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回答整理_2014.8.3_Part2

好长时间没在知乎上回答问题了,一来是实在太忙没有时间仔细思考那些提问,二来也确实是自己了解得不够深入不好意思讲出来丢人。距离上一回整理已经一年有多了,中间这段时间新增了四个问题,整理保存回博客这里还是好的。

 

 

Question:可以在工业设计中应用的中国元素有哪些?

没学过美术,却进行过平面和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所以很痛!一些具有中国元素的设计多美啊!

我的观点是:

首先,中国元素指的是什么?某些美丽的花纹、图案、图腾,还是传统建筑里的廊腰缦回,亦或是手工艺人手里古朴典雅的瓷器?如果把这些符号作为中国元素来理解,那必然进入一种误区,也是国内工业设计最常见的中国风的误区:将某些古代器物或文化当中的局部符号作为一种元素加在(或说夹在)设计当中,使之成为“具有中国元素”的产品。这是很幼稚且不负责任的手法。

这些所谓的元素只是一种说辞,一种用来迷惑消费者的故事,却不是设计。

既然要应用,就应该应用这些元素、造型、故事背后所运用的理由,是哲学也好,是伦理也好,是美学倾向也好,总之,正如某些人希望通过看名人传记来通向成功一样,看他们成功前所看的书才更有利于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器物和文化当中所运用到的形象、色彩等等元素,并不是凭空得来的,既然想要运用这些元素,为什么不多花一点时间想想,当初的人们为什么这么运用?

比如无印良品这款深泽直人老师所改良的条凳,我是不敢认同的。

011

这种条凳在中国农村很常见,深泽老师将它进行了改良,加宽了凳角间的夹角,使之比我们常见的版本更加稳定,坐得更安心。通常,我们如果两三个人一起坐这种条凳,两头的人一旦起身,另外的人就很容易因为条凳的杠杆原理所导致的倾翻而摔倒;并且凳角夹角较小,容易前后倾翻。这是深泽老师改良的初衷。但他却没注意到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这个条凳本身就是为了不让人坐得太舒心而故意这么制作的。

一些老人家告诉我,这条凳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礼敬。既然你要起身,就应该知会与你坐在同一条凳子上的人,保持条凳的平衡是整条椅子上所有人的共同的事情;如果凳角叉得太开,很容易绊倒经过凳子却没有留意脚下的那些人们,如果ta手中正端着热腾腾的饭菜,不论是翻撒在人身上,还是打翻在地,都是对人、对食物的不敬。

当我们要设计一款中国元素或中国风的产品时,考虑的不应该只有那些早已过时的符号,而是这些符号出现的动机。

针对这个问题,我想说,如果把某些中国元素理解成那些文化所展现出来的符号,把这些符号和元素作为一些模块来安插进设计当中,这样是设计不出符合那个符号及文化所对应的气质的产品的。有哪些元素可以应用么?如果你真是对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感兴趣,并真的去学习、理解它,这种问题其实是不不存在的啊。

补充:后来有人在评论里提出“有必要去遵循这个凳子的传统吗?

对此,我的观点是:

这确实是个关键,对于有无遵循传统的必要,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三个问题开始:当初为什么那么做?当初的问题现在是否仍然存在?如果不,可以怎样?

对于这个例子,我的看法是:条凳的构架和形式注定了多人一起坐会存在平衡与协调的问题,伸出的凳脚也确实容易因为不易被注意而绊倒人,这两点是不会因为时间和地域而发生变化的,如果非要在这个形态上切地解决平衡和绊脚的问题,造型恐怕需要再夸张一些,深泽老师这个角度仍然不是最安全的。如果追求的只是坐得稳,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大量的原型,都远比条凳的形式要好得多。

条凳的出现是基于对获取原材料的方便程度、人的使用方式和人与人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协调,如果在非必要的场合使用这种凳子,肯定就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仅对于这个例子而言,有必要遵循;避开这些限制去设计一把新的条凳的意义不大,还不如从别的原型入手做一把新的凳子。

回到前面三个问题,我认为改良这种行为是应该鼓励的,但必须基于对前两个问号的理解,理解不等于遵循,但肯定有利于做出合适的改良。

原始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200047/answer/18927867

 

 

Question:学习设计史的意义何在?

我是一名在修工业设计的大一学生,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但我对于这门学科尚未有整体全面的认识,因此在这里向各位知乎大牛请教这个问题,希望能够解决一下这个困扰我已经有一段时间的疑惑。

我的观点是:

设计师眼里的设计史与其他人看见的设计史应该是不一样的,至少,在关注的侧重点上应该多一些有心和故意的停留。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设计史就是一本薄薄的书,放进包里嫌重,拿在手里嫌轻,似乎没有什么必要把那么多的心思投放在这种看起来对我能力提高没有多大用处,仅仅不过增加些许谈资的课程上。直到前两年我在有意无意间接触了一些跟器物发展过程相关的讯息后,才渐渐对设计史这件事有了比较清晰的看法。

  • 设计史不是设计师史,也不是经典产品史。当我关注一个设计的历史时,我所关注的是人们如何使用它们,并且它们如何在被使用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考试要求学生记住的人名和产品不是设计史,而是他们所对应的社会形态、人文环境以及生产技术水平。在人名和物品的背后,推动设计发生变化的那些动因远比各种名词与形态重要得多。
  • 设计史是最简便、最低成本的索引目录。手机也好,飞机也好,在工业设计的范畴内涉及的行业与产品类别如此之多,对某个著名设计师的关注远远达不到对设计的了解需求,站在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一条已经梳理好的藤蔓状时间轴就很有帮助。这条时间轴不一定符合每个人对历史的认知,但在初涉历史的时候,由此发散出来而关注到的无数分叉会在日后形成自己的视野有着不可避免的重要性。
  • 任何历史最终都是汇集在一处的。区别仅在于不同的历史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人类史谈论人类如何进化、如何实用工具、如何创造了古往今来的生活,然而这些生活当中却也同时始终并行着器物进化的历史,这些历史其实是同一部历史,只不过书写者所了解的以及所关心的事情因为个人原因而产生差异。哪怕是一本《春秋》也能有几个版本,何况设计的历史。关心设计的历史,也不过是在关心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罢了。
  • 历史的确是人类的镜子,也是器物的根。在我看来,相比人类的历史,器物的历史要更为有趣。上万年来,人类无数次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以至于我们只要看看过去发生的事,就能预测出将来可能发生的事。然而器物却一直按着自己的节奏在进化着,从最粗糙的原型里诞生,利用人类不断地尝试,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这分明就是引起南佛罗里达州飓风的南美蝴蝶。事物内部非线性的关系所引起的变化尽管难以预测,但从一生万物开始,万千世界就在猛烈而安静地推涌开来。

这样的过程,怎么能不迷人呢?

PS:承蒙邀请,一家之言,涉史未深,听听就算罢。

原始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018425/answer/2376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