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傀儡谣与圣诞短信

“人类需要节日,才能活下去。”

前年(2020年)的 vlogmas 里 有一期(14:26) 是我和筱烨在星巴克里的对话,她聊到对圣诞节的感觉。以前其实对这个节日是没有感觉的,但在疫情当中感受到,节日对于人们而言有多重要。无论是不是自己文化当中的节日,节日本身和节日的氛围其实是给了人们一些安慰和希望的。这一点很难得。尤其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上的压力和烦恼让生活愈发趋于寡淡,于是乎,节日就成了那根把生活搅动起来的小棍子!让人有勇气继续活下去。

晚上在咖啡店里加班做 PPT,一直坐到打烊。骑车经过西乡天虹那个十字路口的时候,隐约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阵歌声:

ano~maiba~atsuke~noyoidaru~

我心想:这不是《傀儡谣》么?怎么西乡的大街上还能听到这种气氛的音乐?我是不是幻听了?

但随着我的车穿过路口,到达对面,歌声愈发清晰。直到我顺着歌声的方面抬头望去,赫然看到一个披散着长发的高个女子站在路口转角的地方,身前摆着一个铺满了饰品的白色小摊,一支高高细细的黑色支架把手机撑在她胸颈高度的位置上,她本人正随着音箱里放出的歌声,翩翩起舞。

我正好骑到她边上,她看见我在看她,愣了一下。我顺势冲她竖起了左手的大拇指,便随着车轮离开了。她看我比了赞,也朝我笑了一下,就此别过。

那一刻,应该就可以叫做「一期一会」了。

我说不上那一刻为什么会竖起拇指,或许是因为我喜欢这首曲子,或许是有感于这样与旋律的偶遇,或许是钦佩她当众孤独的表演状态,或许是那一刻想与陌生人释放善意的冲动…… 总之,我很庆幸当时竖起了拇指。

也或许,我也在期待那样的一个拇指。

离开咖啡店时,我觉得那个场景和灯光很好看,就拍下了篇首的那张照片。但在得到那张照片之前,其实有一张更「活」一些的照片:即将收工的咖啡师 ganggang 正好从窗前经过,准备去关灯。她的姿态、手机的位置与窗上文字,一共构成了一幅画面,仿佛正在给某个人发送「Merry Christmas」的信息。

这个画面很有故事感,它像一出电影的截图。

可以是开始,可以是结束,也可以是故事的转合,就像那一段偶遇的《傀儡谣》,它们都是好故事的碎片。

两条关于Apple 的知乎回答

QUESTION:为什么iPhone X在手机的渲染图和简化标识图里,不仅不避讳,反而更强调边框和刘海的存在?

能够看到在简化标识图里,刘海的比例其实是被放大了,在渲染图里,刘海和边框被忠实呈现。安卓厂商和苹果在设计手机时分别是怎样看待边框和不得不存在的额头/下巴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我的观点是:

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 Steve Jobs

这句话被引用了很多年,大多数人关注的只是这句话是谁说的,在某些场合可以用来作为谈资,表示一下『自己也是懂设计的』,只有极少数人真的关心这句话本身的意思。

然而在 Apple 所有的宣发物料中所出现的『渲染图』,并不是用什么 Vray、Keyshot、C4D 这些三维渲染软件『制作』的,而是用一组组精心调整光线、布局、角度的照片一点点合成的『真机照』。摄影现场的工作场景是这样的:

 

apple photo

 

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力气?因为力求真实。在 Verge 对 Peter Belanger 的采访 中,可以看到这个过程是怎样的。这就是你拿到 iPhone 那一刻它的样子,无论质感、颜色、光泽,还是 Face ID 的黑域,这些照片所展示的就是你拿在手里的真实的样子,没有差别。

这就是『How it works』。

对于某些手机品牌的做法,不论公关说辞是哪种,所展示的其实都只是『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他们做图的逻辑是把全面屏作为一个参数和营销点来看待,而 Apple 的图所展现的是从初代 iPhone 就开始直至今天仍然在贯彻的设计理念。

某些品牌在宣传照上『避讳』和『弱化』的做法,实际上是对设计的不自信,甚至是一种在认为自己的设计有缺陷但不得不推向市场时的掩盖和欺瞒。全面屏被部分厂商引导为了屏占比,所以在宣发时必须卯足力气来制造这种屏占比为王的舆论效果,『避讳』和『弱化』自然就是不得不选择的营销手段了。对于 Apple 来说,他们所说的全面屏和国内某些厂商所宣称的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儿,参数并不重要,载体、内容与体验的融合 才是他们所关心的。这一点在 如何评价 iPhone X 的工业设计? 这个问题的回答下有所提及。

从 iPhone4 的高光 C 角到 iPhone SE 的哑光 C 角,从 iPhone6 开始的玻璃边缘、塑胶支架边框、金属边框三者圆弧相接到 iPhone7Plus 的亮黑色,这个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 Apple 近几年来的设计在『让 iPhone 消失』这件事情上的不遗余力。

更纯粹的材料处理,更融合的整体形态,使 iPhone 更接近一块『纯粹的界面』。

 

iphone icon

 

对比新旧机型的简化标识,能够明确地感受到 Apple 对全面屏的态度,不是在屏占比和边框宽度上浪费时间,而是让『界面』『载体』糅合为一。

由于 Face ID 是由多组复杂的器件配合运作的,这块也是 Apple 未来布局的关键之一,所以 X 的这块刘海必然是唯一的。即便其他厂商也添加面部识别的功能,但是在原理层面和表现形态上都是决然不同的。因此,『四边等宽』和『刘海』替代『圆形 home 键』,成为了 iPhone 接下来几年的标志性识别轮廓,和过去的【iOS=圆形home键】对【Android=三虚拟键】一样,这是只属于 iPhone 的符号。

所以,即事关原则,又是新符号,当然要强调。避讳?不存在的。

原文链接:为什么iPhone X在手机的渲染图和简化标识图里,不仅不避讳,反而更强调边框和刘海的存在?

 

 

QUESTION:如何理解 Jony Ive 说「不计代价,坚持某种曾经有效的功能,这种道路会导致失败」?

“I actually think the path of holding onto features that have been effective, the path of holding onto those whatever the cost, is a path that leads to failure,” said Ive. “And in the short term, it’s the path that feels less risky and it’s the path that feels more secure.”

采访原文:http://time.com/5025887/apple-jony-ive-iphone-x/

我的观点是:

感谢提供链接及邀请。我阅读比较慢,花了半个小时才读完。

这句话不难理解,但要注意到一点,在整篇采访中,不论是 Jonathan Ive 还是其他部门的高管,都明确地传达出一个信息:iPhone X 是过去十年与未来十年的分水岭。与其直译,我更倾向于翻译为:

『不遗余力地调整习以为常的功能和体验,是无法创造未来的。』

因为这种思路是极其保守的,只是在原本所熟悉的范围内继续修修改改,是缺乏前瞻性的行为,甚至是不思进取的表现。一家公司的目光如果不够长远,是活不久的。

Jonathan 说的这句话是指向 Face ID、取消 home 键、新交互、AirPods、取消3.5接口、新MacBook 只保留一个接口,以及更早前的 iOS 7发布、非对称结构风扇和全金属 CNC 机身等等近几年来一系列『激进』举措的。然而 Apple 近几年的每一次饱受争议,恰恰都来自这些『激进』的设计。对于大部分的厂商以及民众而言,这种『激进』是危险且可笑的,然而对于 Apple 来说,这就是他们的基因。在过去的经验里,Apple多次因此获益,所以更加坚定了这种信心。

在改良派和革命派之间,Apple 一直都是革命派。

 

* 针对评论区中@Radow的疑问,我补充一张图:

技术寿命 S 曲线

每一种技术和方案在经过快速成长期后,都会进入到平缓的成熟期,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其即将到达自身的上限,再难突破天花板。新技术方案此时的水平虽然低于成熟方案,但是天花板比上一代要高,在旧方案再难突破的阶段,它就可以超越前代,达到新的高度。

自 iPod 以来,每一次设计上的『激进』实际对应的就是技术曲线上的一次『更换跑道』。放弃『曾经有效的功能』实际上就是抛弃上一条曲线,进入下一条曲线。

这种产品迭代的逻辑就是革命派。

原文链接:如何理解 Jony Ive 说「不计代价,坚持某种曾经有效率的功能,这种道路会导致失败」?

 

* 这两个问题底下还有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值得仔细比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