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 Apple 所有的宣发物料中所出现的『渲染图』,并不是用什么 Vray、Keyshot、C4D 这些三维渲染软件『制作』的,而是用一组组精心调整光线、布局、角度的照片一点点合成的『真机照』。摄影现场的工作场景是这样的:
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力气?因为力求真实。在 Verge 对 Peter Belanger 的采访 中,可以看到这个过程是怎样的。这就是你拿到 iPhone 那一刻它的样子,无论质感、颜色、光泽,还是 Face ID 的黑域,这些照片所展示的就是你拿在手里的真实的样子,没有差别。
这就是『How it works』。
对于某些手机品牌的做法,不论公关说辞是哪种,所展示的其实都只是『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他们做图的逻辑是把全面屏作为一个参数和营销点来看待,而 Apple 的图所展现的是从初代 iPhone 就开始直至今天仍然在贯彻的设计理念。
某些品牌在宣传照上『避讳』和『弱化』的做法,实际上是对设计的不自信,甚至是一种在认为自己的设计有缺陷但不得不推向市场时的掩盖和欺瞒。全面屏被部分厂商引导为了屏占比,所以在宣发时必须卯足力气来制造这种屏占比为王的舆论效果,『避讳』和『弱化』自然就是不得不选择的营销手段了。对于 Apple 来说,他们所说的全面屏和国内某些厂商所宣称的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儿,参数并不重要,载体、内容与体验的融合 才是他们所关心的。这一点在 如何评价 iPhone X 的工业设计?这个问题的回答下有所提及。
从 iPhone4 的高光 C 角到 iPhone SE 的哑光 C 角,从 iPhone6 开始的玻璃边缘、塑胶支架边框、金属边框三者圆弧相接到 iPhone7Plus 的亮黑色,这个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 Apple 近几年来的设计在『让 iPhone 消失』这件事情上的不遗余力。
更纯粹的材料处理,更融合的整体形态,使 iPhone 更接近一块『纯粹的界面』。
对比新旧机型的简化标识,能够明确地感受到 Apple 对全面屏的态度,不是在屏占比和边框宽度上浪费时间,而是让『界面』『载体』糅合为一。
由于 Face ID 是由多组复杂的器件配合运作的,这块也是 Apple 未来布局的关键之一,所以 X 的这块刘海必然是唯一的。即便其他厂商也添加面部识别的功能,但是在原理层面和表现形态上都是决然不同的。因此,『四边等宽』和『刘海』替代『圆形 home 键』,成为了 iPhone 接下来几年的标志性识别轮廓,和过去的【iOS=圆形home键】对【Android=三虚拟键】一样,这是只属于 iPhone 的符号。
“I actually think the path of holding onto features that have been effective, the path of holding onto those whatever the cost, is a path that leads to failure,” said Ive. “And in the short term, it’s the path that feels less risky and it’s the path that feels more secure.”
Jonathan 说的这句话是指向 Face ID、取消 home 键、新交互、AirPods、取消3.5接口、新MacBook 只保留一个接口,以及更早前的 iOS 7发布、非对称结构风扇和全金属 CNC 机身等等近几年来一系列『激进』举措的。然而 Apple 近几年的每一次饱受争议,恰恰都来自这些『激进』的设计。对于大部分的厂商以及民众而言,这种『激进』是危险且可笑的,然而对于 Apple 来说,这就是他们的基因。在过去的经验里,Apple多次因此获益,所以更加坚定了这种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