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不太记得的故事

如果说,每个男生心底都有一个“沈佳宜”,应该没人反对吧?

最近很多朋友在说这部片子,时近年底,工作太忙,一直没看。假期终于开始了,刚好“沈佳宜”在微博上@ 了我,这才心血来潮找来看看。“沈佳宜”说:

你记不记得我曾经说让你把我们大伙儿的故事写成小说,接着拍成电影,由我们自己演,然后哥们几个就红了!!!不用愁工作做牛做马。你看,当初你要是听我的站在金马奖舞台的就应该是你而不是九把刀了!

哈哈哈~~~现在听这话,早没有几年前的阵痛咯~~~

时过境迁,当年藏在心底的那点小心思,也被成长的阵痛冲刷成了淡淡的温存,能在多年之后想起,彼此莞尔一笑,感谢对方在自己生命里添了美好的一笔。

我记得那次大学暑期回家,晚上找她出来喝冰,好像在东区市场吧,她说过那段话。我当时好像是吃了一串豆腐泡还是韭菜来着,说自己不太清楚全部的故事,我们一大伙人,故事那么丰富,一本小说哪里写得完哦!虽然大家伙可以凑一起提供素材,可是我却觉得,放在心底的故事,就放在哪儿吧,备忘录写下来,多数的效果都是准备好忘记的。

青春的感觉,不就像电影里一样么?我们往往只记得一些零碎的细节,过程都被时光磨成碎末,洒在风里咯~~~

任你抓,也抓不住。

其实最近几个星期我一直很困扰,因为我觉得自己虚度了那段青春。起因是小爬拿到了去新西兰的workholiday签证,我找了相关资料来看,才知道这个名额有多难,想起那天和小爬吃饭时她的神情和谈吐,我忽然觉得,比起她们,自己好弱。后来元旦假期去了香港,是专门跑过去给阿嫲买药的,因为早有约好,会了粥。和粥聊天,就像认识了许多年的老朋友,可其实才第二回见面,上一次在康定分别,都以为不会再见,相当难过,所以当我听她说起她在中大念书工作的事,听她讲对未来的担忧时,我会觉得惊讶,为什么别人都在拼命努力,而自己这前半生那么顺利,风平浪静得就像一个耻辱。

其实更早是从认识夫人以后,听她讲她以前的故事时,我就常常觉得自己的青春期都在做些很没劲的事,一点颜色都没有,就像电影里沈佳宜常说的一句话:徒劳无功。可青春不就是集各种徒劳于一身之大成者么?呵呵!

虚度?

一时我也说不清楚。

至少,那些年,我一直在全身心投入地做着那些事情,不管是埋头读书也好,单恋“沈佳宜”也罢,都耗费了我当时的所有热血。我不曾砸过混蛋老师家的玻璃,也没敢翻墙去看流星雨,甚至在大家都唱BEYOND听唐朝的时候我还没听说过摇滚。也许,闷骚也算一种激情吧?况且这些我都在大学时代补回来了。

与此同时,随着我不断地接触到国外设计系学生的相关讯息,那种强烈的“落后感”照亮了我的整个心底。国内和国外比,完全是两个世界,不管从教学的水准和学生的素质,国内的设计教育都是完败。我曾经以为自己清楚自己在国内属于什么水准,经过辞职去川西回来后,我才真正明白,实力的差距有多大。要实现梦想,不能像柯景腾那样,我才不要二十年后和别人抱着唱《老男孩》,追忆“沈佳宜”。

“知耻近乎勇”,说的就是我吧。

原本还打算写一篇日志,总结过去一年,再展望下一年,做个反省与计划的,现在看来,我只需要一份赶上自己落下的时光剧本就够了。放假前发的工资仍然是现金形式,生平第一次握住那么厚的一沓钱,那一刻,这份来自老大的肯定,忽然让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和热血。中学到大学,毕业到工作,从自以为是的自信,到面对众多选项的不知所措,在混沌的云雾里结实地抓紧地面,生活终于渐渐驶入正轨。

那些年的故事,我已说不出太多细节,然而它们造就的这一个我,已能做自己的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