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什么?
通常我们说到习惯这个词,谈论的往往是经常做的某件事,那些我们意识到自己在不断重复的行为。每个早上,我们不需要别人提醒,就会走到水池边刷牙洗脸,这类不需要大脑思考的行为在我们所有活动中占了至少40%。除了刷牙洗脸外,你还能想到什么?
- 回到家首先打开电脑,迅速打开常用的社交软件和网页
- 睡前必须抱着手机刷一会儿微博和朋友圈
- 容易对亲近的人显得不耐烦并且大吼大叫
- 不断翻弄、解锁手机查看是否有新消息到达
- 衣柜里的衣服永远按一个规则整齐码放,或任其凌乱
- 看见小猫小狗就彷如被磁铁吸住一般凑近、抚摸
习惯就像机器里的齿轮一样推动着我们的生活,保证每一个细节都能顺利的运转。如果没有这些习惯,洗脸时就会陷入纠结,应该先洗左边还是右边,上下洗还是打圈圈洗?如果连走路都需要想先迈左脚还是右脚,那我们哪都去不了。
这里所谈论的习惯似乎和我们平常说的那些习惯有一点不同,这些也是习惯么?习惯究竟是什么?
在我们大脑的深处,位于大脑和脑干中间的位置,大概有一个核桃那么大的区域,如果把这里切除掉,我们的记忆会受到严重的损害,你甚至说不出自己家的厨房在哪里,但当你肚子饿的时候你依然可以轻松找到冰箱、拿出食物然后吃掉。
因为我们的大脑当中存在一种叫做Habit Loop(习惯回路)的运作模式,一旦Cue(暗示的信号)出现,我们的身体就会全自动化地完成一系列的行为。这些行为在大脑中是不经过大脑皮层的,也就意味着没有经过任何思考,是脱离意识的管理的。
我们知道这些有什么用?
对于习惯,我们通常认为是一种私人行为。然而作者在这本书中除了详细地讲解了习惯的运作原理外,还将这个原理推广到了组织和社会当中。读之前,我以为这本书是类似于《心灵鸡汤》或成功学那种人文读物,但是当我看完之后才发现封底上四个精巧的小字:
经济读物
从来就没有什么社会,只有行行色色的男男女女们。个体所展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在群体当中就会有相对应的现象。
《习惯的力量》从对Habit Loop的分析开始,讲解了习惯的基本原理、习惯如何形成以及如何修改习惯,运用Habit Loop的原理逐级放大到对组织管理和社会现象的剖析。
在广告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发现使得原本是药箱中不常见的牙膏成为了如今全球人类每天的生活必需品;当收集了大量数据并且严谨分析后,仍然找不到空气清新剂滞销的原因时,Habit Loop彻底扭转了局势。
在设计活动中,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分析往往是借助大量的问卷调查,从反馈的数据当中研究用户倾向,然而对现有倾向的统计得出的结论仍然只是对现有产品的轴向空间分布的再现,难以发掘新的突破口。通过对层级的划分,在细分市场里抢占商机和扩充市场占有率,是不是最好的方式?
如果按照传统的调查研究分析,APPLE是不应该设计出iPhone这样的产品的,不仅仅是对触摸屏的彻底贯彻,还运用APP Store搭建起了产品生态链,进而推出iCloud整合产品生态系统。在传统的习惯当中,手机的使用方式、形态、商业模式都是被各大厂家引导制造的,然而触摸这一最原始最直观的人类天性却是直到iPhone的出现才被大张旗鼓地推到了舞台之上。以触摸这个最简单最直观的行为模型作为突破点,不改变Cue和Reward的前提下,光明正大地置换了Routine,以此改变了人们对于手机的使用习惯。在新的习惯回路当中,环环相扣地引入新的Cue,这不仅是iPhone迅速扩张的原因,也是ALLPE自APPLE I和MAC就开始的营销和设计思路。Jobs和Ive的工业设计之所以能在手机浪潮中如此凶猛地蚕食市场,绝对不是建立在对海量数据的枯燥分析之上的,潜藏在数据背后的行为原理和思维模型才是推动变化的源动力。但Jobs死后的iPhone似乎没有MAC来得带劲儿,与酷到爆表的New MAC相比,iPhone似乎有种遇到瓶颈的尴尬。
更多的例子和分析我就不赘述了,书里有很充分的深入。对于这本书,我最想分享的并不是作者对习惯的解读,而是:
作为一个设计师,对产品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造型、材料和工艺之上,从确立新项目开始,到对消费群体的定位,一旦开始画草图寻找合适的造型,脑海里就应该已经存有对心理学、行为学、经济学等各方因素的思考和分析。因为设计师不能以设计本身为目的,设计本身只是触发变量加速的催化剂,执行设计活动背后所谋求的那个Desire才是衡量设计价值的关键。
当我想知道什么是好设计的时候,或许把自己变成空气剖视这个世界是个好方法。
我的google reader订阅里,朋友那一栏里只有你还在勤快地更新博客,受你影响,我觉得我七零八落的东西整理过来也在wordpress安家了!以后要多记录~ 谢谢你!
赞赞
Google Reader不是已经阵亡了么?我现在用的是Feedly,直接把Google Reader上的订阅转移到了F家,而且界面很舒服,推荐哦!
欢迎加入WP的世界哈!先给你做个链接去!
赞赞
我觉得不管现在流行什么网站什么软件,写作之于我始终是重要的,不论我在写什么,怎么写。相较于饭否和微博,这么多年的体会,我最后还是觉得在自己的私人博客里写,才是最好的。我既不需要那些浮躁的所谓互动,也不需要和许多道不同志不合的人分享,不论是记录生活,还是关于设计、工作或者别的方面的想法,这一切都是属于我的私人财产。
所以,除了作为设计师,我始终认为自己仍然是一名写作者,仍然像中学时代那样对写作有着信仰一般的坚持。当我以写作者来要求自己的时候,我就发现,珍惜自己的文字是很重要的。当我不停地在饭否上巴拉巴拉说着一些有的没的的话时,我就觉得自己在浪费生命。现在,我逐渐节制那些零碎的表述欲,能发酵出内容的,我便整理,不重要的,也就算了。
希望你在这里也能获得一方洁静的思想空间。
对了,我仍然联系不上粥,你有消息么?
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