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恕我直言,这 “马” 的大型比例、线条的走势和关系、各个部位形态的衔接逻辑,以及外露器件与形态的对应关系,从整体到细节的感受不仅不太协调,还略显割裂,感觉这个项目很赶时间。至少从发布的图像信息来看,留给设计的时间并不够,推敲还是比较仓促的,并不像一个非常成熟的方案。与其问 “能否合法上路”,不如关注下为什么要发布这样的 “玩具”。
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高速驾驶下的探测、规划、动力应该都是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研发的,那么在低速蠕动的环境下,这套方案适不适用?更复杂的家居环境、小区环境等低速环境的数据是否能给车辆本身的算法提供反哺?这些事情是值得投入的。
同时,因为能做,所以做,拓宽已有用户和潜在用户对于品牌和产品的想象,并没有坏处。若这件事情能推动辅助驾驶技术的研发,又能增加品牌和产品在大众心中的有趣程度,只要成本在预算范围内就值得搞。这种类型的 “产品” 大家也不用指望它量产售卖,说上路也是想太多,因为它能不能买到以及能不能上路并没有那么重要。
如果能买到,它也是和大家在小区里常见的这种儿童电动车玩具是一类:

试问哪个小男孩不想要更智能、更拉风、更容易引起围观的坐骑呢?
对于有孩家庭来说,占领儿童的心智认知,就是在引导家庭的消费倾向。谁家还不是小猪佩奇、海底小纵队、奥特曼的衣裤鞋包、滑板车、自行车这么一串一串地买啊?如果能用一匹小马换来这批学龄前儿童对这个品牌的印象和认知,不是挺划算的么?
*此文为在知乎 “如何评价小鹏发布的「可骑乘智能机器马」?「机器马」可以合法上路吗?” 问题下,我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