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颜色都不属于任何性别

经过了持续大半年的劝导,太太终于同意我给她换一台新手机,用来替换掉手上这台已经被生活摧残得不灵光的旧手机。一开始她很不愿意,一来觉得还能勉强接着用,其他开销的优先级都远高过于她自己;二来也是从小到大被上一代人灌输的那种「自己不配」的心态,总说算了算了。直到最近聊到自我能量的进出,她才终于把自己的优先级往前挪了挪,我也才有机会给她换新。

挑型号的时候,为了避免她有价格上的心理压力,也因为她多次强调不要高配置,加上她大部分的使用场景里没有很明显的电量焦虑,所以我推荐了 iPhone 13 mini 给她。她之前也在店里上手试过,小巧的手感和屏幕尺寸都很合适。尤其是把 mini 和现在用的 7P 放在一起时,mini 这个与 6s 相当的体型里装着和 7P 一样尺寸的屏幕,平衡的尺度是拿捏得相当好的。

于是她同意了。

上周一看了下取货信息,显示深圳益田店里没有现货,要从广州寄过来,于是我就计划周五再下单,周六可以直接寄到家里。但周五我再看的时候发现,已经变成了店内有现货,于是我果断下单,趁着中午休息的时间直接去店里提了。

为什么选白色?

其实一开始也看了别的颜色,曾经犹豫过红色、粉色和绿色。但实际看下来以后,一是觉得这一款的红色不够正,绿色又偏黄有军绿色的感觉,粉色又太淡了,质感不足;二也是觉得为什么女生非得是红和粉呢?所以最后,按照实际的颜色表现,挑了她觉得真机表现最好看的白色款。

其实她之前的 7P 也是黑色款,并没有选那些所谓的女性颜色。

这也是我多年来对一些数码厂商的做法表示高度质疑的点:女性一定得被特殊处理么?

如果女性就得用女性手机,那么从逻辑上来说就应该有所谓的男性手机。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哪个厂商会这么做产品和宣传,唯独把女性作为一个单独的点拿出来营销。当我们习惯了「女生是粉色,男生是蓝色」的时候,其实忽略了在一百年前,蓝色是女性的颜色,而男性是拥有红色的。颜色和性别的关系,完全是被文化构建出来的,是纯属虚构的产物。

任何人选择一款产品,应该是基于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被文化构建,更不该被消费主义用概念绑到某个象征的座位上。设计师在考虑产品的时候,重点的也该是产品如何满足场景中人的需求。人与人之间客观的差异应该被看到和重视,但为了细化市场而刻意构建差异以降低设计的包容性,这是不该鼓励的。

至少我们可以从挑选颜色开始,把「粉色适合你」换成「你喜欢哪个颜色」。

为什么 iPhone 12 蓝色有种「塑料感」?塑料感究竟是什么感?

※首发于果壳,同步知乎

生活中随处可见,常常与廉价,粗制滥造密不可分的“塑料蓝”

10 月 14 日的苹果新品发布会,被誉为“果粉的春晚”,最新款的 iPhone 12 终于在千呼万唤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然而,诸多配色中的蓝色款一出,立刻被疯狂吐槽:“廉价”!“塑料感”!网友们的各种恶搞对比也铺天盖地而来,苹果为 iPhone 苦心打造的“高大上”形象感觉垮塌了一大半,包括蒂姆·库克在内的苹果高层,对这个结果肯定是始料未及。

iPhone12 高大上的宣传视频,在定格瞬间出现了“塑料蓝”效果,令人始料未及 | http://www.theverge.com

平心而论,网友们的直觉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反映了某种工业设计原则。蓝色塑料不仅给人廉价的感觉,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不太干净的东西这种心理感受甚至能外化成一种不太舒服的生理体验。而且实际上,许多低廉的塑料制品,确实会故意使用偏深的蓝色来制作,因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掉劣质原材料上的杂质和瑕疵,以达到进一步降低成本的目的。

塑料的廉价感,是一种 “集体记忆”

塑料与廉价感之间的联系,其实可以一直回溯到三四十年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消费工业生产体系才刚起步,很多产品在设计的时候考虑的并不是今天常说的美感和用户体验,而是大写的“成本”。

曾几何时,“塑料蓝”是一代中国青少年的青春回忆,也是改革开放初期消费品设计的“标配” | 摄影师任曙林

今天的设计师们对塑料这种材料的应用早已是驾轻就熟了,可以有光面、哑面,或者混搭光哑面、喷橡胶漆、过 UV(即紫外光固化涂料)、蚀皮纹,还有各种镀层的玩法。但这些手法都是一道又一道的成本,在当时都不是刚需。那时只要产品能做出来,能用,就可以了。

那么最经济的做法是什么呢?

不要蚀纹、也不要亮面,更不能喷漆、过 UV。因为不论是蚀纹还是亮面的塑料,都得对模具进行后处理,或晒纹或抛光,或者对成品进行喷涂,人力成本再低,材料和工艺成本总是得算进去的。因此产品的塑料外壳看上去总有一种雾蒙蒙的感觉,摸上去是光滑的,但看上去又不是亮锃锃的。以至于当时的那些塑料制品,大多数的模具都是只经过最简单的打火花处理就可以用于正式量产了。因此造就了一大批颇有童年回忆的、似亮非亮似哑非哑的塑料感制品。

可以说,我们今天对于“塑料感”的心理体验,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集体记忆

高大上 = 金属感

不过,如果我们放宽历史时间的维度,就会发现,被我们嘲笑嫌弃的“塑料感”,也曾经是高大上和前卫的同义词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塑料感”与战后设计大爆发时期的“塑料感”并不是一类东西。对于那个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塑料感”是经济高速发展到接近泡沫状态下的呈现,是不计成本把材料尽可能用到极致的探索;但对于我们来说,塑料感却是在追赶先进的前提下,以快速普及为目标,降低单件商品成本的手段。

二战推动了科技的大发展,也显著影响了战后整个社会对新兴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类其他产品,如此迫切地想要大量富有科技感、未来感的优质设计。伴随着战后未来主义和工程设计学的兴起,塑料、金属、胶合板这些充满造型想象空间的材料,承接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成为了塑造多姿多彩新世界的主力。那时候的“塑料感”不仅不廉价,还几乎成为了一种富有想象力的自由与乐观的科技派代表。可见,设计理念与材料所蕴含的附加值,与时代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BRAUN、ALESSI、苹果,这些今天大家热捧,强调设计感的品牌,都推出过“塑料感”满满的产品

不过,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以及塑料的滥用,这种“低廉但民主”的材料逐渐让人们感到审美疲劳。随之崛起的是加工难度更大、但质感更优的金属材料:氧化铝合金。

任何的技术和材料都逃不过“生命周期 S 曲线”的命运 | 作者供图

这也是当初乔纳森把初代 iPhone 的原型机放在乔布斯面前时,老爷子为之惊叹的原因之一。当你身处一个时代尾巴,看见一种新材料在实际产品上的应用时,一定会尖叫的。这种审美标准和趋势,很快就在全球各类消费产品上蔓延开来,一夜之间,大大小小的各种产品上都开始出现氧化着色铝合金的身影。

当消费者厌倦了塑料,“金属质感”就变成了高大上的同义词

 塑料的主角地位瞬间就被铝合金取代了。

人们心中对一件产品默认的体验也悄悄被置换了。

为了区分两个时代,也为了展示自己对产品的认知,从街头到媒体,开始出现一个新词:“塑料感”。如同人们把心中的“惊喜”和“期待”称为 “设计感”一般,大家也开始将对旧时代的嫌弃叫做“塑料感”,用以指代“没有金属光泽、没有更丰富的工艺处理”的平价商品们。

于是,从历史废墟里走来的“塑料感”就成了这个时代特有的贬义词。

这其实谈不上孰好孰坏,都只是时代的选择,但结果就是,对于我们这几代人而言,这种缺乏金属光泽感的塑料就被打上了廉价的钢印,成为了一个时期内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塑料蓝” :一个视觉给你开的玩笑 

讲到这里,如果我们再回头看看 iPhone 12 的蓝色,就很能理解这一股忽然而来的网络群嘲是怎么回事了。

iPhone12 pro 以及 iPhone12 pro Max 配色展示图 | http://www.macworld.com

首先,一件产品的视觉效果,在经过环境光、手机或相机的镜头和 CMOS、手机或电脑的屏幕这样几道层层转译后,基本上是没有办法还原肉眼所见的情况的。这也是设计师在调教 CMF(即颜色、材料、工艺)时,一定要亲自去工厂现场反复调试、对比的原因。

比如当年的 iPhone 5c,发布之初也被大家吐槽“塑料感”,但入手真机后一看,苹果居然把塑料做出了接近陶瓷的质感。这其中就不仅仅是现场调教这么简单了,还涉及对塑料原料本身的配方的研究。

为了确认这件事,我特意跑去苹果体验店仔细观察把玩了这款 iPhone。虽说这款颜色个人的喜好会有差别,但要说与官网图片一致性这事儿上,我认为是没有怎么偏的。但官网图上呈现出来的效果是略略有一点偏绿,而真机的感受则是偏沉稳的更正的纯蓝色。

然而由于 iPhone 12 的后背是采用清透的玻璃材质,而颜色又是做在内侧面的,这就会导致颜色在玻璃层的反射和折射下,在不同的环境光当中产生相当不同的视觉效果。于是乎,就有了各位网友和各家媒体发出来的各不相同的色彩呈现,而在这一系列色彩中,不幸就有大家熟悉的那种堵得慌的“垃圾桶蓝”。

顺理成章地,从一张“垃圾桶蓝”的配色照片开始,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些廉价产品带来的不良体验,这个落差在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下突然就成了热点话题,甚至出现了“是不是因为设计师离职所以颜色翻车”这种让工业设计业内人哭笑不得的猜测。

作者:苏志斌

编辑:朱步冲

※ 沾了果壳的光,这是我的第一篇 10万+ 的文章。

VLOG 001 手板调颜色

🎥点击这里播放视频:VLOG 001

去手板厂跟进外观手板颜色的一天。

并非打算做成“设计师日常”系列的vlog,只是萌生做vlog的念头恰好碰到有事需要去手板厂,就以此拍了一天。暂时没有什么主题或要表达的目的,只是先开始尝试这种形式,能拍出什么东西来,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