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还需要设计?既然这世界上已经有那么多椅子、那么多灯、那么多各种各样的东西,是为了满足什么么?
不能因为一样事物多了,就觉得不需要设计。设计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设计是一种催生进化的方式。一个产品在出现之后,随着不同的使用者的经验的积累,随着各人的不同需求,必然催生更多不同的想法,每个人都希望把这些想法附加在这个旧物上,这时候,设计就扮演着一个协调者的角色。
举个例子,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各碱基相互配合,重重新构筑出一个新的生命体,但是在构筑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新的排序方式,也就出现了不同样子的人。但是我们不能说:“哦,已经有那么多人了,为什么还需要更多不同样子的人?”因为这不是“为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为什么,因为不管是生命体还是各种人造事物,都在各自的生命历程里进化和淘汰。也许大部分人觉得各种椅子只是人造物,没有生命,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确实在进化。
源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66461/answer/12295557
为什么方便面的面饼有的是圆的有的是方的,不做成统一形状?
标准件的诞生,是为了适应工业化生产,可以在各个单体之间找到可以相互替代的零件,方便生产和维护等。方便面这类食品,有必要统一标准么?有人喜欢大碗,有人喜欢小碗,有人喜欢方碗(有见过,不过确实不好用,方碟子倒是见得多),有人喜欢圆碗。面对需求不统一的用户,怎么可以统一样式标准呢?
除了用户的原因,主要还是厂家商家对成本 ( 例如制造和运输 ) 的考虑。方形可以最大化利用运输空间,这也是早期方便面几乎清一色方形的原因吧。圆形的面饼在空间利用率上就不完美了,但是出于对消费者的照顾,使用圆形可以让购买者感觉更好,从而提升销量,进而就补平了运输和制造上成本的差距。所以现在圆形的面饼越来越多。
源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80214/answer/12296829
喜欢枪、电钻、或摄影的男人有哪些共性和差异?
不管是射击时的瞄准+扳机,还是电钻的对齐+开动,或者是摄影的对焦+快门,这里面同时包含的核心动机都是【精准控制】,这里同时也包含对自身的克制和控制。再扩大到车来说,车几乎是绝大部分男人的特殊情节,就算没有真车,听见呼呼的引擎声也会感到血脉贲张。男性天生具有的“强烈控制欲”令男性对射击、电钻、摄影这类需要精准控制的动作感到着迷,同时也对驾驭复杂强大的“引擎”(例如汽车和飞机等)抱有强烈兴趣。这大概是自古以来男性作为武力象征(狩猎,战争等)的根源之一。
不同点在于,射击和电钻偏向于“侵略性”,是对被控制物的武力干涉;而摄影相对是克制的,更倾向于“操控”和“观察”。
回到问题本身来看就可以这样说:
喜欢射击、电钻和摄影的男人都具有强烈的控制欲和管制行为,对自身会有明确和严格的要求。
而喜欢射击和电钻的男人相对更有潜在的暴力倾向;
而喜欢摄影的男人相对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热衷并擅长做计划。
源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96049/answer/12431875
你觉得到底什么叫北欧风格呢?
说北欧风格的话,就不得不提北欧的自然环境。生存环境往往对当地的“风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北欧的建筑在外表上看绝对不是那种让人”WOW”的类型,相对显得很保守。但是正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使得北欧的设计不得不倾向于室内活动,这也就意味着使用者和产品之间更频繁的互动。
由于互动的频密,令设计师在人机工程学上不得不下更多的功夫去研究。通常我们所看到的“简约而不简单”往往就来自于对使用者的充分研究,以及由于较高使用率,在材质和色彩上的设计就显得更为大胆和谨慎。大胆是因为室内活动的比例较高,人能接触的环境较为单一,而各种产品则扮演了这个人造环境里重要的角色;相对而言的谨慎则同样来自于这种高频率的室内活动,当你需要长期面对一样产品时,亲和力和对心情的影响是不得不重点考虑的。
于是就产生了我们所认识的“北欧风格”:
质朴简约、手工&材质感、色调明快、功能实用性等
更深一步看,我们会发现不管是质感还是色调和实用性,北欧的设计相比其他地区,似乎带有明显的“柔和”属性。简单地说,我们可以理解为各种曲线。大造型是饱满的,小细节是圆润的,色彩亮眼却温柔,材质有亲和力,等等。
如果把房子比作子宫,里面生活的人们就是婴儿,而这些“柔和”的设计(产品、家具、室内设计等)似乎就是专为这些“婴儿们”设计的,不仅仅是贴心和细致,更似乎是和这些人一样,是一个大整体的环境里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设计更像“朋友”而不是工具或被使用的某件物品。
所以在这种亲和力的前提下,北欧设计所体现出的风格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柔和”。
源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91073/answer/12449106
设计工作中遇到找不到创作灵感但又时间紧迫时,你是如何应对的?
具体的设计工作通常不会是一个空泛的问题,一定会有具体的诉求。在具体的工作中,书本里那些大概念是很难立刻起作用的,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在同行业的产品里转一圈,总结一下整个行业里大体的现状和趋势,学习下别人的做法(当然,并不是要你抄,而是从造型上去推敲别人的设计出发点和思考方式)和特点,把握住行业里的“基本原则”后,再有一些新的闪光点,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但是我不建议依靠所谓的“灵感”,具体的设计工作说白了其实是一种商业行为,这和艺术创作有很大的不同,你不能依靠这种不确定的“灵感”来工作。
最好的方式是在观摩别人的设计时反问自己“他为什么这样做”等问题,去推敲对方的思路,从中学习他的思考方式。说教一点的说法是:设计其实是有方法的,找一个甚至多种思考方式远比“灵感”靠谱得多。
或者我们反过来想,当你的客户问你“为什么这样设计”时,难道你要告诉他这是哪一瞬间的灵感么?显然这是不合情理的。你至少应该可以有条理地说出你的设计亮点的源头和推敲过程,这才是令客户信服你的设计的最好方式。
源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78930/answer/12450320
有没有必要去掉或整理现代汉语中部分较难区分的多音字?
这是属于语言的美感和乐趣,不该用参数化的数理思维来对待。
语言本身会在流通使用中被筛选,进化、衍生和变异,不明就里地强行介入改造就会产生简体汉字这种丢失汉字本有意味的简陋产物,对语言来说谈不上什么好事。
源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163228/answer/14181428
我也觉得设计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活动……
PS.知乎和果壳真是好网站啊~
赞赞
因为设计需要落实到“制造”,不管是工业设计、建筑还是平面设计等等,任何类型的设计都是为了最后的制造,所以不可能是一件凭着感性去完成的事情。
赞赞
哈哈,小时候的我也是这样的呢~
问题儿童,问题一大堆。呵呵~
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