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好没礼貌的前辈啊!

《中国设计趋势报告2022/2023》第21页

自己创作的内容被富有影响力的前辈「引用」了,是件挺开心的事!但妙就妙在啊,是以我完全不知情的方式发生的~咱们这个设计趋势就还挺喜剧的~

但各位品牌的 PR 同学们,你们有 feel 到 fo 我的观众/读者是怎样的一群人了吗?多值啊!堪称性价比好吗!

有没有设计师出身的脱口秀演员来把这段子写一写?

很妙的是,这本书的主编黄晓靖就和我在同一个微信群里,她也有我的微信,但此前无论是B站的私信还是微信,都没有跟我打过一声招呼。一张截图我也不会收你钱,但打声招呼询问一下这么基本的礼貌,不该是什么难事儿吧?何况是一套如此高价的设计行业出版物,是不是更应该多些严谨和礼貌呢?

随意盗用是种习惯么?当然了,主编不会跟踪到那么细节的事宜,不知道也可理解。但如果已经在行家云集的群里当众@ 你了,我话说得也还算客气,却一夜保持静默,emmm,就有点…… 挺没礼貌的了。

挺好笑的!

尤其是这种行为和书名搭配在一起的时候。

终于下决心买了新电脑

自从 2009 年毕业以后,除了前两年还在继续使用大四做毕业设计时的那台旧 hp 笔记本一起看看电影和剧以外,基本上都只用公司的台式 pc 或者 iMac 来做工作和业余时间的项目。哪怕是这几年一直持续在做视频,也全都是用 iPhone 来拍摄和制作所有的视频。似乎一直没有很充分的理由,说服自己必须买一台自己用的笔记本。直到最近一个多月来,因为搬出来在这边住,总是非常希望能够尽可能充分利用一个人的夜间时间,多做一些点自己的创作,或者多写一点稿件、多接一点合作项目,于是逐渐萌生了购置一台笔记本的想法。

在益田 Apple 店前游荡的黄牛们

经过和小叶的一番商量,我决定在即将到来的十月以前买一台 MacBook Pro 用作个人创作的随身工具。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一些商业稿件和商业合作的视频项目,如果有合适的产品设计的项目也可以在出租屋里搞定,这样我也比较好安排自己的时间。

说来也是惭愧,以前在设计公司的时候,一直都不太愿意接私单,主要是对那些要求琐碎又周期漫长的案子提不起兴趣。然而我现在参与创业的这家初创企业,又恰恰是我的第一个私活延伸出来的。

大概也是从前还没有感受到那么迫切的经济压力,想坚持一些理想化的执念。但是人到三十过半,不知不觉就开始觉得,不能再这样,总得适当放下一些固执,让自己接点地气。这也是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我频繁(相对过去)接了不少商业合作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做起来会发现,因为自己的专业性,多数时候,客户还是很认可我的构思和做法,也比较尊重我的一些坚持。这个过程中,我也慢慢放下了一些没必要的执念,可以让自己尝试把一些理想化的想法融合到商业项目里,体会到赚快钱也并非必须丢弃灵魂去说谎或者作恶。

这是我这一年来最大的变化吧?

拿着新买的 MacBook 在星巴克里喝杯咖啡

要是我的读者或观众知道,我这样一个常年在网上分享对于数码产品的设计分析的工业设计师,竟然在工作的第 13 个年头才购买了第一台可以被称为生产力工具的笔记本,会不会觉得无法理解,并因此大笑出声?无所谓,这就是我现在这个阶段决定要做的事情。

我不能说很讨厌目前的工作,但对我而言,过于狭窄的创作空间让我觉得透不过气。这也是我这些年开始拍视频的原因之一。制作视频的过程,是我为数不多可以自由创作并且享受创作乐趣的时间。作为工业设计师,相信都会有这种感觉,你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客户或者公司的商业需求服务的,作为创作者个人的空间其实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极为狭窄。

正在更新系统的 MacBook Pro

如果说还有什么时刻让我觉得无比自在放松和自由,那绝对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躺在沙发和床上的那些时刻。除了家人对自己的认可外,最重要的时候,只有一种,那就是我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的时候,那种进入心流的状态。

抬头是家庭,低头是工作,即是丈夫与父亲,又是一堆工作的负责人,独难看见自己。

这是用新电脑写的第一篇 blog

感谢小叶同意我在这个时候买下这台电脑,如果没有她多次鼓励我,和我说应该把精力放在哪些擅长的事务上,我恐怕还得在进退之间犹豫。被土星压制的火星,大概就是需要她这样的射手用力推一把,才能放手冲一冲。

我的前半生都是压抑的,她是我的贵人和星光。

来吧,尽管放马过来吧!

双城记:LoGa2105 & XiXa812

人们常说,时间是一切问题的解药。但很少有人会真的用一个足够长的时间维度,去看待或感受身边的事情。

从五六月的清理旧物件开始,到七月份打包,再到八月份的从头适应,我们家这四个月都是围绕着搬家这个主题展开的。其实原本不必拖到暑假才搬家,但是由于国内疫情政策的影响,导致施工团队没有办法顺利开展工作,才把原本应该在三月份交付的房子,一直拖到七月份才搞定。在这几个月当中,每个人的心情和状态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 点击封面播放《禅与自行车驾驶艺术》

🎥 点击这里在 YouTube 观看视频

🎥 点击这里在 Bilibili 观看视频

不仅仅是因为搬家换了环境,更是因为和周围人生活方式和理念的不协调,以及没完没了的封控。原本对于新生活的期待,正在慢慢地被各式各样的焦虑和琐碎的烦心事所占据。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困扰。

因为新家距离公司实在太远太远了,所以我不得不在公司附近的村子里租一个小房间,用作平日的休息。

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他们认为,你作为一个已婚已育的中年男人,竟然能够有一个自己的小天地,不受约束地、尽情地享受快活自在的独处的时光。无论是朋友还是我的妻子,他们无不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

当然,我承认这种独处是快乐的。因为我可以不受打扰地进行一些私人的创作,例如写作和视频制作。

然而,这件事情并非没有代价的。

我觉得,生活给我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迫切需要独立空间的我的太太,因为搬家以及各种奇奇怪怪的疫情政策,导致必须比以往更长时间地呆在家里;而非常想和家人在一起的我,却因此需要独自一个人,在吵闹的村子里修炼自我。

这种快乐于我而言,是伴随着巨大的煎熬的。

这一个多月以来,我总是会想到,当我一个人坐在房间里的时候,几十公里外的那一头,我的太太正在一个人处理家中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要么是收拾行李、测量房间、考虑新添置的家具和布置方案,要么就是回应学校和班级的群里面那些零零碎碎的事务,同时还得照顾家里大大小小各种植物和动物们,而面对所有这一切的同时,她还得照顾好精力极度旺盛的小柒。

我的内疚藏在影子里,爬到眼镜上。

如果是一个多月前写这篇博客,我可能会是满心欢喜地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从我们如何丢东西开始,说到如何分类打包、联系搬家公司,如何把东西放到新家,再把它们拆开、布置好。但一个多月以后再回望这一段经历,记录这些事情似乎变得没有那么必要。

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过程当中充满了许多的琐碎,更是因为在观察的时间轴上,我们心理状态的变化,似乎比这一些具体的琐碎事务更重要。

小柒作为小学一年级新生,开学的第一天,是在一次录播的升旗仪式中开始的。最开始老师说要直播升旗,我以为会有人在学校的操场上面升旗,然后有真实的镜头拍摄直播。万万没想到,竟然是一条由各种分辨率的网络素材拼接起来的视频。

如此赛博朋克的开学仪式,让我失语了。

我同样忘不了,那个晚上。

筱烨带着小柒来找我,准备在我的小房间里睡一晚,第二天早上去机场赶赴到上海出差的飞机。就在我们走到村门口的时候,被告知当天晚上要进行封控,第二天无法离开。想了各种办法、打了各种电话,最终发现下午才刚发通告说绝对不封城的深圳,这一晚,各个小区、城中村、街道、地铁、一切公共交通全都静默了。

我们一家三口在午夜的大街上,无奈地决定:她自己一个人去机场,在候机厅里坐到天亮;我连夜打车回几十公里外的新家,带小柒回去睡觉。

如此魔幻的一夜,都化在小柒的眼泪里了。

我当然不想比惨,在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看回今天的日记,想起的都是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毕竟这三年期间,荒诞的事情层出不穷,我们这点事可能不算什么。但我实在没有办法假装这些东西没有发生过,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感到空前的无力。

我们能够抓住的小确幸,似乎也就只有在家里装一扇可爱的窗户了。

龙岗和西乡,虽然只是深圳东西两头的两个街道,但对于需要以工作日和周末来切换状态的我而言,这是两座个性迥异的城。

根据峰值体验理论,我们不会记得一件事情的经过是如何发展的,但每一个里程碑和事件节点,都会成为我们评价这件事情体验的最核心证据。我们在哪里见过哪些人说了哪些话,或许很快就忘了,但当时的情绪波动很有可能让我们记很长一段时间。我特别感谢这段时间里主动找我聊天的朋友,尤其是约我线下见面的朋友,让我在一种被悬置的状态中,获得了一些真实的时刻。

我最近常常进出咖啡馆,听不同人讲故事,在他/她们的故事里,我逐渐回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执念——关于严肃的写作。一个故事的雏形也正在我脑海里发酵,我会把它写出来的。如尼尔·盖曼所说,写出来永远是最最重要的事情。

只是,它还需要继续发酵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