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会促使设计师成为更完整的人

最近关于 AIGC 的关注度太高了,自己也时不时会抽空去了解一些情况,或者尝试去用一些工具。很多关于 AI 要替代人的观点大行其道,也一直有不少 AI 要让设计师失业的看法在坊间流传。但我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是:

在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ChatGPT 这些 AI 工具出现后,「手头功夫」并没有因此丧失意义,它们只是不再具备作为门槛的价值,但依旧是重要的前提。因为「手头功夫」是培养我们发掘问题、判断优劣和快速取舍的重要训练,缺少这部分锻炼,会让人在这一系列 AI 工具面前感到无力。准确地识别问题并提出诉求,这是未来教育的重中之重,也会反过来强调人的价值。

正好,前段时间后浪送了我一本书,是前微软包容性设计的首席总监 Kat Holmes 写的《误配》。一边看这本书,我就一边在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最近关于 AIGC 的思考,我觉得这本书里提倡的理念,正好回应了当下的舆论思潮。

大部分谈论设计的书,都在试图通过图形和案例来构建一类理论和范式。但在这个 AIGC 日进八万步的新时代里,设计师要以什么身份来参与?我认为所有的既定范式,都会在三到五年之内被全部击碎。串联、融汇、杂交才是新世界的主流,创作者的身份将愈加模糊,甲乙方的界限也会逐渐消失或扭转。怎么回应这样的快速变化?我觉得《误配》这本首版于五年前的「旧书」,提出了很适合当下思考的母题:

设计行为、设计师、设计对象以及新技术之间,如何在智能化浪潮里,互相包容和一起进化?

这本书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对于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设计师而言,带着经验、问题和困难去阅读,会有启发和收获。「物」的旧体系正在溃散,「系统」和「生态」将是历史的新主角。旧时代的残党,可以下船了。

昨天在各个社交媒体上发了一下自己的读书感受,因为被后浪的微博官号转发了,于是被这本书的译者何盈女士注意到。正巧我的朋友宋喆在刷朋友圈时看到她的这条寻人启事,就这么阴差阳错地跟她直接联系上了。

这种「地球村」的感觉很妙!

这更坚定了我今年一定要 重新启动设计纪录片 的决心了!

笔记整理 | TEDxFutian2017年度大会

收到姚远的邀请,上周日(16日)去参加了 TEDx Futian 2017年度大会,会场在A8音乐大厦的Live剧场。

现场座无虚席,在红色x黑色的场馆里,有种神秘、理智隐藏在热情的背后。

演讲过程不允许拍照和录像,而且主办方也安排了专业的摄影师记录现场,后续会发布视频,所以专心听演讲者的分享即可。

以下是当时记下的笔记和拓展联想:

【1】葛庆飞 K12教育创新民间研究者及实践者 我们在线教育战略顾问

当代的教育模式不论什么学科都基本可以归纳为一类基本模式,即把学科知识系统化拆解为无数的小模块,按照学生的年龄、年级来一点点装配到学生的脑海里,本质上和工厂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是一类基本思路。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大规模复制化教学,但带来的弊端就是学生很难在学科之间建立起联系,思维容易局限在具体的模块之中,在拓展联想和自学能力上会形成学科壁垒。

葛老师所探索和提倡的教学方法,是找出各学科的基本心智模型,以倒金字塔的学习模型来开展教育引导工作。

比如在物理、天文和化学这些学科上,太阳系是八个行星围着太阳转的基本结构,而在原子层面上是若干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这就是一类基础模型,两个基础模型的排列组合即是物理学的拓展,两个模型的混合重组即是化学层面的认知,这样就很自然地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在了一起。

葛老师在这个教学方式上实践了多年,据说实际效果很好,学生形成了很强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在学科知识的联系和融汇上有很好的表现。

从基本原理出发来理解和认识世界,这也是设计界比较主流的一类观点,比如大家熟知的深泽直人、原研哉、佐藤可士和这些设计师也在他们的书里多次提到类似的观点,主张从根源和原型出发重新思考,进行新的链接和尝试。包括Tesla、SpaceX的老板Elon Musk也讲过他的「第一原理」的物理学的思考方式,即把具体的问题抽象成模型,尽量避免比较思维所带来的局限和短视,从而产生真正的突破创新。

回到教育问题上来看,拆分成小块填装的知识就像一个个罐头,整齐地码在脑海的货架上,当你需要调取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就需要人脑从海量的罐头中去寻找对应的某些罐头,效率之低和货仓占用之高可见一斑。这让我想到了最近iOS的一次更新,看到知乎上有从业人员解释了新的文件系统,是把所有文件都抽离为一个库,而所有程序与文件之间只保留一个链接的关系,从而提升系统的运作效率,并同时优化了存储空间。虽然人脑不能与现代计算机原理直观对应,我也不支持这样对应,但这个思路我认为是相通的。

思路相通,举一反三,旁征博引,这其实也是所有学科和工作所追求的状态吧。

【2】彭智宇 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产品官

对于基因的基本认识,其实在高中生物课上已经有比较系统的讲解了,彭先生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目前基因研究的一些最近进展。

最核心的就是医学上的基因测序工作,目前已经可以做到在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成本下完成,比如大约一天时间、花费五千到一万的费用,即可把一个人的基因序列检测完成。由此带来的是,量身定制的精准医疗。

如何理解这种精准呢?

每个人的基因序列里都会有一些具体的细节会表现为某类病症,或者对某类病症有较高的激发可能性,比如某些人看着很健康,但是如果服用某类药物就会引发严重的疾病,例如药物致聋,如果经过测序了解了一个人的完整基因序列,那就可以提前知道这个人的各类过敏、致病源和修复方案。这种治疗方案不是通用型的,而是针对这一个具体的人的。

在这个基础之上,就产生了新的应用和争议。因为对基因的了解达到这个层面后,那么,人造生命就是最不可避免的话题。在器官移植、物种繁育、人为干涉基因这些话题上,都难以绕开道德和伦理问题。

我认为这些问题在想象和顾虑中是难以验证和讨论的,恐怕只有到了这些技术真实地应用在了一个个具体的人的身上之后,我们才具有讨论的素材,才能逐步形成评判的标准。

我们早就站在了新的革命奇点,未来五十年的翻天巨变会出现什么,都不奇怪。

【3】赵孝萱 台湾人文学者,美育机构“元培学堂”创始人

杜尚的《泉》,封塔纳的刀痕画,罗斯科的色块,贾科梅蒂的雕塑,对于民众而言是难以理解的艺术作品,每个人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都会被深深的刺激到:这些也算艺术吗!

这些艺术品一个比一个高价,从千万级到亿级,赵女士说,相对高价或许会有商业的因素,但绝对的天价一定意味着其在艺术史上绝对的地位。怎么理解呢?

杜尚的《泉》是艺术史上第一件“现成品艺术品”,是艺术家在路边买了一件现成的商品,一只尿兜,在上面签上一个“泉”就完成的作品。这在当时是极为破天荒的一个举动,一件现成的物品,没有经过任何创作,只是颠倒了方向以及被艺术家起了一个名字,就成为了一件展出的作品。概念的转换成为了艺术,艺术从画布、雕塑中抽离了出来,有了新的载体,这使得艺术史上首次出现了“概念即艺术”。

封塔纳在涂满了厚厚的颜料的巨大画布上划下一刀、两刀、三刀,在被划开的画布上出现了除了画布平面以外的全新的空间:刀痕及刀痕后面无尽的想象。刀痕带来了全新的空间维度,带来了刀痕后面不可知的充满想象的空间。这是封塔纳对“思想”的展现,是艺术史上对空间维度的突破,引出了空间主义的思想。

罗斯科的色块粗看之下如同儿童涂鸦,但真实的作品画幅巨大,颜料的涂抹、比例都经过精心的控制,倘若站在画前观看,据说会让观者或喜悦或悲伤、或痛苦或愤怒。罗斯科本人的说法是,这其中蕴含着强烈的情绪,画本身就是情绪的载体。以具体的颜料涂抹出能触动人心的情绪,这与过往具体化的场景描绘所勾起的联想不同,后者本身受文化背景和阅读理解所限,而罗斯科的色块就是情绪本身,无关国籍、肤色、种族,直接传达情绪。这又是艺术史上一次的跨越。

古典雕塑的创作主题和形式始终围绕着力量的美,然而贾科梅蒂创造了纤细、孱弱、被拉长的人体,仿佛随时可以被风吹断,以象征在战火中被摧残的人,也更接近在真实的世界里远处所看到的一个个人,是二战后新欧洲人道主义的象征和标志。这些干枯、绝望的人体既是战争后的人性的展现,也是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绝望和困境。在展示个体与庞大世界之间无尽的空洞和绝望时,贾科梅蒂也以此实现作为用神秘主义探索现实问题的追求,是对精神空间的探究的实体化展现。

四个例子中都展现了艺术家们对本质的思考,在寻找认知边界的同时又尝试去颠覆对边界的认识,以此改变我们对固有观念的看法。

可以说,艺术家也是哲学家。

赵女士说,当代艺术并不是拿来观看的,是通过看和体验的过程来引发思想的。艺术需要我们懂吗?其实这种对于“懂”的执念,恰恰来自于我们对固有观念、标准答案的焦虑。艺术无关对错,与科学的逻辑不同,艺术不需要精确的解读与答案。当一件作品被完成,就不再与艺术家相关,而是与每一个观众相关,观众在作品中所感受到的每一种触动和联想,都是私密的、个人的观感,猜测艺术家的初衷毫无意义。

艺术家一直在尝试打破人类认知的边界,观众也应该尝试去打破自己的边界,不要被固有的标准答案的思维所禁锢。对美的想象能给人带来自由。

美,就是实现自由的入口。

【4】曹军 公益机构“喜憨儿洗车中心”创始人,中国2015公益创人物奖

“要用商业方法解决公益问题,公益不是慈善。”

很多人说起公益事业的时候,往往会想到各种捐款、救助,但曹先生认为这种授人以鱼的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也没照顾好被助人的感受。在现代社会里,人与人的协作才是维持运转的核心,对智障人士的帮助不应该是隔离、给予,而是通过商业的方法,分解工作,组织这些受助人形成可以达到同业竞争的水平的服务,让他们有尊严地工作、生活。

这样的公益才是可持续的。

曹先生介绍了喜憨儿洗车中心的运作,即使是最严重的智障人士也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在学习、康复、工作的环境中逐渐进步、交到朋友,形成生活的圈子。这和我以前在设计公司参与同类项目时所接触到的一些康复中心类似,但康复中心的商业化太弱,还是以依靠医院、政府居多,而曹先生所分享的,更像一个完整的商业机构,只是机构内的工作人员主体由智障人士组成而已。

曹先生还提到,其实像大宝SOD蜜这些老牌企业早就在做这块,实际上他们的产品也都是由这些智障人士所生产,然而他们的工作之出色,让人根本感受不到其与常人生产的产品有区别。这也是现代化商业运作的成功。

实际上我们都是健全人吗?不一定。曹先生说健全的定义本身也有问题,例如近视眼,也可以算作一种残障,但可以通过佩戴眼镜来克服,而对于智障人士,也同样可以通过分工、组织的方式给他们带上“眼镜”,使其可以正常生活与工作。

【5】朱竞翔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副教授,中国当代杰出建筑师

朱教授介绍了一系列他称之为“简易、平易、轻易、容易”的建筑体系,用以解决山区、贫困区、灾区重建以及城市更新等空间需求。

他开篇说了一段话,大意为:

建筑如果没有人,就会被自然占领。

作为人造物的建筑不仅仅是一个个伫立在大地上的房子,更是人类社会的集体活动空间。如果建筑本身不能提供很好的交流链接作用,就会被人们放弃,成为一个废止的空间。上面所提到“四易”就是对于这类问题的一种解决思路:

简易,就是易于实现,从结构方式、实现工艺以及项目执行的层面上进行简化优化,以此实现改变;

轻易,就是影响轻微的改变,不对当地做过多干涉,而是轻微细小的创新来引导变化;

平易,就是可负担得起的改变,可靠但廉价,即不给当地增加负担,也便于推广;

容易,就是带有包容性的变化,不是非此即彼的固执,而是这样那样都可以,只要目的一致,都可以统筹在一起。

这些建筑上的考量所带来的,是由于空间上的改变所激发的当地人们交流、链接的增加,是对社区的重新激活,潜移默化中给人带去一些改变。当然他在现场介绍了一些他们团队的案例,例如可伸缩结构的预制房屋,作为非洲一所学校校舍的方案,快速地改变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也有一组模块化的快速营造的房屋系统,可以用于山区小学,给教育模式带去改变的方案;还有一个只用两天就可以建成的预制房屋,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对建筑的理解还是以图片、视频以及实地考察结合为佳,作为笔记就不继续展开了。

最后朱教授用人造林生态和水潭周边生态作对比,提了一个问题:哪一种的生态丰富性是你更愿意看到的?

这是对“要把乡村作为一体化的一部分来考虑和发展”的一个注解。更丰富的空间链接,目的在于促进空间中的人的交流,而乡村作为一体化进程中的一块,不仅仅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还是水潭周边生态那样具有更高的包容性和复杂性的重要部分,是海绵中那含水丰富的构造。

【6】宋坤 中国女子帆船环球第一人

宋女士分享了她航海环球期间的三段航海故事,以及她自己的感受。

当她在婚姻的失败中面对自己的困惑时,加入了一个大西洋的船队,在那时,她第一次见识到了海上风暴的可怕。然而船队所驾驶的是纯靠风力的帆船,在逆风下是根本无法向前行驶的,只能在风雨中借着变幻的风,来回往复地曲折行驶。恰恰就是这样无法走直线的船,在无数次折返、前进中,一次次抵达目的地。她说,难道生活不就是这样吗?何尝有路?

第二个是船上一位和她永远谈不拢的船员的故事,传说中八字不合的死对头,乔纳森。他们俩在一艘船上共处了三百多天,直到航行结束前的最后一次换岗,才互道了人生中第一次晚安,也是最后一次。她说,当她听到他癌症离世的消息时,脑海里竟涌现出的全是他的优点和好,才意识到,矛盾冲突既是人际关系中的一部分,也会在冲突中达成平衡。他们俩即便互相讨厌着对方,但到了换岗的时候,都仍然会放心的把性命托付给为自己值守的对方。

最后她讲了一个深夜值守时,穿过巨大的水母群的场景。风平浪静的海面下,是看不见前后左右有多远、也看不见底下有多深的一群水母,发着盈盈微光,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地浮在海里。正如漂流的少年派电影中所见一般。但那个画面,那个令她和其他船员激动得为之屏息静气的画面,却是无法记录、难以描述的。微光之弱,不足以用相机记录,可事后如何向世人展示和证明呢?不。

她说,不,不需要证明什么。

那一刻,完成了她对自己所追求的事的自我认可。她说,解开缆绳不为彼岸,只为海。

【7】张钦宇 哈工大深空通讯领域博士生导师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对太空的了解又多了许多,也捕获到了许多莫名其妙,形形色色,奇形怪状的各种信号,各种波,但我们仍然无法理解他们究竟是什么。地球之外是什么?外星人在哪里?宇宙的真相是什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在土卫二和木卫二上面,有着满足生命存在的所有条件,然而那里会有生命吗?不知道!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探索,而这些探索,都需要我们能够把外面的信号传回来。

人类已经向外太空发射了许许多多的探测器,也返回了各种各样的,音频视频和图像。然而,当我们的探测器已经飞出了太阳系之外,我们所收到的信号却已经是好久之前的图像了。

深空通讯是人类在深空探索上,非常大的一个坎儿。

张老师提出了一个星际互联网的设想,在太空中,连接一片像互联网一样的通讯网络,加速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和理解。这些年,我们的技术在进步的同时,这些技术对于探索太空,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比方说我们发现了引力波,比方说我们有了更大的射电望远镜,能够看到更远、更深的宇宙。技术的脚步在加速,然而,我们可能需要了解一个问题,除了好奇心以外,我们为什么要去探索太空?

曾经有一个修女给NASA写了一封信,问他们,太空探索需要花那么那么多的钱,为什么不把这些钱用在解救贫困的国家、贫困的人民、疾病、卫生这些问题上,而是把它们投在无边无际的太空里?NASA回答是,停止太空探索并不能让贫困消失,相反,为了探索太空而获得的科技进步会给全人类带来光明。

选择权,只存在于能力之上。只有当人类的科技获得长足的进步,才能在未来更有自信地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况。

这个未来,不会太远。

【注】以上笔记不代表演讲嘉宾的观点与立场,部分内容来自对演讲内容的记录,部分内容为我当时的联想、发散以及整理时的二次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