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作为设计师或创意人,你有什么特殊的工作技巧或小窍门?
我的回答是:
我本身是理工科出身的,所以在工作中用到的方法一般也都比较偏“梳理”性质的,谈不上奇淫技巧,基本上人人都能用得上。
1、侦探游戏:专栏文章页面
这个主要是在日常上网和看书等无目的性地阅览资料时用的方法。关键在于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通过不同的触发点来拓展延伸,丰富所阅读内容的周边信息。触发点包括关键词、图片、文字段落、各类大小链接、标题描述、副标题、作者、内中提及人物及其外围信息等。作为日常资料的收集,这个方法主要用于自身知识库和眼界的拓展,攒多了让它们自己在脑海里发酵。当面临比较急切的状况时,并不十分适用。
2、重节点,轻流程:合理性分析完成设计方案
关于做设计的流程方法有很多,但在实际工作中会面临很多不同的状况,所以在流程和方法的指导下,剥离出关键节点严格把控,实际上要比遵循流程和方法更为高效和灵活。每一个节点,就是每一个影响设计落地效果的瓶颈,至于过程,怎么样都可以。
3、不迷惑的关键点: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做的设计的评价
这是一个在设计过程中很重要的判断技巧。我们一定会面对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声音,但如何过滤信息、修正设计或说服团队,就需要用到这个方法:明确项目/事件的属性,找到各人之间的意见分歧点,回顾设计方案的设计点,就事论事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过程中时刻保持对自我执念的警惕。
4、树状文件夹系统
这个方法应该有很多人都在用。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纷繁复杂的过程文件按照类别、时间、对象等编排放置,例如:

6、写博客:驱动一个人长期写作博客的动力
上一点是随手记,而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梳理总结一下,写出来,记录在博客上,作为对之前一段时间中的想法和思考的归纳。设计师写作和画草图是一样的,不论是以文字还是图形的方式来表述,归根结底是把自己的思绪整理清晰,一旦发现自己说不清楚或者画不出来,那往往意味着自己没考虑充分,需要继续想。思考过程可以打草稿、列大纲,形式不限,但一旦决定成文记录,就一定是在现阶段想清楚明白了,即使日后觉得有问题甚至反悔都不要紧,这是一个推进的过程。
我从05年写到现在,没间断过。时常回头翻翻,仍然能有收获。
7、一闲着就断舍离
不定期地删掉一些APPs
不定期地丢掉一些物件
不定期地审视一下自己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过年出去玩,拍了一大堆的照片,整理的时候你发现这样好看那张也好看,都不舍得删,但都留着就很占空间怎么办?其实只要仔细想想过程中哪些时刻最值得留恋就可以了:这张照片是不是只有在此时此刻才能产生,这些花是不是只有这里才有,这些人在照片里的情绪是否能让你回忆起那时的感受,等等。过滤一遍,自然会有很多照片是不必要留存的。
推一及百,很多东西都需要时时过滤,一个小习惯就能让自己保持清醒。私以为,清醒是设计师最重要的素养之一。
以上都是一些小习惯,说出来都很不起眼,但多年坚持下来,于我自己而言是收获良多的,但愿对大家也能有所帮助。

吸管主体由h1和 h2套嵌组成,延长段h1在h2腔内,那么怎么保证 h1和h2既能伸缩又不会各自分离呢?很简单,在 A 点收窄并设计一个卡位,在吸管拔出到最长的位置时“吧嗒”锁定;至于另一头的 B 点,也就是吸管头的位置,自然也需要一个收缩,以免h1受到推力或反作用力时从 B 点飞出咯。
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限位设计,方便生产和使用。

这两届的双年展都在蛇口的老厂房里,上一届是南方玻璃,这一次是大成面粉,都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赫赫有名的大厂。在这片曾经火热的码头边上,就是全国皆知的“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大牌子。选址于此,确实有企图以创意产业盘活旧工业区的意味,但作为城市双年展,以厂房游历的方式来展示深港两地的发展,也的确是合适的。上一届还把南玻生产玻璃的过程整个还原展示,赤裸裸的生动啊。

我本身对旧厂房改造就很感兴趣,大老远看到这么一个通透的框架屋置于楼顶,就忍不住一直看,直到绕道楼下才拍下这张照片。
我觉得这个房子很有趣,不仅是半壁半透,透的一半连玻璃都没有,甚至将一个“门”的意向设置在伸出墙外的空中。虽然不知道作者的用意为何,但以我的浅见,这是新生建筑依附于旧建筑生长、共存的很好的范例。
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个嵌在旧办公楼上方的玻璃房:

对,这就是众建筑在北京前门做的“内盒院”。
这也是我在这届双城展上看到的让我颇为欢喜的东西。我不想给其盖上什么“立于史,长于斯”这样的帽子,但从手法上来说,我确实喜欢这种对于“旧”的尊重,不管他其实理不理解。
另一个有趣的是下图这个白房子:




房子本身的每一面墙都有脚轮,可以自由活动,其开放性和可变动性本身就很有趣,但最最妙的是设置在旁边的一方水池。在其内,是一个跟随人的需求变化的灵活空间;在其外,是一幅变幻的山水画卷。
私以为,不仅仅是深圳、香港,恐怕国内的绝大多数城市都没有这份情愫吧?
按我的理解,这是街区城市的一种可能性。移步易景,在街道间处处不同,这是群落的魅力。但我们现在的多数城市都在用小区城市的方式在建设,一个个城市孤岛被若干的主干道切割开来,一个个名字花样百出的封闭院落内,环境却处处相似,毫无新意。
第三个我觉得很棒的是对桑基养殖的展现:


(囧抱歉,写着写着才发现当时没拍照,贴个湖塘农场充数吧)
可能广东的朋友都听说过桑基养殖,但如果不是农村长大,相信没有人对这个牛逼的生态经济循环有真实的感受。其实大家中学一定都学过:湖塘边种桑树,树上养蚕,蚕产丝,蚕砂投湖养鱼,鱼屎养塘泥,塘泥养桑树。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你要是没看到“案发现场”是很难感受到其智慧的。这种智慧正是深圳香港的城市原点,也是整个大珠三角地区的原点。
其余的就不多说了,没办法,这一届去得太晚,很多项目关的关撤的撤,只剩一点残羹剩菜,看得不过瘾,就不瞎说了。倒是可以再分享几张照片:
在地产商展示区,因为众展馆的布局,不知道是有意还是巧合,竟然形成了一条曲折的城中小巷。有意思的是,这种集装箱组成的街区,是真的存在于深圳的。
忘了是哪家地产商的展馆了,当你站在楼上时,是能通过楼下的镜子看见这幢建筑的局部的。身在此山中,也是有机会识得庐山真面目的。行走其中,颇有意思。只是…如果有穿短裙的女士在楼上,就……比较尴尬了囧TZ…
第一次手机作答,还在地铁上晃,就不说那么多了,本来也没看完整个展览,就不瞎“总而言之”了。但每次看双城展都觉得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大家以后有机会也可以尽量抽时间去看看。
问题是“怎么弥补缺失”,那咱们就分两步来看:
a、容易出现哪些缺失?
b、怎么弥补?
对于企图或正在跨专业学习或实习的人而言,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行业本身的不了解和不理解。不了解就很容易产生“羡慕”或“厌恶”,这种情绪会干扰人对事物的判断,这就很容易无法理解行业本身的特性和某些基础,进而产生误会和思维、方法上的缺失。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基于“行业思维差异”来说的。
一、动手能力的缺失
手绘、软件都属于技能,只要练,没有什么好缺失的。工业设计的手绘能力是有必要,但牛逼的手绘能力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很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很痴迷练手绘,而这些流传在网上、出版物里的花俏手绘就很容易给外行一种印象:“设计师就必须画画很猛很厉害!”与此相似的还有各种牛逼闪闪的概念效果图、发布会效果图。
这些不重要么?不是,它们都重要,只是远没有其他事情重要。
工业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像马良的神笔一挥,东西就出来了,在画好一张酷炫的效果图之后,是要面对一个赤裸裸的事实的:
生产
在设计的过程里,与生产最直接相关的事情之一就是,你的设计到底由哪些零部件构成,它们分别以什么形式、方法合在一起,最终成为一件货架上的商品。这些知识在书本、网络课程以及畅销设计书里都很少的,它需要设计师以自己的手、眼睛甚至牙齿和全身来感知、认识和理解。
本科阶段的学习会通过不断地做模型来摸索、学习和理解,但跨专业恐怕不太有机会接触到这一部分的锻炼,手感会比较弱,而设计师的手感还是蛮重要的。(注:这个手感指的是设计师对物体体量、形态、质感、操作等等的感知和设计预判的能力。)
如何弥补?
切身地去理解产品,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用它,然后拆解它、进入它,再装起来。反复拆装,进进出出,知道这块PCBA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这两件之间为什么这样装配,动手能力自然就能上来,对产品的理解也自然培养起来了。
这和医学院是一样的,不去解剖,怎么了解人体?
二、材料和工艺的缺失
虽说是跨专业的人容易出现的缺失,但其实即使是正经学过四年毕业的设计师也一样会缺,哪怕你去考研念完毕业也一样缺,这是教育本身的问题。
对材料工艺的认识过程和对结构的认识过程不太一样,材料工艺是很难通过解剖来学习的,因为关键性的缺失不在外壳底下,而是在工作室和工厂之间。
有经验的设计师会在草图阶段就开始结合结构、材料、工艺来考虑一个方案的整体逻辑,而绝大多数刚毕业的设计师往往效果图都做好了,也没想明白那块白花花的酷炫外壳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
纯铝和铝镁合金有什么区别?加工方式有没有不同?注塑做不出哪些造型?阳极氧化的限制是什么怎么通过设计来规避?等等。
这些缺失是一个设计师合格与否的距离。如果你不知道一个器官是由哪些种类的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和成分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什么样的病变,病变后的这些细胞和成分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那在临床上要怎么对病患做出判断和决策呢?这些其实是相似的。
如何弥补?
题主能问出这个问题,心中应该是已经有了大致的打算了,而作为跨行业入门者,补缺材料工艺方面的内容光靠阅读是不够的,最直观有效的就是,在你实习的过程里,不断地问老设计师、老结构工程师和公司的供应链。
这一件是金属吗?这个就是氧化工艺吗?咦,同样是电镀,为啥他俩不一样呢?老大,这个部分为什么不用那种方法来做呢?某工,你觉得这两个部件为什么要这么干啊?
问!看到不理解不明白的就问,问一个人没懂就问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问清楚为止!哪怕不完全理解,至少要明白他们在跟你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还有一种很难得的机会,就是如果有机会去模具厂、手办厂或者供应链厂商的话,主动要求跟着去,尽可能给自己争取机会去工厂。同样的问题,你从同事嘴里问出来的答案,很可能不如工厂里走一圈明白。产线上才有真理。
三、全局观的缺失
本科学了四年的设计师,只要认真上课了的,再不济也会有个大致的概念,知道设计要跟市场、运营、结构、硬件、软件以及大大小小的供应链去配合,没有清晰的认识也会有个大概的全局观。
跨行业的入门者在开始的时候会比较兴奋,一兴奋就容易钻牛角尖。
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快速意识到一件事:你必须俯视整个项目。这很重要。设计师不沦为美工,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你是否知道设计这件事在这个项目里的位置是什么。例如你如果去了乙方设计公司实习,就要注意,不要把你百分之百的精力都花在提高所谓的“设计能力”上,这些“能力”多数是一些技能,很重要,但千万不要陷进去。
如何弥补?
你得去和市场部的同事聊聊客户的状况,去和结构聊聊他以前的项目经验,诸如此类,各色人等,尝试学习从不同人的视角来看这个项目。不要觉得设计是一门技术,这样往往容易把自己练成一个软件或手绘达人,你得游走在不同的人之间,去沟通、去理解。
尤其是你的甲方,他们为什么找你们公司做设计?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四、理论体系的缺失
这一点很好理解,但我主要想说的是在弥补理论体系的学习过程里,不要太纠结。
其实工业设计是一件非常务实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活在当下。尽管我们在学习设计史的时候会看到许多各色各样的理论,包括今天火热的智能硬件浪潮下也能看到大家动不动就引用这个那个理论,然而正如叶问说的,武功很简单,一横一竖,赢的站着,输的躺下。
所谓的理论体系,往往是在当时那个时代环境里胜利者的宣讲,但是不是今天你照着他说的去做设计就一定是对的呢?我觉得不是。
设计一定要实事求是。
我并不是说不用去学习理论,但理论更多是一种思考方式上沿袭的路径,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总比自己从零开始摸索要好得多,但我希望大家能够在不同的巨人肩上跳来跳去,去真正把这些空中的理论拿到你们的设计中去验证、推敲。
这种缺失,有时候反而是跨行业设计师的优势所在。如果能对自己原有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设计思维做整合,那你的优势相对于本科正规学习的工业设计师来说就是一种稀缺资源。
剩下的基本就是练技能了,谈不上什么根本性的缺失。别人能练出来的你也能练得出来,基本上在保证技能学习没问题的情况下,能够把上述四点针对性地去加强一下,那你跟其他正儿八经念本科学四年出来的设计师不会有什么差距。只要入了门,你和他们就是一条起跑线上的,不用怕。
反而我还蛮敬佩这种跨专业成功的设计师的,因为我们老实巴交的最多两把刷子,你们一上场就自带连弩,万一让你连续抽中杀牌那还得了?!不对,你们还是别转专业了吧,留我们一条生路呗?
这个“曼妙的螺旋”应该是起到类似于弹簧缓冲的作用。
理解包装最好是从里面装的东西开始。咀嚼片这种东西,虽然标注了各种维生素 ABCDEFG 一大堆,但是其实最最主要的成分是经过冷干燥处理后的花生粕啊、荞麦啊诸如此类的淀粉,然后通过压片的工艺夯实成一片片的咀嚼片。嗯,其实泡腾片也差不多是这样,只是泡腾片里还有碳酸化物,遇水就疯狂冒泡把这些被压紧的淀粉冲散,快速溶解。咀嚼片其实也就是用嚼的替换气泡冲散咯,方便肠道好吸收嘛。
你试试看不小心掉一片到桌上或地上,看咀嚼片会怎样,多数是干脆的断裂咯。这种易碎品的包装多少都是需要一些缓冲的设计的啦。你看薯片的包装里全是气,说起来觉得很坑爹,可要是里头没有空气填充,你撕开包装时看见一袋子粉末,你觉得哪种更坑爹?所以后来也就出现了抽屉装的薯片了。
咀嚼片也有很多种包装啊,实现缓冲的方式也不止一种,这种螺旋结构也无非是其中一种解决方案罢了。
不过也会有人说 “装满不就不怕晃了吗” 啊,唔,其实吧,货物在大量集中运输的过程里,装满的确实会结实些,但问题在于,你其实没办法让每一筒都刚刚好严丝合缝地装满的,多少都会有缝隙。与其让那一点点空隙成为运输过程里的风险,还不如用一根“弹簧”顶住,这样一来,缓冲和公差的问题都解决了。
这其实和大家在寄快递时往盒子里塞一大堆塑料泡泡纸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