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下决心买了新电脑

自从 2009 年毕业以后,除了前两年还在继续使用大四做毕业设计时的那台旧 hp 笔记本一起看看电影和剧以外,基本上都只用公司的台式 pc 或者 iMac 来做工作和业余时间的项目。哪怕是这几年一直持续在做视频,也全都是用 iPhone 来拍摄和制作所有的视频。似乎一直没有很充分的理由,说服自己必须买一台自己用的笔记本。直到最近一个多月来,因为搬出来在这边住,总是非常希望能够尽可能充分利用一个人的夜间时间,多做一些点自己的创作,或者多写一点稿件、多接一点合作项目,于是逐渐萌生了购置一台笔记本的想法。

在益田 Apple 店前游荡的黄牛们

经过和小叶的一番商量,我决定在即将到来的十月以前买一台 MacBook Pro 用作个人创作的随身工具。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一些商业稿件和商业合作的视频项目,如果有合适的产品设计的项目也可以在出租屋里搞定,这样我也比较好安排自己的时间。

说来也是惭愧,以前在设计公司的时候,一直都不太愿意接私单,主要是对那些要求琐碎又周期漫长的案子提不起兴趣。然而我现在参与创业的这家初创企业,又恰恰是我的第一个私活延伸出来的。

大概也是从前还没有感受到那么迫切的经济压力,想坚持一些理想化的执念。但是人到三十过半,不知不觉就开始觉得,不能再这样,总得适当放下一些固执,让自己接点地气。这也是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我频繁(相对过去)接了不少商业合作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做起来会发现,因为自己的专业性,多数时候,客户还是很认可我的构思和做法,也比较尊重我的一些坚持。这个过程中,我也慢慢放下了一些没必要的执念,可以让自己尝试把一些理想化的想法融合到商业项目里,体会到赚快钱也并非必须丢弃灵魂去说谎或者作恶。

这是我这一年来最大的变化吧?

拿着新买的 MacBook 在星巴克里喝杯咖啡

要是我的读者或观众知道,我这样一个常年在网上分享对于数码产品的设计分析的工业设计师,竟然在工作的第 13 个年头才购买了第一台可以被称为生产力工具的笔记本,会不会觉得无法理解,并因此大笑出声?无所谓,这就是我现在这个阶段决定要做的事情。

我不能说很讨厌目前的工作,但对我而言,过于狭窄的创作空间让我觉得透不过气。这也是我这些年开始拍视频的原因之一。制作视频的过程,是我为数不多可以自由创作并且享受创作乐趣的时间。作为工业设计师,相信都会有这种感觉,你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客户或者公司的商业需求服务的,作为创作者个人的空间其实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极为狭窄。

正在更新系统的 MacBook Pro

如果说还有什么时刻让我觉得无比自在放松和自由,那绝对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躺在沙发和床上的那些时刻。除了家人对自己的认可外,最重要的时候,只有一种,那就是我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的时候,那种进入心流的状态。

抬头是家庭,低头是工作,即是丈夫与父亲,又是一堆工作的负责人,独难看见自己。

这是用新电脑写的第一篇 blog

感谢小叶同意我在这个时候买下这台电脑,如果没有她多次鼓励我,和我说应该把精力放在哪些擅长的事务上,我恐怕还得在进退之间犹豫。被土星压制的火星,大概就是需要她这样的射手用力推一把,才能放手冲一冲。

我的前半生都是压抑的,她是我的贵人和星光。

来吧,尽管放马过来吧!

电子产品散热设计的基本思路

前因就不赘述了,现在做智能硬件基本上都得往小巧轻便的方向去做,这是一个趋势。然而在设计师、工程师、产品经理的合作当中,体型尺寸、人机交互、硬件性能和散热设计这几个环节,往往是最容易产生冲突的。各方的需求都有相应的道理,要做好产品就没有谁是应该被牺牲的。在互相制衡和取舍之后,最终产品能否落地执行的关键,会落在 性能 VS 散热 这一对究极冤家身上!

然而实际上,性能是可以花钱堆料的,但散热却不是加铜管、加风扇就能简单搞定的。

在性能与散热设计的博弈当中,我们大体可以把最基本的思路,分为六个环节:

1、提高芯片自身的综合性能,优化主板的集成电路设计。这个环节的目标是,在获得同等级性能的情况下,芯片和主板的发热量更少,而在同等发热量的时候,整体硬件可以获得更高的运行性能;

2、通过热传导结构和材料,将芯片和主板上的主要发热器件的热量,迅速地传导到导热部件或散热架构的第一级接触面上。这个环节的重点在于,热量不能积存在芯片和主板上,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传导到周边的散热结构之中;

3、选用传导效率高的材料,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与硬件布局,将芯片和主板传过来的热量均匀地推送到整个散热系统之中。这个环节的目标和第二步类似,都是要将热源的热量向四面八方散开,避免热堆积,但对面积、效率和温控范围的要求不一样。前者就像一个码头或高速收费站,吞吐量是关键,后者就像城市公路网,管理模式会直接决定疏导的效率;

4、结构在满足装配需求之外,得留有充足且完整的对流空间。在机器内部,即便是充满了大大小小的间隙和空档,如果这些空间的连贯性不能达到气流要求,在热模拟测试中是会被视为实体,无法产生有效空气流动的。例如四五条电线同时从一个位置穿过,看上去线与线之间是松动的,但对气流来说,相当于一面墙。所以,气流通道的布局一定得合理、高效;

5、已经传遍了导热部件上的热量,要尽快地传递到产品机身以外的空间。无论是采用散热件直接外露还是加风扇的方式,关键在于要持续散热,不能随时间减弱。有些产品在这个环节因为没做到持续性,导致热量传遍了整个机身却像发烧时闷在被子里一样,高温烫手的同时,也影响了综合性能;

6、最终,我们要达成的状态就是,整机自发热的“输入”与散热系统的“输出”达成持续稳定的平衡状态,让产品处在高功率运转时,核心温度能稳定在各个关键器件的温度墙以内,尽可能不出现降频运行的情况,保持在高性能状态里。


以上内容,来自我在知乎上 给 Alienware 写的新产品推广 文章的节选,也是全篇的核心。因为这一代产品的设计恰好是我比较欣赏的,就借机顺着他们的宣发思路,对自己过去几年掉坑和爬坑的经验做了一次梳理,引以为戒。

知乎回答整理_2017.03.31

QUESTION:iPhone 的 mute(静音)键为何如此重要,要搞个按钮?

我的回答是:

它不是必须的,但可以撩动人心。

因为iPhone 从一开始的属性就不是一台电话,而是一个移动网络终端。当一台随身的手持移动设备被安装上各色各样的应用后,必然迎来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从系统菜单中调取关闭,确实也可以全局关闭掉声音,但是,一个有可能在你不需要它的时候骚扰到你的电子设备,是屏幕背后的抽象的系统的可信层级高,还是一个物理开关的心理安全值高呢?这样一个选择,取决于设计之初对于产品的定义和对心理的洞察。

尽管有别的方式可以完成同样的动作,但如果可以用一个物理上的动作能提供你对全局操控的那一下意淫,那么物理静音相当于你对这个喋喋不休的网络世界吼了一声:

『 闭嘴!』

因为人的耳朵是全天候24小时工作的,即使睡觉也没有办法彻底关闭,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对于声音的失控是很容易感到紧张和焦虑的。比如当你突然接到一个没有心理准备电话,或者某个亲戚突然发过来的视频通话,这种突然发生的状况会给人带来焦虑,而当你不方便的情况下,带着这份焦虑调取一层层的系统菜单去关闭声音,或者持续按着音量键小来逐渐减小,这个时候的心理体验是相当糟糕的。所以有不少安卓系统也把关闭声音放在了下拉菜单的默认第一层,以便在焦虑中快速找到它。苹果的选择是采取更为极端的方式,但这种极端的做法,是更能消解这种来自声音的焦虑的不安感的。

以上只是一种分析,并未讨论是否苹果首创,而是关注为什么这样选择,不一定对,但这个切入点应该是可以运用在其他产品细节的考虑上的。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455814/answer/152135550

 

QUESTION:有没有关于国内外著名设计公司(如IDEO,洛可可等)的发展历程、设计理念的书籍?

我的回答是:

国外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国内的设计公司很少出书。

第一,没那个精力,出书是个体力+系统的活儿,有空喘气的公司很少;

第二,提升和发展更多来自对项目的日常梳理和阶段总结,较琐碎,不易整理成册;

第三,工业设计是个实践学科,许多支撑来自其他领域,内生的思考还需要时间沉淀。

以下三本是比较新的,除了大神艾斯林格,另外两位都是国内工业设计圈很资深的前辈,书中内容均来自两位从业十几年来的经验、反思。(作者介绍来自豆瓣)

李想,2006年毕业于上海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在多家设计公司和企业从事工业设计工作,一线资深工业设计师。

丁伟,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著名设计师,设计立县计划推动者。
中国唯一同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创意新锐奖、德国红点奖、IF设计奖、美国IDEA设计奖、中国十佳工业设计师、中国红星奖金奖六项公认大奖的设计师。
丁伟主张协同创新,创建由木马工业设计、麦思哲研究、十树品牌、无意网络为核心的服务体系;以「漫生快活」为核心的原创设计品牌;以51deisgn青年设计网站、whodesign互设计论坛、IDroad创意之路为核心的网络体系,持续探索中国设计发展的各种可能,获得业界的广泛赞誉。带领设计团队完成超过一千个设计项目,服务于PHILIPS、GE、OTIS、三星、英特尔、强生等接近五十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哈特穆特•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
艾斯林格是全球工业设计教父,世界顶级创意咨询公司青蛙公司创始人。
全球知名企业背后的品牌打造大师,为苹果、微软、IBM、西门子、索尼、戴尔、通用、惠普、摩托罗拉、雅虎、思爱普、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花旗 集团、迪士尼、柯达、LV、阿迪达斯、宏碁、Swatch以及本田等成功创造了畅销而经典的产品。
开创了苹果“白雪”设计语言,催生了苹果II 计算机系列,这一设计获得了1984年《时代周刊》年度设计奖。
被美国《商业周刊》尊崇为自“1930年以来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师”,以及首位“高科技设计超级明星”。
曾获得数百项设计和创新大奖,以及帕森设计学院的荣誉艺术博士学位。他的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史密森研究院和慕尼黑新艺术中心永久收藏。

 

设计类的书籍我读得很少,以后关于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不劳邀我或者私信了,因为我读得很杂,并没有什么章法,今年争取看能不能写一些读书笔记吧。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818897/answer/154435614

 

QUESTION:为什么在手机指纹识别日益普遍的今天,绝大多数笔记本电脑没有指纹识别?

我的回答是:

赞同@dizzarz的观点,我另补充一下:

1、指纹解锁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设备与操作者的所属关系,以确认的前提快速响应解锁需求;

2、笔记本电脑从早期发展到今天,一直都带有比较清晰的工作属性,无论是以密码的方式还是指纹的方式,安全稳妥的级别都还是高于对速度的需求;

3、对产品线的划分,指纹是高端或专业型号一个很重要的区分点;

4、对供应链、成本、溢价和利润的权衡。

而 dizzarz 的回答在这里:为什么在手机指纹识别日益普遍的今天,绝大多数笔记本电脑没有指纹识别?- dizzarz 的回答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937197/answer/154554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