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喜欢给文字分类的。
夫人常半开玩笑地说我是文艺青年。回到从前,这一定是种赞扬,可现在,这个词语往往伴随着一种穷酸落魄的自嘲与无奈。要追溯起来,我自小学起就离不开文学,读也好,写也罢,文字一直是生活里的盐,不仅仅是调味剂,也是必需品。
家里大概是初一的时候有了网络,也是从那时候起,开始了在网上写作。那几年一直混迹于中国学生网,起先只是旁观,后来实在忍不住,也开始发表一些了。一直到大一,我还是那个网站上的活跃写手。这么多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但是肯定和其他人一样,是出于热爱。其实我也没有多好的文笔,只是热爱,总喜欢写点什么,和论坛里同样热爱文学的朋友们交流想法,互相学习,也互相吸引。差不多是从大二开始,因为话剧社的事情越来越多,专业课也越来越耗神,没有太多的精力大篇大篇地写,但是博客却从来没有断过。写博客是从2005年开始的,有了一方天地之后,也不再纠结于是不是要发表在论坛上,更多的时候只是自己沉醉在写作的乐趣里。那时候写了不少现在看起来很傻的诗,散文也有一些,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些生活里的琐事,一些纯粹的记录,不再执着于用词造句是否精妙,也无所谓成家著作了。说来好笑,当初加入话剧社是想做一名编剧的,阴差阳错地成了演员,一演就是四年,虽然没有圆这个编剧梦,但还一直在写,一直在用文字记录看见的、听到的、想念的和思考的。由自己编撰的自己的历史,倒也不失为一本好书,至少是有趣的、丰富的。大三开始,正儿八经地写文章就真的少了很多,可以说一直到现在,算算也有四五年了,都再没有当初那样想要潜心创作过。
我不喜欢给文字分类,一是觉得这样很累,耗费时间精力,二也是我认为文字是没有类别的,强作区分,是一件不讨自己欢心的事。所谓的散文、杂文、诗歌、小说,还有别的细分门类,要说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借文字抒发的动机总是一样的。一个写作者通过适当的形式写点东西,是欢愉的,哪怕写的是悲剧故事,而这些承载了写作者思绪的“杯子”,它们的形状只是便于懒得细读的读者们快捷地寻找罢了。图快,会害死文学的。
这段时间韩寒和方舟子的事情成了公众的焦点,以至于几乎所有人都忘记了才发表没多久、也曾被讨论得火热的“韩三篇”。自由、民主和革命是什么,我还没本事说好,但是这场闹剧冲散了人们的视线,实在太可惜。我从初二开始关注韩寒,现在都工作两年了,几乎他的每本书我都看过。从前会觉得写得真好,现在回头看,尽管他跑得比我们快,但其实他也是在慢慢地成熟和修正自己的。作为一个长年的读者,我相信他的每个字都是他写的,这根本没有讨论的余地。至于方教主,我就不说了,省得脏了我的地。
然而这件事让我感到难过的,是看到了我做网络写手那个时期的一位写作者写的一篇文章,叫《那些与韩寒无关的往事如烟》。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
记得当年开始写东西,还是因为跟了一次网络文学的风开始的,那应该是属于安妮宝贝和宁财神之后的那一个时代,有一段时间我在腾讯的小说散文版当斑竹,那时候的腾讯论坛上,每个版面来玩的网友都会登记入册,我们的版从几千人开始,最后发展成了十二万人的版。我还记得我每天上线管理的时侯,光是看新发表的作品就有十几页,每页二十项,初步算了算,每天都有二百多篇网友的文学作品在论坛发表,就算是去掉个别灌水,这也是个极大的数量,而且这些作品都不是今天的穿越小说,后宫传奇,而都是诗歌,散文,文学性的小说,杂文评论等。这些作品不说水平如何,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你发现这么多人,对文学有着这样的热爱,文学的梦想,都令我吃惊,那时候我们也曾为一些文学理念争论得面红耳赤,每个人对文学的喜爱和热情都是认真的,当然了,这种网络上的东西传统文学界是看不上,再加上文学论坛不赚钱,所以各大文学论坛慢慢的都开始走向衰败,网络文学更多的向可以赚钱的起点中文之类的演变,这也是大势所趋,无可厚非。只是因为当过当年腾讯,网易,天涯各种的文学版主这件事,让我见识到的一些事,使得我对中国的文学界有一种和别人不同的认识,我曾经在我主持的论坛遇到过很多有天分有才气的民间高手,他们后来极少的一部分坚持到底,成为专业作者,一部分彻底的放弃了写作。没有放弃的人只是没有放弃而已,并不见得个个都比放弃的人更有天分。
那段时光是一个真正的小高潮,一个全民好文的小高潮,这个“全民”至少包含了绝大多数的大中学生。我那时候还有笔友,和许多朋友的友情也都是从笔墨开始的。现在的小孩估计不知道笔友是什么了吧?随着文学论坛的没落和转型,我们这代人也从不更事的小孩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考试、升学、找对象、找工作,然而消磨和摧毁这批文人的并不是时光,而是他们的父母和摧残他们父母价值观的社会和制度。许多真正的天才都在考试制度下沦为了一个个悲剧。韩寒之所以出众,正是他那同样热爱文学的父亲的仁爱和开明,没有生生砍下那对翅膀,让他得以逃出生天。比他有才华的人多得是,但幸存的寥寥无几,尽管我对郭敬明的抄袭案底仍怀有鄙夷,但他在商业上的成功毫无疑问救了一批热爱文学的才子佳人们。
庆幸我的父母是开明的,尽管我并不需要成为文学大家,但至少因为写作,我始终保持着那个舒展的姿态,而且在岁月的长河里,枝叶越展越开。这绝不是中式教育给我的,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和理解,现在的我一定和我的某些同学们一样,活着,却没有生活。
人为什么要写作?
因为写作是一件美好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