键,会落在 性能 VS 散热 这一对究极冤家身上!

然而实际上,性能是可以花钱堆料的,但散热却不是加铜管、加风扇就能简单搞定的。

在性能与散热设计的博弈当中,我们大体可以把最基本的思路,分为六个环节:

1、提高芯片自身的综合性能,优化主板的集成电路设计。这个环节的目标是,在获得同等级性能的情况下,芯片和主板的发热量更少,而在同等发热量的时候,整体硬件可以获得更高的运行性能;

2、通过热传导结构和材料,将芯片和主板上的主要发热器件的热量,迅速地传导到导热部件或散热架构的第一级接触面上。这个环节的重点在于,热量不能积存在芯片和主板上,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传导到周边的散热结构之中;

3、选用传导效率高的材料,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与硬件布局,将芯片和主板传过来的热量均匀地推送到整个散热系统之中。这个环节的目标和第二步类似,都是要将热源的热量向四面八方散开,避免热堆积,但对面积、效率和温控范围的要求不一样。前者就像一个码头或高速收费站,吞吐量是关键,后者就像城市公路网,管理模式会直接决定疏导的效率;

4、结构在满足装配需求之外,得留有充足且完整的对流空间。在机器内部,即便是充满了大大小小的间隙和空档,如果这些空间的连贯性不能达到气流要求,在热模拟测试中是会被视为实体,无法产生有效空气流动的。例如四五条电线同时从一个位置穿过,看上去线与线之间是松动的,但对气流来说,相当于一面墙。所以,气流通道的布局一定得合理、高效;

5、已经传遍了导热部件上的热量,要尽快地传递到产品机身以外的空间。无论是采用散热件直接外露还是加风扇的方式,关键在于要持续散热,不能随时间减弱。有些产品在这个环节因为没做到持续性,导致热量传遍了整个机身却像发烧时闷在被子里一样,高温烫手的同时,也影响了综合性能;

6、最终,我们要达成的状态就是,整机自发热的“输入”与散热系统的“输出”达成持续稳定的平衡状态,让产品处在高功率运转时,核心温度能稳定在各个关键器件的温度墙以内,尽可能不出现降频运行的情况,保持在高性能状态里。


以上内容,来自我在知乎上 给 Alienware 写的新产品推广 文章的节选,也是全篇的核心。因为这一代产品的设计恰好是我比较欣赏的,就借机顺着他们的宣发思路,对自己过去几年掉坑和爬坑的经验做了一次梳理,引以为戒。

搭讪设计师 | 第六期 | 何迪龙

013

认识迪龙是在三年前,他那两把

手工打磨的不锈钢勺子

至今依然印象深刻

  


因为迪龙所服务的智能投影公司前段时间刚发布了新产品,想起跟他蛮长时间没见,就约了他这一期出来聊聊。

那晚我们约在福田中心COCOPARK的一个露天座位,面对着大花园,从八点一路聊到将近十一点,什么都谈。这是一位才情四溢的年轻设计师,所以本期内容也出奇的多。

001

你觉得投影未来能取代电视机么?

这肯定是一个大趋势,迟早的。

其实之前四月份搬家的时候,因为我家电视位置是一面白墙,所以考虑过买一台你们的旗舰产品,但我夫人说这个是投影啊必须拉窗帘的。你知道,家里的厅一定有一面是落地大窗的,这样的话,投影要怎么取代电视呢?

那其实是取决于流明的。只要流明数够高,满足白天状态下观影,就可以了。我们下一代产品的亮度、清晰度都会大幅度提升。

现阶段可能还替代不了,但我们技术还在推进,所以这个方向是对的,而且我们目前两款产品的体积都比市面上其它投影要小得多。

我大学那会儿参加过一个未来办公的设计比赛,做了一个和你设计类似的想法,也是便携的,但不是投影,是全息投像。其实差别只在于技术基础,把全息换成投影就能在当下落实。无非是显示方式的区别,投影在墙上,搭配其他设备一样可以作为办公来用。

是,以后全息也会是主流。

倒也没那么快,至少要到投影能撼动到电视机的地位。

只要流明能达到就没问题。基本上,我们下一代机器就能实现了,还有看怎么定义这个产品。

005

你们技术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么?

这个其实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并不是说哪个方面特别突出、特别强。模具特别好?光源特别好?并不是这样的。

投影和喇叭融合在一起,这个是首创吧?

对对对,这个是首创。

其实很简单,满足视觉需求,肯定也要满足听音需求,没理由让人再去配两个喇叭才能用,很蛋疼的嘛。

尤其你们主打家庭影院,这一点很关键。

确实是。价格摆在这,针对的人群其实很明确。

会特意买一对大喇叭摆在家里的人,多半是不会买这类产品的,很可能他买的是一台两百寸的大电视或金属投影屏幕。

是啊,所以整合在一起也是自然而然的。

说回上一期设计师留给这一期设计师的问题吧,他希望这期设计师推荐或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音乐或电影,分享一下心得。

那还真是问对人了!

所以我这期来找你咯。

你真是问对人了,我是真没有什么“最”喜欢的。

哈…

其实我听东西、看东西都很杂的。

最近呢?

TFBoys咯。

哈哈哈!真哒?

是啊!

嗯,好。你是怎么看待他们的?

《剩下的盛夏》,挺好的啊。

你是指歌,还是MV?

歌咯。其实这些东西是不分什么好坏的,和我们做商业产品一样,都是各个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针对这个部分的人群来推出一些歌。他们不会很俗套,只是针对某个人群来量身定做一些歌。

其实都是一些人为产物。

003

你把他们当成产品来看?

恩恩,文化产品嘛。

嗯。前段时间,我和夫人发现,我们的一个朋友,已经是要当妈的人了,居然特别迷他们。你会发现有一大堆这样的妈妈粉。我们就觉得很奇怪、很好奇,为什么会这样?就专门去找他们的东西来看,看完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整个商业模式、包装,都是非常专业的。

对,非常专业的商业行为。其实他们的模式有点类似于贾斯丁比伯,只不过贾斯丁自己是个天才,而他们就是唱歌比较好、跳舞比较好的小朋友。

最开始是录一些时下热门的歌曲,比如好声音的囚鸟,或者宋冬野这一类,就那个时间点放上网,大家一看就会说“这个小正太挺可爱的哦”这样。先不断圈粉,然后出单曲,网罗一堆小粉丝,后来还拿了个奖,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一夜爆红,但其实是很多因素下的必然结果。

像我这种平时不太留意娱乐新闻的人,之所以会觉得一夜爆红是因为我之前没关注过,当连我这种人都感觉到他们红,那就一定是红炸了。

是啦,是啦。

他们之前不是还有类似选秀一样么,几十个小朋友一步一步选出来,所以这里本身有一个很成熟的商业模式。他们本身也很小,所以他们的小粉丝们会觉得是那是同龄人,就像我们看漫画,有一个可以寄托的英雄在里面,妈妈们也会有一种母爱的感情在里面。

对,而且小朋友会比较容易用一个臆想的偶像来寄托一些情绪。尤其是一些小女生,男生就比较少了。

好像是很少男粉丝。

哈哈,我也算是男粉丝咯。其实还是蛮不错的。

不一定非要听什么风格的音乐吧。风格这个东西,其实没有好坏,只有合适或者不合适,还有就是给什么人听,好像你说的京剧啊、古典啊也还有很多人听。古典我也有听的。

004

古典你都听些什么?

莫扎特啊,柴可夫斯基啊,然后…维尔瓦第,嗯,我最喜欢的应该是维尔瓦第。他《四季》里的《冬季》,特别赞!

这个我有印象,但我是因为苏打绿才知道这个名字的。他们有一系列的专辑就叫“韦瓦第音乐计划”,春日光、夏狂热和秋故事,冬季篇不知道出了没有。

哦~对对对。

我前段时间下载了一个贝9的APP,里面有四个指挥不同版本的贝9。

那肯定就有卡拉扬的版本。

那个年代就没有那么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那时候人们都用生命来创作,就有了这样的经典。我们现在其实也一样,一天到晚在钻研这些产品,可能到未来,我们也会有机会成为一些经典。时间会洗去各种复杂的商业因素,真正经典的产品需要时间来沉淀。

那你怎么去看待经典产品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经典产品,在它的那个年代里其实也还是作为商品来设计的,你怎么看待它们?

其实也不一定,经典的产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在某一个方面有所成就甚至是颠覆了人们对这个产品的认识,不见得一定是商业因素,慢慢地越来越多人认同这个产品的理念,才成为了一个经典。

那iPhone你怎么看?作为一款成功的商品,你怎么看待它在设计和商业上的关系?

这个成功是因为设计和商业模式配合得好。其实在那个时候,也有很多出色的设计,但因为商业策略上的因素就可惜了好设计。

Lumia800

比如Lumia800就是个很好的设计,虽然它是塑料的,但手感非常好,包括它用到的弧面玻璃,整个界面也非常棒,很舒服。当时iPhone的界面是拟物化的,而WP是扁平化的,反而设计师会更喜欢。它的设计非常好,而且使用又流畅,你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iOS的APPs多啊,你WP只有那么一点,让人怎么用?

iPhone它不单单是设计上的成功,而是它的各方面因素加在一起,是整体策略上的成功。

没错。其实当时iPhone拟物化已经有两三年了,大家开始出现一些审美疲劳。过去的手机界面其实基本上还是个列表,拟物化的好处就是帮你从实物的世界切换到一个虚拟的世界里来。但两三年后,大家已经习惯这样的使用方式之后,其实已经没有必要拟物化了。很多东西是可以用更具有逻辑的方式来引导的。

其实就拿画画来说吧,比如之前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把一件东西的透视、比例、色彩都画得无以复加,首先是形似,然后再到神似,追求一个极致。但后面为什么会有新艺术主义、印象派、再到达达主义出来,其实是一样的。

一开始肯定是拟物的,手机屏幕像素那么低,只能拟物,先用一个最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肯定是最好的。但像素越来越高之后,这种表面上的相似就变得不重要了,反而是怎么用一些最简单的方式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

008

你在现在的公司经历了两款产品的整个诞生过程,之前也有两年在设计公司的经验,在你看来,这两种环境有什么不同?

在企业里面你的所有长处、所有的能力都是为企业服务的,设计是整个链条里的一环。在设计公司是为甲方服务,自己有一个独立的机制。两者的目标也不一样,其实也没什么可对比的,一个是乙方,一个是甲方。

就是甲方和乙方的区别?

也不是,这个甲方其实是“伪甲方”,不是真正的甲方,你的甲方是你的老板,你其实还是你老板的乙方,只不过对于供应商来说,你是他们甲方。其实设计师的工作性质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换了个地方。

我在设计公司的时候,工作的核心在于服务。有的企业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合理的美观的产品设计,有的企业希望我们能作为第三方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寻求新的产品方向,有的企业期望我们提供从品牌战略、产品策略到设计的整体服务,甚至有的是只有一个新的idea,希望我们从品牌到生产一手包办的客户。这些就是服务广度的不同而已。

在企业里,你就是会用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资源,同时附带着更多的限制,来完成一个符合企业本质需求的产品,企业可能会成就一个设计师,不过也有可能会毁掉一个设计师。

企业里做设计不是一件单纯的事,一个成功的商业产品需要经过很多方面的磨合,包括成本、商业模式等等……而设计只是这个庞大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这也决定了设计师很难有机会把事情做到极致。

还有一个时间问题,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一个现在很热的产品,如果放到明年,可能就没人理了。所以时间很重要,尤其是互联网的硬件公司。他们恨不得今天决定做,明天就能出货。你今天不做,别人就做了。

那就和我们在设计公司里差不多咯?

在工作强度上是差不多的,没什么不同。

唯一的不同是,设计师会做多一些事情,你得不断跑工厂确认东西和你最初的设计是一致的,以及你和结构工程师的配合,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问题。有时你的设计上改动很小的一点,结构上就能省下很多麻烦。

你可以和结构工程师非常非常紧密地配合,这一点是最好的。配合得好一些,出来的产品也会好一些。

比如把一个硬件往里多塞一点这种事,你在设计公司里,客户派来跟你沟通的那些技术人员是不会跟你说这些的,他们就会说这个做不了、那个做不了。但企业里的工程师是真的会帮你想办法的,他们会尝试很多种可能性来尽可能满足你所期望的效果。

好一点的企业,比如像我们公司就还蛮不错的,工程师一般都会说“行啊,没问题啊”,你提出的需求他都会尽量满足,并且是极大限度地不去改动你的设计。

当然也有很多企业不是这样的。

哈哈哈,是,很多企业可以一套硬件方案用两三年甚至四五年都不动的,单纯换外壳也就算了,有些是连后壳都不换,只换一块面板就当新产品推出的。他们不仅是跟第三方合作这么干,对自己内部的设计团队也是这样的。

是啊,所以去对一个企业也是很重要的,并且这个设计师的性格得跟这个企业的性格很搭才行咯,这样你的长处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你在设计公司那么多年,怎么看?

006

基本上是这样,但对于设计公司来说,作为第三方去帮客户做所谓的从品牌一路下来的一条龙,在我看来,更多是设计公司自身业务的一种拓展。你说真的做不做得到呢,我觉得是做不到的。

很多设计公司确实是做不到。但个别很高端的公司,那就是真有能力的,像Frog、IDEO这些。

像IDEO、Frog这种就已经有点不像设计公司了,它已经跳了出来,更像是咨询公司。它设计出来的产品是为它的理念来服务的,更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推进过程。不少设计公司,它们所说的很多品牌层面的东西,终究是为了让设计能够有一个完整的说法来支撑。

着力点其实是不同的。

对啊,是的。

多数时候是为了让客户在签设计单、付款的时候能够心服口服。不是说真的完整做出一个品牌来,其实是做不到的。

对,毕竟不是自己的产品,而且设计公司也没有甲方对行业的了解那么深刻。

但有些服务于创业团队的新公司,可能会设计费收少一点,换你一点股份,把双方通过这种方式绑在一起。

我以前就做过这样的项目,但调研完回来后,项目就喊停了。

为什么呢?

客户跟你谈设计换股权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要么给不起设计费用,要么不想一次过给那么多钱。他希望你前期压缩费用,后期再补回给你。

但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我如果要在后期收回这笔钱,就得知道这个产品能不能盈利。当时我领着两个人跑遍了深圳的所有酒吧圈,跟酒客、老板、酒保聊天,跟外国人聊,跟中国人聊,到最后发现这个东西根本没有市场。

所以这种设计换股权的方式,对于设计公司来说其实是比较危险的,尤其是新公司。

是的。因为你要保证公司能够运营下去,最重要的是资金能回笼才行。

007

和客户绑在一起,自然是会为它尽力拼命,但问题在于,你是同时要为好几个客户尽力拼命,精力其实是没办法分开这么多的。

而且产品盈利遥遥无期,团队运营的压力摆在那。尤其对于初创团队来说,服务的对象大部分还是初创团队。缺乏运营资金的情况下还是需要慎重选择这种合作模式。

002

你对设计师品牌怎么看?

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吧,意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不随波逐流。

那你觉得哪些产品适合这种模式?

家具、消费电子、服装之类的。

那智能硬件呢?

智能硬件这个大趋势可能不会持续热下去吧。大家都有看《大时代》嘛,越是蓬勃的地方就越容易出事。

越多人往里面挤,就越危险。

对。智能硬件是需要找到用户需求痛点,不能只是玩一些新的花样,贴一个新的标签。有些直接做出个视频就上网众筹,然后花钱刷单刷上首页,更多的智能硬件是在原有的东西上加一个WIFI、加一个蓝牙,然后在手机上操作,这些都是很简陋的加法而已。

010

你说的那种还是比较好的团队做的东西,有些产品是在一些根本不需要PCB的产品上硬生生加一个PCB进去,就敢说是智能了。

如果找不到真正的用户需求,就不要做。现在大家都做成差不多的样子,都是简约风格,网页都做得跟苹果一样,都在说极简主义的设计和智能化的体验,每个产品都在标榜自己的品牌,但终归没有自己的核心,也搞不清楚东西是卖给谁的。

是的。

其实就用市面上现成的技术,就已经可以耦合出一些很出色的产品。找到痛点,掌握核心技术,加上独有的文化内涵。

文化,尤为重要。

如果你的产品必须依托在一个很强的、唯一的技术上的话,那你设计的价值反而就被削弱掉了。

是啊。

因为你更多的是依靠这个技术本身,而不是你的设计解决了什么。很多经典的设计,并不是技术有多超前,而是拿成熟的技术组合在一起,关键是怎么组合。

对啊,这个就像炒菜一样,材料都是现成的,有人做番茄炒蛋有人做小龙虾,有人开连锁有人做罐头,有客户吃味道有客户吃环境吃情怀。大家材料都差不多,就看厨子能不能把握大众的口味咯。

011

最近很火的那个“名创优品”你有关注么?

有啊,炒得沸沸扬扬啦。

你怎么看他们?

赚钱嘛,海外注册个公司,再卖点自己的东西。

他们东西我觉得不怎么样,但商业运作这块确实做得很聪明。

是啊。他本身就不是一个卖设计的牌子。

但他们会营造出一个设计师品牌的形象出来,让大家来关注,而且还很便宜。

是,大家是会买账的。

但你如果说这是个日本牌子,大家其实是会上网查的,你官网上连无印良品的照片都没P干净,日本的朋友也会说在日本根本没有这个店。不过商业上的成功,也无可否认。

他们造势很厉害,你会感觉所有以前的哎呀呀、两元店那些店铺一夜间统一换了招牌、制服,但卖的东西还是一回事。

是。不过够胆做线下市场,也说明他们对这块看得很准。3c、服装、小家具、电器,在线上选择更多,而且实体店里你看到的不一定喜欢,你喜欢的他不一定有得卖。网上一搜,看到喜欢的款,就ok了。

但你买把雨伞、梳子,买面镜子,是不会去淘宝挑半天的,楼下超市就有卖,但超市卖的那些没什么逼格,你也不会为了一把雨伞特意在网上找半天一天在那挑。所以肯定是你逛街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觉得还可以,顺手就买回家了。东西又不贵,十几二十块钱,做线下渠道是会比线上走的更好。

而且是加盟模式,成本又进一步压缩了。

是啊,这种市场还是很有机会的。

做一些针对女性群体的电子产品或许会比较有市场,但关键在于要切中需求,因为绝大多数女性对电子产品是没感觉的。

是,她是没感觉,所以你要找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去做这个产品。

她是关心这个东西用在自己身上有没用、好不好。

嗯,或者一些新奇好玩的东西,例如那些熊仔移动电源。

载体对她们来说是不重要的,关键是用在她身上会是个什么效果。

对咯。关键是她们真的有这样的需求,会买。

014

那你现在平时玩游戏吗?

唔,忙,不怎么玩,偶尔也会玩一下,都是手机游戏咯。

最近在玩什么?

《Life Line》,这个挺有意思的!其实就是一个对讲机,他会在里面讲他现在外太空遇到什么问题,你每个不同的答案都会导致一些不同的结果,挺有意思的。真的就像看他讲故事一样,而且你的选择可能会决定他的生死,挺有趣的这个。值得下下来玩一玩。

LifeLine day night

我最近在玩《Mine Craft》,像素风格的沙盒游戏,在里面造造房子、探探险什么的

哦,这个我知道!还有这个《纪念碑谷》,很不错的!还有这个《Limbo》!画风都很出色,各种关卡设计得也很有意思!

009

那你现在周末一般都在做什么?

业余时间的事情就多咯。吃吃喝喝、做做饭、打打鼓、练练书法,听听音乐会、小摇滚live现场啊,还有就是看看电影什么的,其实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跟什么人去做啦。

目的也很简单,让自己飞一会吧。

012

给下一位设计师提个问题吧。

问问他对“搭讪设计师”怎么看吧,哈哈哈…觉得这个平台如何?


本文也发布于微信订阅号『SUiTHiNK』及知乎专栏。

订阅号ID:suithinks | 与你从设计、人文聊到天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