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知乎上的一次年底书目分享活动,承蒙@藥師 的抬爱,有幸受邀参与这样一次分享。今年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各种加班和筹办婚事中度过的,着实没有读过多少书,业余的闲暇时间基本都献给了美剧、日剧还有各类纪录片和TED、公开课之类,惭愧的是还有好几本新书仅仅翻看一二,仍未读完。列这样一份书单对我而言是比较不好下手的,一是今年读的书少;二是我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过去读过的书中的内容在脑海里反复回忆,以至于我会觉得这书是新读的;三是今年读过的书中半数以上都被我打了3星或以下的分数,不值得推荐,所以我所列出的书目将混杂了部分过去读过、认为值得咀嚼的、近期还在回味的一些书(排序无先后)。
一、《设计的开始》
作者: 王澍 编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02-8
丛书: 建筑界丛书
ISBN: 9787112052325
在这本书里,建筑与写作是两条永远平行但并不互相解释的线索,全部含义都指向:通过某种建造房子的活动,一个人如何实现自觉,从自觉其所说的语言开始。内容包括“八盏灯”、“顶层画廊”、“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等建筑设计作品。
分享理由:从文本上来说有点难读,观点也并不算十分吸引人,某些地方有故作晦涩的嫌疑,但作为看待设计的另一个视角,还是很值得读一读的。我是一名工业设计师,中学时期也曾经和许多那时候的少年一样当过网络写手,大学期间做话剧也算是学生戏剧中比较好的那一拨,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颇有感触。当中的一些内容我还会时不时想起来,重新想想。当我们脱离设计教育里学到的手段,从生活化和文人化的角度来考虑设计时,会获得什么?
二、《反造型》
作者: [日] 隈研吾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与自然连接的建筑
译者: 朱锷
出版年: 2010-9
ISBN: 9787549500314
本书是日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最新的一部著作,以他最著名的几个项目(日向邸、水玻璃、龟老山、森林舞台、村井美术馆、莲屋)为架构,本书以最广阔的视域和最深入的探索,发掘并展现了隈研吾建筑设计背后的思维脉络和观念底蕴。作为日本当代建筑设计的代表,隈研吾那些关于“将建筑隐去”、“让建筑同自然相连”的实践探索为人们熟知,当他的作品遍布全球特别是近年来充斥于中国各大城市成为地标时,我们更应该了解这位以“负”为“胜”的建筑大师在创作中的理念总结和思路发展,它将成为我们立足全球视野发扬本土建筑特质的良好借鉴。
《反造型》反的是立柱、台基、割裂、突显、以图像观看主导的建筑体验和传播方式……隈研吾在本书中提供了一种审视建筑的新思路。如果柯布西耶式的建筑是方向性、目的明确的“波”,那么是否存在另一种暧昧、扩散性的“粒子”?借着为布鲁诺·陶特正名,他试图打破造型体建筑一统天下的局面,从对新材料的可能性、建筑与自然的关联性等角度,在探索多元化的路上走得更远。
分享理由:在我自己的职业经历中,尝试抛离来自客户或老板的要求、从对象本身去挖掘需求是比较难得的,尽管我们经常讨论到设计时总是从基本的需求开始,但最后呈现的样貌却往往偏离了应有的形态。隈研吾先生在书中以案例的方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一间房子如何从土地里缓缓生长出来的过程。我向来是讨厌那些“安装”在城市里的建筑的,对于产品的设计也一样,所以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三、《重返语词的密林》
作者: 陈原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02-03
ISBN: 9787538262629
分享理由:这是语言学家陈原的一本小书。我是在深圳旧天堂书店里看到的,它被放在墙边一排小书之间,随手拿起,当晚就读完了,但因为喜欢,就买了回来。在今天这样每分钟都有新词汇产生的时代,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新词?虽然这本书已经是十二年前的“文物”,但从语言、文字以及人和语言间的关系来审视我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确实给了我一些值得反复思考的问题。
四、《不疲劳的活法儿》
作者: (日)安保彻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译者: 廖舜茹
出版年: 2010-10
ISBN: 9787508622514
分享理由:书名已经说明了一切,想多活几年的设计师朋友一定要好好看看!
五、《习惯的力量》
作者: [美] 查尔斯·杜希格 (Charles Duhigg)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生活,那样工作?
原作名: The Power of Habit
译者: 吴奕俊 / 曹烨
出版年: 2013-3
ISBN: 9787508638010
分享理由:这本书应该算是去年的畅销书,但直到前几天,我还在翻看之前的读书笔记。书中从对Habit Loop的分析开始,讲解了习惯的基本原理、习惯如何形成以及如何修改习惯,运用Habit Loop的原理逐级放大到对组织管理和社会现象的剖析。我认为设计师看这本书是很有好处的,最好一边看一边做笔记,看完后把笔记整理成一份自己才能看懂的“天书”。在我作为设计师看来,这本书最大的益处是当我们面对生活中无数习以为常的事物时,可以尝试从各种角度去质疑一件事情的合理性,只要开始质疑这些习以为常的事物的表象,我们距离真相就近一步。这对设计是大有裨益的。
六、《达·芬奇笔记》
作者: [意]达·芬奇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译者: 杜莉
出版年: 2010-1
丛书: 名家艺术书简
ISBN: 9787802258082
《达·芬奇笔记》内容简介:列奥纳多·达·芬奇,一位在绘画、雕刻、医学、科学、机械,以及箴言、戒律等各个方面集大成的天才大师,留下了令后人惊叹的智慧宝藏与谜团。《达·芬奇笔记》为破解达·芬奇的一线资料,收录了大量原创手稿,集结了达·芬奇近400幅真迹,解开其雪藏的过人智慧。在这里,我们一起探求大师的智慧源头,探索潜伏于大师头脑深处的秘密。天才大师的未解之谜,将一一为您展现……
分享理由:一本这~~么有趣的书还需要什么推荐理由?
七、《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作者: [美] 凯特·迪卡米洛 / [美]马格拉姆·伊巴图林/绘
出版社: 新蕾出版社
译者: 王昕若
出版年: 2007
丛书: 国际大奖小说
ISBN: 9787530739488
从前,在埃及街旁的一所房子里,住着一只名叫爱德华·图雷恩的瓷兔子。那小兔子很是自鸣得意,而且理由充足:他为一个名叫阿比林的女孩儿所拥有,她对他关怀备至,崇敬有加。可是后来,有一天,他被丢失了。凯特·迪卡米洛把我们带上了一段异乎寻常的旅程——从海洋深处到渔夫的渔网,从垃圾堆的顶部到流浪汉营地的篝火边,从一个生病的孩子的床前到孟斐斯的街道上……一路上的见闻令我们惊愕不已——即使是一颗极易破碎的心也可以失去爱、学会爱而又重新得到爱。
分享理由:好吧,好吧,我承认我是因为陪夫人看完《来自星星的你》后才找这本书来看的,但即便如此,我也不介意借着韩剧的影响来推荐这本可爱的书。
八、《春风沉醉的晚上》
作者: 郁达夫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06-12-1
丛书: 现代小说经典丛书
ISBN: 9787539924588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他一生所创作的经典作品的精选集,有《过去》、《沉沦》、《春潮》、《迟桂花》等等,是一本不可获缺的经典收藏本!郁达夫是以专情而放任的矛盾形象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他个人的情感经历,充满传奇、怪诞和自我中心的色彩,带有五四那代人的心灵轨迹,曾是媒体的炒作热点,更是当时书商热烈追逐的对象。
分享理由:中学时我还买过《朝花夕拾》、《呐喊》、《背影》等那个年代的再版书来看,虽然那时写的文章相对今天来说略显生涩,但并不影响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执着、敏感和美。这些东西在被互联网冲击下的今天越来越罕见了。
九、《神曲》
作者: 但丁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
译者: 王维克
出版年: 2007-12
丛书: 名著图文馆
ISBN: 9787807624837
《多雷插图本:神曲》法国画家多雷创作的二百三十幅《神曲》故事黑白版画,以其对《神曲》内容的深刻领悟和准确传达,上百年来一直为专家和教徒所推崇。多雷《神曲》插图中体现出的严谨的画风、虔诚的态度,尤其是瑰丽而奇特的想象,以及对史诗般宏大场面和气氛的渲染、驾驭能力,是其他插图画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可以看出多雷在进行创作时,将古典主义的精神、现实主义的态度和浪漫主义的想象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从而使得每幅插图既烘托了《神曲》精神又获得了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而这恰恰是多雷的《神曲》版画插图得到后世公推的原由。
分享理由:其实我不是特别理解这里面所说的内容,但还是莫名地硬着头皮看完了,之所以选择它列入书单,实在是因为其中的美轮美奂的插图!
十、《十宅论》
作者: [日] 隈研吾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朱锷
出版年: 2008-5
ISBN: 9787208077935
十种日本人的居住文化与要求,以及十种日本住宅的特点与功能。在房地产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从“人人都想有个家”的公众心理出发,凭借对建筑史和建筑市场的专业知识与判断,探讨消费者最实际的消费需求,综合教育背景、文化偏好、社会阶层对消费者群体进行细分,力图让只拥有模糊偏好的消费者清楚看到自己的具体要求:住宅结构、外观、户型,等等。书中配有日本社会阶层划分表,以及典型日本住宅的户型图和内部空间设计透视图,实用并有趣味。
分享理由:放这本书压轴绝对不是我想伪装成一名建筑设计师,或说我打算转行做建筑设计,而是我始终认为人对建筑的思考始终关联着许许多多本质核心的问题,在对这些课题进行探讨的过程里,会有大量的惊喜、惊讶和惊恐从天而降。我虽然从事的是工业设计,但对我而言,在认识、了解、探索建筑的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反而要比在那些谈论产品设计的书、论坛、展会中学到的更多。除了过硬的技术层面的知识以外,设计师应该多拿出一些精力来关心环境、事物和人,关心一些抽象的东西,这并不会让我们变得不切实际,相反,是为了更接近真实。
最后说下题图,这是一个月前我在下班路上抓拍的一个画面,在立交桥下,一个老外在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位盲人演奏,脚下随着弦声在打拍子。我觉得很有趣,就赶紧掏出手机拍了下来。老外能听得懂这位盲人在拉什么吗?这位盲人师傅知道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么?来来往往的中国人们如同看不见一般经过,透明的是盲人先生还是那些路人?或许是对不同的文化感到有趣,也或许是这位老外比那些路人更懂盲人,但在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一种把界限模糊掉的力量,这种界限来自你我的内心,来自我们固化的某些思维,这也是我选择这些书的原因。
*注:本文始发布于知乎【读书有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