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流行“普通青年、文艺青年和二逼青年”的时候,我和同事也拿客户小小地开了一把玩笑,基于一个地产广告朋友的点子,我在博客上发了这样三张图:

这是普通客户

这是文艺客户

这,是二逼
通常,第三种人会被设计师骂得很惨。当然,只是在心里骂。当一个客户不断要求把logo放大到一个不仅破坏审美、还对设计师的身心造成不可磨灭的恶劣影响时,他所放大的并不是一个图案,而是自我。我们常说品牌,可品牌是什么?一个漂亮的logo么?一个超越APPLE的优秀设计?还是消费者都像膜拜神一般地将门店围个水泄不通?许多品牌营销的书会告诉我们许多不同版本的答案和方法,然而我想谈的并不是如何做品牌,或者吐糟那些把logo做得巨大的客户们。希望自己身上光芒万丈的,不止客户。
难道我们这些设计师,不也一样把心中那个自己放得巨大么?
在知乎的一个问题中,我说过一个观点:国内设计师(仅谈我所处的工业设计)的水平其实并没有大家以为的或者是设计师自己以为的那么令人满意。不论是刚毕业的设计系学生,还是某些拥有多年经验的资深设计师,似乎都难以逃开这样一种对自我的放大式认知。在我们想要说服客户接受我们真心为其设想的美好设计时,往往换来一盆冷水,除了骂客户没品位以外,是不是也有一些事情被忽略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总在关注自己那些苦思冥想的努力需要被认可,而不是把自我隐藏起来去观测我们的产品、客户、受众,这时候做出来的设计其实和把logo不断放大是类似的。这并不是说设计师们不努力,或者水平太差,但似乎不论是在外行还是设计师自己看来,我们都很容易表露出一种从审美蔓延开来,一直到道德和哲学层面的优越感。
剑藏于鞘,不仅仅是种态度。
*注:已发表于微信公共平台【臻合(微信号:zhenheshili)】9月10日的专栏
已点赞。
赞赞
>///< 动作好快!
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