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许正在互相同化

这可能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人们给自己的手机套上各种各样的手机壳、保护套的心理动机,也许和人们通过服饰展示自己、看书看电影、浏览博物馆、参加party和展会、发朋友圈微博脸书等行为的心理动机,是一致的。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何多数人其实并不真正关心手机的性能如何,而会为造型和品牌买单的现象。这一切都只是我们给自己打上的众多标签之一。

在标签的影响下,我们不仅不太关心手机,也不太关心人。在面对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时,我们多数时候所做的事情是迅速找到对方身上自己能够识别出的标签,然后评价对方,给对方一个“合理的定位”,以便自己做出一系列的决断,例如谈论的话题、是否保持联系、甚至是否当场翻脸。

然而标签形成的背景,很可能是文化差异及多元化所带来的差速。这与我之前在《从美的这一边到美的那一边》提到过的对美的定义相关:美本身没有固定的文化定义,它与我们当下普及程度最高的技术相关。因为不同地域对技术的吸收和传播效果不同,甚至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在地域与地域之间、人和人之间会产生“美的差速”,而这种差速就导致了我们对与自己不一样的人产生了怀疑和警戒。

于是,我们需要标签。标签可以区分我们和别人,也能方便我们识别对方是不是自己人。

信息的流动量和速率在科技的发展下将会达到一个极大值,文化与审美的多元化很可能也将在这时达到一个峰值平衡态,这种时候我们之间的差速有可能会缩小到一个较小范围内,形成一个较为丰富平衡、包容统一的时代。历史上多次的民族大融合,或许可以作为很好的考察对象。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度如此之高,且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地域特色走向国际舞台。

我们或许会在信息高速流动的过程里,形成全新而趋向统一的“地球文明”。随着科技带来的信息流动加速,这种文化和审美上的差速很可能朝着越来越小的方向加速奔跑,直到人类真的有能力成为跨星际物种之前。当然,在高速的信息流动下,也很可能带来人心的动荡和不安,出现更多细化的思潮和扰乱因素,类似于湍流。但是,水流的走向不会被湍流改变,而且湍流也是跟随着水流一起往前走的。

当我们在以讨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来强调地域特色的同时,却也观察到像Apple这样工业感鲜明的设计似乎并未受到太多国界地域的影响,被如此多的用户所接受,我猜想,这大概是全球多元文化趋于平衡、走向融合一致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