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岁生日吃自制巧克力蛋糕

过了三十以后就对生日没有概念和兴趣了,我是,小叶更是。尤其 36 岁在民间习俗中还有那么一点不太好的暗示:坎。对古代人而言,36 岁已经是平均寿命的极限了。确实不太容易。

虽然不太想过,但小叶终究还是抵挡不住小柒的热情和殷切的眼神。中午一点,终于出门了。

万象城大概是国内最成功的商业地产之一了,光是深圳就开了四个。新的这个更是做在了炙手可热的前海,一开业就在社交网络上刷屏,躲都躲不开的空山基。

虽然空山基的东西没什么内容,但不得不承认,这个时代不需要什么内容,形式本身就是内容。

我们在等饮料的间隙里聊到,旁边楼里有我旧同事开的公司。他以一个几乎只是象征性的价格租下了这个CBD的一大片空间,客户也源源不断,全得益于他们校友会里大佬的帮助。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现实,圈子、关系这些事情比设计重要得多。

我玩不来,但我也不相信,交易没有代价。

小叶没那么喜欢设计,也不以设计师自居。她并不享受设计师这个身份。但是,她的个性与能力很适合设计。

我很喜欢做设计,也很享受。但我不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比她有天赋,至少在观察、感受和分析上,她的速度和深度都比我强。

我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接受了,自己无法成为大设计师的命运。这件事情是有感觉的,关于自己的上限。

她最近几个月开始学习占星术。

我曾经很坚定地认为,星座之说不过是些通用话术,不同的人会听出不同意思,最多能算一门统计心理学。但她开始学习之后,我意识到这件事里,有很多颠覆我想法的东西。

从工具的使用到数据分析的方法,从不同算法在不同语境里的应用到针对独立事件的回顾和预测,都让我感到很惊讶。不止是我,每一个来找她咨询的人都很惊叹。

她适合与人沟通,我从十年前就这么认为。

相比于严谨科学的心理咨询,以占星术为入口的心理辅导和疏解似乎更容易被人接受。人们对前者的专业性期望很高,反而不太轻易寻求帮助,也不太容易相信对方的专业程度;反而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的人,更容易获得惊喜,从而敞开心扉,以她的沟通能力,更容易给人带去心灵上的力量。

本来打算吃完晚饭就算过完生日了,但因为小叶之前和小柒说要做蛋糕,所以他一天都在问什么时候做蛋糕。

一是为了履行承诺,二也是抵不住儿子想要给妈妈过生日的兴奋和热情,商量之下还是决定,那就做吧。

只要无病无痛、无灾无难,就是好年。

新冠病毒造成的疫情已经持续两年了。这两年间好多事情都在变,世界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我曾经坚信的星辰大海也不那么明朗,人们似乎更愿意躲进虚构的元宇宙里。

当虚拟的比例足够大,就会成为真实吗?

那我会选择,蓝色的药丸。

为什么会有人说设计是吃青春饭的行业?

知乎问答页面: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60286

查看问题日志: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60286/log

 

>>>>>>>>>>>>>>>>>>我的观点是:

这句话是毫无道理的。

一,这句话的潜在意思是“ 设计依靠灵感,年轻人最有灵感 ”。是这样么?显然说这句话的人并不理解设计,设计这项工作依靠的是理性分析(可见这里: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78930/answer/12450320 ),所谓灵感只不过是媒体夸大描画的东西,任何人只要在自己所属的领域里做到了专业的程度,随时随地都会有所谓的灵感。在我看来,灵感就是在你熟练掌握了内功心法后对武术招式的自由组合,即使是耄耋老者也一样。

二,好的灵感等于好的设计么?好的想法等于好的产品么?年轻的设计师非常容易有这样的想法。事实上只要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一个好的设计当中牵扯的因素相当地多。对于年轻的设计师而言,别说对工艺、材料的判断,更别说对客户战略的理解,就是仅仅对外观的把握都不一定做得好,这样的情况下,年轻的设计师有什么资格觉得自己很牛逼?一个设计师往往需要七八年的历练才能进入成熟的阶段,早些明白这些的人也许不用花那么久,但是很显然,好的设计师一定是需要时间磨砺的

三,设计有很多种类,平面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园林设计等等等等,有些行业就是吃青春饭的,老了就不行了。是这样么?会这样想的设计师我猜测他们没有考虑更长远的事情,或者说,眼界不够宽。设计是否只是对器物、建筑、环境进行预先的规划,以便制造和施工?我认为这是狭隘的设计观。对各方资源的整合是设计师实际工作中必须执行的,但不能说设计就只是造物。当你的设计往高处走时,你所面对的“ 各方资源 ”的范畴就会发生变化,例如设计一只杯子和设计一个容器品牌之间的差别。如果只能看见杯子,那你的设计就只能停留在杯子,你设计生涯也就只能停留在杯子这里。设计工作实际上是资源统筹,显然年纪大、经验足的设计师更在行。把眼界放宽一点就会发现,设计是你做几百辈子都做不完的事情。

以上拙见恳请指正。

 

>>>>>>>>>>>>>>>>>>随后提问人补充了问题说明:

其实我也知道设计不是靠吃青春饭。但是令我不解的是,很多人都认为他就是吃青春饭,包括一些有才华的人都这么想,觉得拼几年就不适合再呆下去了

 

>>>>>>>>>>>>>>>>>>接着王朔说道:

我本身比较了解工业设计,从工业设计出发简单给回答一下吧,我的答案是几个因素共同作用,如下:

抛开设计环境因素不说,中国国内设计人员大部分集中在在设计公司(非官方统计)。而这部分设计师所在公司的客户支付不起高额设计费(参考下面第4条),加之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以设计为主要收入的公司无法支付高工资(参考下面1.2.3条)当设计公司里的设计师成长到某个阶段(大概是工作3-5年),收入和产出已经不能匹配了,一部分设计师选择继续做设计(往往去了待遇更好的企业,外企,国家设计机构等),据我所知更多的设计师是选择离开这个行业或者是自己创业(创业的到最后也不是设计师了,而是老板)。

所以说设计师工作几年之后往往会面临一个抉择,有很多人选择了离开这个行业,给人一种设计只能做几年的印象,于是就有了“设计是吃青春饭”这种说法。

————————————————————————————设计圈因素
1.现有高考专业配置导致设计行业门槛低人员臃肿:设计一般都跟艺术沾边,中国高考艺术分数最低,我身边很多做设计的朋友曾经直截了当地跟我说“学设计是因为可以低分上大学”,基于这种思想有很多人选择“考艺”这种方式成就大学,自然有很多人员流到各个设计专业。(工业设计还算是有些必须上学才能学会的知识比如“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等,但是平面设计有时候有些人只要会PS就敢说自己是设计师…人数可想而知)

2.人员臃肿导致就业竞争激烈,工资爆低:每年全国各个公司的就业岗位是十分有限的,肯定是远远低于设计毕业生的数量的,面对激烈的竞争压低自己身段要个低工资是个每个毕业生都面对的问题。于是起薪就爆低了….

3.工资爆低,开公司成本低,于是许多小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公司之间的价格竞争进一步压低了设计在市场上的价码。公司利润低进一步压低工资,于是与上面第2条形成了恶性循环。

————————————————————————————设计的消费者因素
4.我国工业与经济还不成熟,具体来说客户多数是初创业或者是没有太大实力,往往国内市场追求短平快(即周期短,平稳,快速)的运作模式,许多客户公司追求的生存大过设计…这就使很多客户可以承担的设计费用上不去。本来就花不起前,加之上面第3条设计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进一步使设计费用降低…

—————————————————————————————设计环境的因素
5.知识产权保护太弱,这基本大家都懂,有谁电脑里没有盗版?即使是公司也基本没有多少用正版的…一个正版proe基本等于中型工业设计公司一年的流水…如果软件公司来要版权,想必设计公司能关90%以上…跑题了,主要是说咱们做设计人从盗取别人版权从中受益,但同时也害了自己,山寨丛生,设计成果随便被任意盗用,自然正版设计者的劳动收益就会打折扣

6.中国消费者消费能力太差,绝大多数消费者选择产品主要因素是价格(有时候甚至是唯一考虑因素),设计还远不是他们的追求,而这个消费群体异常庞大,催生了许多第4条中的客户,于是开始了整个事情的循环。

 

>>>>>>>>>>>>>>>>>>对于王朔的观点我深表赞同,但现状并不乐观,我又说:

很久没上知乎了。对于王朔的回答我深感赞同,但同时我也想泼一盆冷水,那就是:

国内设计师(仅谈我所处的工业设计)的水平其实并没有大家以为的或者是设计师自己以为的那么令人满意,创业也好,困惑也好,我认为从根源上说还是设计师本身能力的问题,设计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设计个外形,画个好看的海报或者Icon这样的事情,对材料工艺、心理学、社会学、市场、品牌运作等等相关知识的缺乏,注定了我们所谈论的设计师仅仅只能在电脑前制作设计,而没有往深处继续走下去。这也是许多设计师走到某个路口后困惑或者转行的根源。

一来我们可以指责国内教育(多数院校把工业设计放在艺术学院下简直是个笑话),二来我们也该扪心自问,作为设计师,有没有做到位?你是否还在不断学习和进步?倘若你和客户面对面谈了一下午,还没有旁敲侧引搞清楚客户核心的问题所在,那么我们能拍胸脯说自己是个合格的设计师么?设计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是在实际行动前的规划,认识不到设计师本身的价值自然也就无法提升自己和为客户提升的更具价值的服务,那我们谈什么设计师的未来呢?

这些话抛出来大概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甚至攻击,但我想,要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我们设计师自己就应该顶着被嘲笑的情怀和理想默默前进,坚持不下来的人,咱们就谈点别的吧。

 

 

 

我作为一个目前心有余力不足的设计师,说这些只能算做一种吐糟,并不是什么真知灼见,希望待我有一天具备自己宣称的能力并且在实践中有所成效时,不会再有人说这样的话和讨论这样的问题。

 

美好的文字没有监牢

我是不喜欢给文字分类的。

夫人常半开玩笑地说我是文艺青年。回到从前,这一定是种赞扬,可现在,这个词语往往伴随着一种穷酸落魄的自嘲与无奈。要追溯起来,我自小学起就离不开文学,读也好,写也罢,文字一直是生活里的盐,不仅仅是调味剂,也是必需品。

家里大概是初一的时候有了网络,也是从那时候起,开始了在网上写作。那几年一直混迹于中国学生网,起先只是旁观,后来实在忍不住,也开始发表一些了。一直到大一,我还是那个网站上的活跃写手。这么多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但是肯定和其他人一样,是出于热爱。其实我也没有多好的文笔,只是热爱,总喜欢写点什么,和论坛里同样热爱文学的朋友们交流想法,互相学习,也互相吸引。差不多是从大二开始,因为话剧社的事情越来越多,专业课也越来越耗神,没有太多的精力大篇大篇地写,但是博客却从来没有断过。写博客是从2005年开始的,有了一方天地之后,也不再纠结于是不是要发表在论坛上,更多的时候只是自己沉醉在写作的乐趣里。那时候写了不少现在看起来很傻的诗,散文也有一些,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些生活里的琐事,一些纯粹的记录,不再执着于用词造句是否精妙,也无所谓成家著作了。说来好笑,当初加入话剧社是想做一名编剧的,阴差阳错地成了演员,一演就是四年,虽然没有圆这个编剧梦,但还一直在写,一直在用文字记录看见的、听到的、想念的和思考的。由自己编撰的自己的历史,倒也不失为一本好书,至少是有趣的、丰富的。大三开始,正儿八经地写文章就真的少了很多,可以说一直到现在,算算也有四五年了,都再没有当初那样想要潜心创作过。

我不喜欢给文字分类,一是觉得这样很累,耗费时间精力,二也是我认为文字是没有类别的,强作区分,是一件不讨自己欢心的事。所谓的散文、杂文、诗歌、小说,还有别的细分门类,要说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借文字抒发的动机总是一样的。一个写作者通过适当的形式写点东西,是欢愉的,哪怕写的是悲剧故事,而这些承载了写作者思绪的“杯子”,它们的形状只是便于懒得细读的读者们快捷地寻找罢了。图快,会害死文学的。

这段时间韩寒和方舟子的事情成了公众的焦点,以至于几乎所有人都忘记了才发表没多久、也曾被讨论得火热的“韩三篇”。自由、民主和革命是什么,我还没本事说好,但是这场闹剧冲散了人们的视线,实在太可惜。我从初二开始关注韩寒,现在都工作两年了,几乎他的每本书我都看过。从前会觉得写得真好,现在回头看,尽管他跑得比我们快,但其实他也是在慢慢地成熟和修正自己的。作为一个长年的读者,我相信他的每个字都是他写的,这根本没有讨论的余地。至于方教主,我就不说了,省得脏了我的地。

然而这件事让我感到难过的,是看到了我做网络写手那个时期的一位写作者写的一篇文章,叫《那些与韩寒无关的往事如烟》。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

记得当年开始写东西,还是因为跟了一次网络文学的风开始的,那应该是属于安妮宝贝和宁财神之后的那一个时代,有一段时间我在腾讯的小说散文版当斑竹,那时候的腾讯论坛上,每个版面来玩的网友都会登记入册,我们的版从几千人开始,最后发展成了十二万人的版。我还记得我每天上线管理的时侯,光是看新发表的作品就有十几页,每页二十项,初步算了算,每天都有二百多篇网友的文学作品在论坛发表,就算是去掉个别灌水,这也是个极大的数量,而且这些作品都不是今天的穿越小说,后宫传奇,而都是诗歌,散文,文学性的小说,杂文评论等。这些作品不说水平如何,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你发现这么多人,对文学有着这样的热爱,文学的梦想,都令我吃惊,那时候我们也曾为一些文学理念争论得面红耳赤,每个人对文学的喜爱和热情都是认真的,当然了,这种网络上的东西传统文学界是看不上,再加上文学论坛不赚钱,所以各大文学论坛慢慢的都开始走向衰败,网络文学更多的向可以赚钱的起点中文之类的演变,这也是大势所趋,无可厚非。只是因为当过当年腾讯,网易,天涯各种的文学版主这件事,让我见识到的一些事,使得我对中国的文学界有一种和别人不同的认识,我曾经在我主持的论坛遇到过很多有天分有才气的民间高手,他们后来极少的一部分坚持到底,成为专业作者,一部分彻底的放弃了写作。没有放弃的人只是没有放弃而已,并不见得个个都比放弃的人更有天分。

那段时光是一个真正的小高潮,一个全民好文的小高潮,这个“全民”至少包含了绝大多数的大中学生。我那时候还有笔友,和许多朋友的友情也都是从笔墨开始的。现在的小孩估计不知道笔友是什么了吧?随着文学论坛的没落和转型,我们这代人也从不更事的小孩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考试、升学、找对象、找工作,然而消磨和摧毁这批文人的并不是时光,而是他们的父母和摧残他们父母价值观的社会和制度。许多真正的天才都在考试制度下沦为了一个个悲剧。韩寒之所以出众,正是他那同样热爱文学的父亲的仁爱和开明,没有生生砍下那对翅膀,让他得以逃出生天。比他有才华的人多得是,但幸存的寥寥无几,尽管我对郭敬明的抄袭案底仍怀有鄙夷,但他在商业上的成功毫无疑问救了一批热爱文学的才子佳人们。

庆幸我的父母是开明的,尽管我并不需要成为文学大家,但至少因为写作,我始终保持着那个舒展的姿态,而且在岁月的长河里,枝叶越展越开。这绝不是中式教育给我的,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和理解,现在的我一定和我的某些同学们一样,活着,却没有生活。

人为什么要写作?

因为写作是一件美好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