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库克任职苹果CEO的第一个十年?

大家已经列举了很多数据和对比,我提供一个额外的观点作为补充吧。

在我看来,库克的工作和策略是不能简单地拿来与乔布斯做对比的,因为这两个人不仅仅是不同时期苹果的掌门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分别面对的是电子时代里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乔布斯所面对的,是【非联网转向联网】个人设备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他所定义的是【个人联网设备】应该是什么样子。无论是将多点触控转化为一个新的交互形态也好,还是基于屏幕而展开的工业设计,都是以【将人与人连接起来】所做的考量。这就导向了带有市场教育作用的拟物化界面、将实体抽象化的一体化的工业设计。在这一个阶段,乔纳森的团队获得了空前的展示机会。因为一切都是以【物】来展开的,是传统工业设计所擅长解决的问题。

库克所面对的问题,是【物与物的连接】和【人与系统的连接】这两个网络化的大趋势 [ 1 ]这就决定了无论是产品策略,还是运营策略,都必然更加倾向于本地/在线的协作、服务与人工智能。这个过程是在不断强化抽象的系统、生态与算法的。AirPods、Apple Watch、HomePod 都是在这个阶段应运而生的新形态,是面向未来解决【信息包围】[ 2 ]这个问题所提出的方案。Face ID、LiDAR 和未来会发布的 AR Glasses 也是这个前提下必然要拿出来的方案,是把数据叠加在现实中以及让设备认识真实世界的基建部分。

这个阶段中,传统的工业设计会出现不适应。[ 3 ]

一来是处理的问题空前复杂,不是处理好【物】的设计就能解决的,需要更广泛的团队合作来协同,iOS 7 就是从【物】的问题跳出来解决【信息】问题的第一个方案;二来由于前一项作为前提,工业设计与其他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冲突都会增加,势必带来权重的降低。在乔纳森离职时,曾有媒体传言称他指库克不再重视设计,我认为与这一阶段下的多部门联动有不小的关系。因为基于协作联动、AR、服务所展开的动作的增加,在【物】的考虑上一定会有些不得不做的妥协。这些妥协是在前一个时期未曾面对过,或者没那么急迫要处理的,因而设计上可以做一些相对任性的方案。然而在问题越发复杂的情况下,工程和技术的话语权必然上升。这也是乔布斯选择让主导供应链和运营的库克来接班,而不是设计大师乔纳森接班的原因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库克团队在面对新阶段所提出的新产品的规划和布局,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步步为营、互为锁链的关系,是具备充分前瞻性的。很多人喜欢用 “乔布斯打江山,库克守江山” 来形容他们的关系,我认为并不合适,更恰当的说法也许应该是 “乔布斯立国,库克开疆“ 这样的感觉。尤其在文化、教育、环保等领域中,库克的团队让苹果变得比从前更加有人情味和包容性,少了一点 1984 那种锋利感,多了一些彩虹的柔软。

即便这一些都是作秀,那么我也很乐意见到更多的大企业参与到这样十年如一日的、正向积极的作秀中来。比如微软在 Satya 上任后大刀阔斧的改革,就是一种更加导向人情味与融合文化的做法,也因此把下降颓势中的微软带进新一轮的增长之中。

在这个不可避免地走向比特与原子融合的时代中,理解并保持复杂,是我们保护自己身上人情味儿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在数字融合时代下成为大写的人的前提。

库克团队的一系列尝试,起码给出了一种目前看来还算是有效的、可执行的方案。

拓展阅读:

1、年轻人如何抓住未来?苹果秘研新品泄露的科技发展趋势!

2、伏笔千里!回顾苹果40年奇迹时刻,探寻折叠屏iPhone开发进度!

3、工业设计、屏幕与 Jony Ive

首发于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2339683/answer/2087616527

年轻人如何抓住未来?苹果秘研新品泄露的科技发展趋势!设以观复 vol.7

🎥 点击封面播放视频

这是《设以观复》的第七期,聊聊 Apple Glass 和 iPhone 12 ,以及苹果在生态布局方面的专利与构思,看看它们所展现出来的对于未来二三十年的想象。

相机:iPhone 6s

收音:传声者RL3

剪辑:VN

封面:photoshop – 攻壳机动队 SAC_2045

BGM:

Blue Shift – Lemaitre

Mean to Me – Dick Hyman

Humoresque No. 7 in G flat major, Op. 101 – Yo-Yo Ma/Seiji Ozawa/Itzhak Perlman/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以下为视频文稿】

大家好,这里是《设以观复》,这一期我们来聊聊 Apple Glass 和 iPhone 12 ,以及它们所展现出来的对于未来二三十年的想象。

作为初代 Apple Watch 的用户,前些年我常常会设想一种场景:

在我出门的时候,把手机一直放在口袋里不拿出来,耳机里放着最近喜欢的音乐或者播客,在路上偶尔接听几则语音信息或者电话,抬起手腕用手表回复之后,顺便查看今天接下来的日程。那时候我就开始想,如果再加一副眼镜,这个体系就完美了。

这是我多年以前的想象,但近一年关于 Apple Glass 的讨论越来越多,尤其这半年,一些来自国外科技媒体的爆料,让大家对 Apple Glass 的关注度持续走高。然而在我看来,苹果的这副 AR 眼镜,今年明年或者后年发布,都不那么重要,我甚至不介意它再晚两年。

真正让我在意的是,许多科技媒体口中所说的,这副眼镜会不会成为下一代的个人计算中心?

那在我们讨论下一代的计算中心之前呢,应该先看一下它的上一代,也就是目前大家现在捧在手里的智能手机。其实不用看太细,看几个大的关键点就可以了。

智能手机它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是有一个大的前提的,就是:

它是一个标准化的身外之物

1、手机这个产品形态,它不需要任何与人体有紧密配合的形状和结构;

2、这类产品的架构是非常明确的,就屏幕、主板、电池、镜头以及射频这几大块;

3、智能手机是从功能手机这个原本就非常熟悉的形态演变过来的,这个程度的革新,市场教育的难度并没有那么大;

4、通讯基站、供应链等等,这些基础建设都已经准备好,销售体系也可以沿用现成的。

所以,这样一个标准化的入口,很快就会有大量玩家入场,迎来大范围的普及。

那么,AR 眼镜或者说 AR 的生态,需要哪些前置条件呢?

1、通讯协议要准备好,这个协议不仅仅是 5G,还有各种设备之间的协作协议;

2、我们需要一套便于普及的物联网的架构,能让 AR 相关的其他设备复制到不同的场景之中;

3、现有的场景可能有些不适用,那么我们可能需要对部分建筑空间进行一些配套的改造;

4、我们需要有对真实世界进行实时建模的算法,以及这些算法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这也就是Face ID和 LiDAR 这类技术的重要性所在;

5、光有硬件和软件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得有一套全新的交互逻辑,来操作这套新的系统。

AR 眼镜的场景推广,是强烈依赖于以上这五点基础建设的成熟度的。而上述五点中,还有很多细节,会涉及到许多商业和政治的问题。

这样看下来,普及 AR 眼镜的前置工作量是相当庞大的。

我们看看同样是穿戴式设备的智能手表,标准化程度已经这么高了,与手腕的适配也非常简单,就是绕一圈一绑,但即便如此,它的市场体量也完全没法和手机作对比。

如果你本身就不戴眼镜,那么这些厂商要怎么说服你戴上它,这又是另一个难点。

所以,难以标准化,以及注定不如手机的市场体量,会导致这个形态的设备不可能成为我们所希望的那种计算中心。在大量基建工作面前,显示分辨率、电池续航、主板体积和发热这些技术细节的问题,都显得如此简单。

说到这就很明显了,不论是 Apple Glass 还是别家的 AR 眼镜,在发布之后的五代之内,甚至是更长的时间,都只能跟手机打打配合,作为部分能力的外延、辅助和强化的角色。

那么,苹果打算怎么做这款产品呢?虽然还没有发布,但我们可以从他们近十年来已经公布的大量专利当中,看到他们对于这件事情,是怎么想象和去做准备的。

这是,苹果在 AR 眼镜显示方式和交互方式的部分专利说明。

这是,他们在智能手套方向上的专利说明,含交互方式的探索。

这是,将 AR 技术应用在汽车场景内的构想。

在这几百份可以公开查到的专利中,我们能看到作为本地计算和网络中心的手机、带有肌电传感器的手表、带有动作捕捉技术的 AR 眼镜、具备空间音频技术的耳机,以及可打通 iPhone、iPad、iMac 和 MacBook 的 AR 交互手势,甚至还有智能手套和智能指环。

从这些专利所构想的整体画面里,我们可以看到,苹果根本没打算用 AR 眼镜来替代手机,或者换个角度说,他们希望用于替代手机的并不是某一个设备,而是一套由多种设备网格化互联所形成一个新的系统架构。

在我看来,这套体系中还应该有各类物体表面或硬或软、各种形式的屏幕,以及各种形式的图形码和NFC的应用。这些可以互联互通的产品,将共同构建出一张本地协作的电子包围网。

在这个架构内,AR 眼镜只是这套体系中的视觉组件而已。

当 Apple Glass 发布后,开头我所设想的那个场景,可能就会变成这样:

出门前,我把一块 iPad mini 扔进包里,眼镜、耳机、手表联动来完成大部分基于 AR 逻辑的操作,而当我需要做一些诸如草图速写、记笔记、文档编辑、视频编辑等,需要精确的指笔操作的时候,我再把 iPad mini 从包里拿出来。这块屏幕,同时作为本地计算中心,所有设备都围绕它来展开联动。

等等,你可能觉得奇怪,视频标题不是要聊 iPhone 12 吗?怎么突然说 iPad 去了?别着急,在此之前,我们得先想一下,iPhone 12 直边棱面的设计,究竟意味着什么?

你可能已经在很多科技自媒体那里听说了,iPhone 12 将会迎来设计回潮,重新采用 iPhone 4 的外形,只是把尺寸放大一下。

但是,对苹果来说,复古是违反了他们的设计原则的。

大家回顾一下,从 iPhone6 开始,一直到 iPhone 11全系,这几年来的造型都没有变过。从设计理念上来看,iPhone 6就已经完成了对智能手机形态问题的探讨。由此可知,更换造型这件事的需求和优先级对于 iPhone 来说,其实并不高。或者说,还没到一个合适的时间点,一个足够强大的契机,来推出新的设计。

而被乔布斯视为苹果精神伙伴的前任CDO Jonathan Ive 在几年前就公开谈到过,形态验证的探索一旦完成,就不应该继续在造型上浪费时间。

苹果作为“形式服从功能”这一设计原则的坚定实践者,在iPhone 12 采用直边棱面的设计,首先考虑的,一定是功能和场景方面的原因。

网上有一种猜测,说 iPhone 12 可能会配 iPad Pro 那样的手写笔,那直边棱面的设计用于吸附这支笔,就顺理成章了。

我觉得这个思路挺有意思的,但苹果不可能为 iPhone 单独设计一支笔,最多就是从软件上去兼容Apple Pencil。吸附收纳在 iPhone 侧边也不可能是常态。但很有可能,他们会让第三方厂商出一个可以收纳笔的手机套。

直边棱面的设计语言,无论是 iPhone 还是 iPad,在我看来,都透露出了一个新的信号。

如今的 iPad 除了是平板电脑,还可以借由妙控键盘成为一台笔记本,它是一个可以在两个产品形态间随意切换的自由态的东西。同时,它还可以作为 MacBook 、iMac和 iPhone 的拓展屏来使用。这几块屏幕之间与 HomePod 又能组成一个联动关系,在手表、耳机的配合下,如果再有一支笔能把 iPhone 和 iPad 打通,那这一系列的设备就能把整个创作路径非常连贯地串联在一起了。

对于创作者而言,心流的连贯是极为重要的。

到时不仅 iPad 可以作为拓展屏,甚至可以把 iPhone 作为手写板来用,这四块屏幕就有很多种新的组合与玩法了。

这就是那个新的信号。

iPhone 和 iPad这两块屏幕,很可能会逐渐脱离 “手” 的束缚,作为不同的角色被安插在不同的设备组合之间,在某些场景下,它俩既是IO 端口,也是大脑、核心、芯片。所以将来,这俩东西如果合二为一,我一点也不惊讶。假如,这两条产品线最终被整合成一条,那么算力和屏幕尺寸就是唯一的划分标准。

但这个未来没有那么快,至少还需要七到十年。

在这套框架底下,Apple Watch、iPhone、iPad、MacBook 和 iMac 这五条线,最终会汇聚到一套全新的交互逻辑之内。因为这组屏幕尺寸继续放大,就必然突破平面显示设备的限制,走到 AR 的交互界面之中。

前面我们看到的那个,可以在多种设备间进行操作的交互手势,就会是这套产品逻辑下最为关键的核心之一。

到此,我们才终于能看到Face ID和 LiDAR 的战略意义:

1、它们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的桥梁;

2、它们是电子设备认识周围世界的眼睛,而且是多设备间共享视野的眼睛;

3、它们是 AR 交互逻辑中,虚实绑定以及动作捕捉的基础。

在这样的一个框架底下,iMac和 MacBook 作为固定场景下的计算核心,HomePod 作为环境中的通讯桥,iPhone 和 iPad 则必然成为移动的计算核心,可以随时被整合在不同的场景组合之中,基于场景化的应用来扮演不同的角色。新的 ARM 架构的芯片就是这一点的基础。

这也是 iPhone 和 iPad 绝对不会选择升降镜头、曲面屏、机身内可折叠支架这类设计方案的原因之一。因为 onepiece 是苹果设计哲学的核心,也是未来发展成移动计算中心的基础之一。

尽管也有 Apple 要做折叠屏的传言,他们也有柔性屏的相关应用专利,但从专利描述来看,应用在 iPhone 和 iPad 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但这条视频,就先不展开说了。

而另一件事情,就要稍微展开提一嘴了。

那就是,刚才所说的整个图景中,所有的联动与组合,都有云的存在,但都没有云计算。

在苹果现行的可见的逻辑当中,数据的储存可以在本地,也可以在云端,但是,几乎所有的计算都是在本地完成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不像亚马逊、谷歌那样有云计算的服务,更是从来没有提过类似的计划,连小道消息都没有。

因为基于目前人类社会的网络环境,云计算的效率和隐私都无法保证,而云又是另一个强烈依赖基建的业务,基于这两点,对于苹果而言,云就是一个既不可控也不可靠的东西。不可控和不可靠,是苹果不能接受的。

在他们的相关专利里,能清晰看到的,是一个由一个或多个本地计算中心为核心、围绕多个触手可及的 IO 设备的本地互联方案。

尤其今年WWDC 如此高调地展示了他们的隐私政策,他们应该是铁了心不会去做云计算的了。

分析得差不多了,收尾总结一下吧。

大概在2014年前后,我当时就觉得 Ive 应该差不多该离开苹果了,因为同样作为工业设计师,我感受到 iPhone 的去实体化以及内容生态的成熟度,对于一直追求器物设计的 Ive 来说,是一种价值上的消解。这也是近十年来工业设计师们感到困惑和焦虑的事情。

但我很相信,屏幕不会侵占所有空间,也绝不可能。接下来的二三十年,屏幕会走向碎片化。

过去的十五年,是物理交互→小屏→大屏,此时当下正是大屏风生水起的时候。但这种风潮,它不是技术导向的,而是人们对于信息时代所做出的一种应激反应,是感性和冲动的。

然而任何东西一旦回归理性,谈及恰如其分,就不会是一窝蜂,而是实事求是地在该用的地方使用相应的技术与产品。

那个时候,屏幕的大小是追随生态位来选择的。作为信息门户的大屏只会在部分综合性产品上保留,而更多的功能必然被分解到海量零星的各种大小、各种形态的屏幕上,AR 眼镜就是其中之一,也必然有一部分会以物理交互的形式发展出新的形态。

这个过程中,电子交互会逐步与物理交互融合。届时主导产品定义和设计逻辑的,是你所处的生态位。

所以当你看到这里,就会明白,为什么不论是苹果、谷歌、亚马逊,还是小米、华为、oppo、vivo,近些年都陆续在 IOT 领域里布局。

这里要点名表扬小米,米家的产业布局是很有前瞻性的。

因为这不仅仅是大家都能看到的趋势,同时在这些产品更新和迭代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大量新的商业机会。未来他们在组建各自生态圈的竞争中,会远比今天比谁家摄像头多的军备竞赛来得更精彩。

但我想提醒一下大家,对于IOT的认知,不要仅局限在智能家居上。汽车领域的战争很快也要打响了,明年应该会有不少新闻出来。

尽管当下的世界局势与疫情的影响,很有可能会给技术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加速效果,但总体来说,以上所说的趋势,放在未来三十年的范围里看,应该不会差太多,再怎么加速,二十年也还是要的。

对于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们,有三件事,将会变得非常关键:

1、对于产品形态的消解和变化,得做好准备;

2、对科技的理解不能老聚焦在技术层面,要从人文和社会的视角做更多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3、要开始思考,如何做好对那些必将隐形的科技的转译、展示,以及引导。

好,先说这么多,各位对于未来的科技趋势有什么想法,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踊跃发言,看看大家眼中的未来,有什么不同?

终将褪色的拟物化

全触摸屏的智能手机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主流,尽管我换的新手机是黑莓9700,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消费主力人群的首选项已经默认为全触屏智能手机了。所以,为什么我没选择更主流的选项呢?

我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新视界诞生的时机。

当我们越来越多地与屏幕打交道,就意味着我们和传统实体世界的距离在走远,如何保持这种熟悉的感觉呢?那就是拟物化。拟物化让我们在虚拟的屏幕内找到了熟悉的立体感和材质,仿佛我们还在操作熟悉的物件。

但这终究只是一种模拟,不是真实。

我选择渐渐萧条的黑莓,不仅仅是因为它那无与伦比的实体按键,还因为这些实体按键背后的操作逻辑,以及我对拟物化前景的不看好。一副全键盘安在小小的手机上,打起字来竟然如此顺畅,这完全得归功于合理的按键布局、恰如其分的键面倾角和弧度以及刚刚好的反馈力。这幅键盘是建立在理解用户在这样体积的设备上打字的需求和感受的前提上的,包括设置侧键快速调用常用软件,所有的操作都是基于人手如何与设备有效互动来设计的。

模拟了熟悉的质感,并不意味着就是实体。屏幕精度可以越来越高,界面的效果可以越来越炫,但这条路很快就要走到尽头。过分追求视觉真实感的拟物化界面不断轰炸大家的眼球,审美疲劳会渐渐显露出来,更重要的是,操作界面的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什么样的人会用什么样的软件,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操作这些软件,这是UI设计的基础,在以行为模式为先导的设计方法中,最重要的一定是操作的逻辑,而不是模拟熟悉的质感。

可是熟悉的质感不是会更方便引导大家使用么?

刚开始时,是,但未来,不是。

最早使用电脑、手机的一代人是从实体世界转向虚拟世界的第一代人,这些新鲜的界面是这代人所不熟悉的东西,每创造出一个具有真实感的效果,都能令人们和电子产品的距离拉近。但随着新一代人的成长,一件件新电子产品的问世伴随着他们成长的大部分阶段,电子产品的界面对他们而言已经相当熟悉,就如同当年第一代人对实体世界的熟悉程度。如果说拟物化的界面有效地帮助了人们认识、学习、掌握这些带有屏幕的电子产品,那么,对于新一代的用户而言,这个学习成本已经不需要的。

我们大部分的软件里都采用3.5英寸软盘的造型作为“保存”的示意图标,但是对新一代的用户而言,这只是一个缺了一角的方形,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经历过3.5英寸软盘的那个年代。他们对这个图形的理解和上一代人是不同的。拟物化的界面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界面风格,而不是一种联系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经验的桥梁。

简化而抽象的界面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流。

现在已经渐渐显露端倪了。品牌的LOGO、海报设计、网页设计等等平面设计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较以前更为简练的画面风格,通过干净利落的色块、排列组合以及视觉引导,让画面呈现出一种纯粹的形象。这样是更有利于信息传播的。未来虚拟世界的内容量会越来越大,信息的表达会越来越重要,如何更有效地表达出层层信息,这需要严谨的逻辑关系引导。刨除掉不必要的仿真材质和光影效果,让信息本身成为主体,才能做到这一点。

我想应该不用很久,在两三年之内,这种简化抽象的视觉风格将会成为新的界面主流,在摒弃掉拟物化的视觉效果后,积攒多年的实物操作经验逻辑也将给这种新风格带来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到那时候,我就可以抛弃黑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