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 和 VIS 的类比

大概是2016-2018年间,我曾经和我司两任平面设计师说:

你们现在的技能在将来用处不大,但不代表平面设计就到头了。本质上 VIS 和 AI(那会还没有 AIGC 这个说法)是差不多的事情,前一个是你设定好规则,然后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不断组合复制,后一个是它学会你教它的规则,它来组合复制。一个是手工活,一个是工业化,他俩只是效率的差别。你们未来需要教会这些 AI 什么是好设计、如何做设计,让它释放你的体力劳动,你把时间腾出来考虑更复杂的事情。

那时候,我判断这个事情就是十年左右,没想到,事实上只用了五六年。

当然,以上只是高度简化的说法,但大意如此。

* 拓展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pv6ECT8WR4tdNhsYiATt2w

人类的定义正在重构的历史开始了

上周在即刻看到一个话题:

ChatGPT vs. iPhone 两种技术有何异同? 就它们制造产业变革和影响来说,对比思考能否启发对未来的想象?

我目前的看法是:

iPhone 为代表的技术,拓展了人的外延。人是技术网的中心,是作为生物人抛向空中的一块大腿骨。

ChatGPT 为代表的技术,更新了人的定义。信息和意识不是人的特权,是否只有生物人才是人,需要被认真严肃地对待。

前者的产业革新是建立在人脑上限之中的,超过脑容量的部分,推进速度非常缓慢。

后者不存在理论上限,对自身的推进速度远大于前者。但由于前者高度依赖人这个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后者产生革新的同时,会同时产生大范围的剧烈冲突。前者脆弱,但作为后者的基建,这种大范围冲突可能导致两败俱伤,拖累后者进化速度。但因为发展不平均,所以后者会衍生出全新的社会形态。

AI 不需要代替人才能更新「人」的定义,更不必达到硅基生命的程度,只需要在表达方式上像人(即便它根本不理解自己在说什么),就自然会在生产方式和伦理上产生大量冲击。这些冲击会更新人对自身的认识,配合其自身的效率属性,人会主动更新对自身的定义描述。

在此基础上,设计师将来的工作会和今天大不相同。因为我们在思考人与物的关系时,中间的媒介可能不会再是物理交互和界面交互,而是面向 AI 的交互。这种交互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另一种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你所设计的产品不是给人类使用的,而是面向 AI 的中间件,这会改变很多约定俗成的非物理/生物层面的规则。

我们有幸站在了这段历史的开端之中。

小作业的职业病

创意总监:小柒(菜地标识牌创意点、文案构思、配色选择、排版、拼音标注辅助同学拼读)

项目经理:爸爸(寻找/选择材料、结构设计、手绘及剪裁制作、安装的用户体验)

这周末有一个手工作业,是要求用家里的废旧材料制作一个校园标识。我和小柒讨论了十分钟,最后他想到班级菜地会被其他同学踩踏,缺一个提醒的标识牌,与我们决定就做一个写着「请勿踩踏」的牌子。家里平时都很及时清理垃圾和废旧物品,能用的「垃圾」材料实在是不多。扫视一圈,正好看见一只刚拆的快递箱!

把箱子两侧剪开,保留中间胶贴的部分,向内翻转折叠就可以形成一个厚实的牌子。但是家里没有棍子之类的东西,所以我做了一个插入口,让小柒把牌子带去学校后,他和同学或老师知道应该怎么安装。

为了确保插入的棍子不会从缝隙中捅出来,我让上下两片纸板以下图所示的结构折叠。这样只需要在下方剪开一个口子,那么棍子就会以唯一的路径,穿入并抵达纸板的顶部,被上层顶住。

但有个缺陷是:

内部没有做限位结构,棍子穿进去其实会晃。

不过因为纸板还算比较紧,能夹得住,所以大体上还是可靠的。可是就不防故意捣蛋的小孩了,但这也不是一年级手工作业能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