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三个月,终于还是下手了。
起初犹豫是怀疑自己,也想克制消费,但这段时间渐渐体会到了一种『空』,来自动物脑和社会脑的无趣,才重新觉察到对自己而言的实之所在。窃以为大千世界不过镜花水月,菩提树下并无碍观山阅水。
等了三个月,终于还是下手了。
起初犹豫是怀疑自己,也想克制消费,但这段时间渐渐体会到了一种『空』,来自动物脑和社会脑的无趣,才重新觉察到对自己而言的实之所在。窃以为大千世界不过镜花水月,菩提树下并无碍观山阅水。
他在找的是一个他从没见过的小贩,卖凉粉和豆腐花的。前两天傍晚,他夫人从瑜伽馆下课回来路过时想吃,给钱才发现钱包落在馆里了。小贩说没关系,拿去吧,过两天给也行。于是今早夫人出门时特意嘱咐他,下午三四点买菜时看他在不在,把钱给人家。
他从十字路口找到街头,街头走到街尾,就是没看见人。摸摸刚剃圆的脑袋,只好先去超市买菜了。
“今天应该是这两个星期以来最平静的一天了。”他在路上看着大包小包的中老年妇女从身边经过,这么想着。过去的两个星期里,他试图通过不停地看电影、看视频、刷网页、刷手机和跑步来填满自己的时间,但即使这样,他仍然感到一种无所适从的焦虑。这种焦虑曾出现在他夫人的身上,现在,轮到他了。
这叫“闲置焦虑症”。他是这样解释的:从一个忙碌的状态中抽离出来,少了那些目标明确的任务指令后,人就会进入一个短暂的焦虑状态。而这一切,其实是从去年年末就开始了。
他和许多在城市里拼搏的年轻人一样,整日整夜地围着工作转,尤其是像他这样的设计师,加班是家常便饭不说,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大脑做一次手术,好让自己从一个行业里拔出来,再插进另一个行业中去。有时候,他会坐在公司的阳台上或草图室里发一会呆,回过神来时,猛吸一口气,眼前一花,静置一分钟才有种混水沉清的感觉,再回到座位上去。
设计,可不是量产的创意。
他这么想着,慢慢喝下一口水,站起来看看身后这个明晃晃且昏暗的空间。近日的纠结终于有了一个决定。离开。
这次离开,和三年前那次不同的是,不再期望换一个环境,也不再因为经济原因而慌张,这次他不紧不慢地,按下了暂停键。第一个三年,是手艺,第二个三年,是眼界,他希望第三个三年,是一盏明灯。
“这两个切丝和鸡胸肉一起炒,再熬一锅蘑菇汤。嗯。”他这么想着,拿着刚挑好的菜去结账。之前的两周,他还是有点抗拒来买菜的,他总觉得太花时间。但也就两周,对买菜、做菜越来越熟悉后,他开始享受这个过程。
“当你开始会做饭,就会越来越喜欢做了。”他觉得确实是这样的。刚跳出舒适区总会让人沮丧,但所谓舒适区无非就是一个擅长的领域,因为熟悉所以喜欢,但所有的事情都是从不熟悉开始的。
“做菜这件事,其实男人的天赋比女人高。不会做,无非是懒。”他这么对自己说着,就走到了楼下。忽然他想起那个小贩,心想说不定现在在了呢?“还是再找一下吧?”他心里嘀咕了一句,就径直走向小区侧门。
然而路口那只有三个卖水果的人,为了确认一下,他特意走上前,看看这些卖水果的人是不是也卖凉粉豆花。虽然失望了,但他并没有觉得失望。是的,他并不觉得失望。因为那个小贩还会在这里的。
他回到家里放下装菜的大布袋,习惯性地扫视一周,确认东西都在出门前的位置上,包括红色大沙发上的kindle。看看墙头的挂钟,五点,还有一个小时夫人才下课,于是他开始慢条斯理地给肉解冻、择菜,把汤熬上,然后站在阳台上回味今天一口气看完的那本《解忧杂货店》。
他很久没有这么痛快的阅读体验了!从上午十一点读到下午四点,中间休息时顺手给自己剃了个头,再回到沙发上。猫咪们陪在他身边,安安静静,轻轻依偎着。他想,东野圭吾这次没写侦探推理,但这故事实在写得太好了。他感觉自己一下午看完了四十八集的日剧,环环相扣、层层入微,温柔细腻里尽是拳拳到肉的力量,整个人都充满了欢愉。
他很久没能这样看书了。
自从有了kindle,他开始有大把大把的零碎时间可以用来阅读,在每一次来来回回的地铁上,在每一次无所适从的闲暇里。而今天,他终于可以一整天不碰手机不开电脑,一个人窝在巨大的沙发里,把自己埋在书中的世界,离合悲喜。“所以,及时分开是对的。”他忽然对自己说。
就在他准备从老东家离开时,一位老同事找到他,所说有一个新项目,希望他能入伙,一起干。他们俩很久没见面了,这次见面给他的印象一般般。“能长久么?”他很疑惑。后来那位旧同事又找过他,希望他作为合伙人加入,而从他嘴里听到的构想似乎也算有趣。于是,他答应了。
他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答应,或许是想看看这位老战友的变化,或许是探探风向,也许他觉得待遇很合适,也许是不想休息得太彻底。总之,他就这么答应了。
但事情的走向似乎并不如他所愿。“既然大家的目标不一样,那就没必要强求了。”他终于在两个月后对合伙人说了出来。那次提案很顺利,项目经过这两个月的摸索,终于有了清晰的脉络和明确的目标,他想,总算送上轨道了。这也意味着,这三个月来的职责是尽到了。
尽管“把项目带上轨道就退下”这样听起来有点英雄主义,但只有他心里清楚,“有能力做好”和“想要做好”之间的区别。
从完成最后的工作开始算起,他已经休息了整整两周,十个工作日,两个周六两个周日,直到今天,第二个周五,他终于在平静中,找到了平静。
他端上饭菜,听夫人说着今天的见闻。“每天都有大量的讯息向我们射过来,但只有很小一部分,值得我们驻足。”把手机丢在一旁专心吃饭,是多少人都做不到的。
“唯有学会筛选,才能跨过这道坎。”
他摸摸身旁的猫咪,嗯~很柔软。
From WordPress for Steven’s iPhone
四月初我在Amazon买了一本基础款的白色kindle,这两个半月上下班的路上基本都在地铁的人群中阅读。虽然阅读量并不算大,但至少满足了我购买的初衷:在零碎的时间里阅读。巧合的是最近读的书都互相有点关联,因此选出三本作为推荐:
《从0到1》
这本书谈论的主题是商业与创新,正好符合眼下如火如荼的创业潮。对创业、创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看,但不论怎么创,最核心的事情千万不能遗漏,那就是,这一切都是商业。
书中的核心观点我想大致上可以用一句话表述:成功的商业是基于在关键问题上采取革命性的创新,以此取得垄断地位来达成的。
书中的观点在最近俩月的互联网文章中频繁被引用,但大多只是用以掩盖它们“从1到N”本质的障眼法罢了。本书已经替代“飞猪论”和“互联网思维”,成为新一波互联网创业者们争相引用和讨论的新流行词汇。但如果你真的关心创新对商业的作用,可以尝试抛开原有的观点,看看Peter Thiel这位硅谷人的经验和建议。值得一看。
我也顺带说说自己的看法。国家层面鼓励创业与一窝蜂“互联网颠覆”都是需要被警惕的,一个产业一旦被政策引导,就意味着其暗含着高风险与高难度,而国家引导创业,从经济层面上看是基于就业压力和刺激经济活力等因素,并不代表任何人都应该去创业。创业的本质是资源变现,在对行业理解不够深刻又没有相关的资源时,贸然创业是很危险的。同时,设计的成功,最终都是商业的成功。那些基于优秀设计突出重围却没能发展壮大的公司,恰恰是忽略了“商业”这本质。
《乌合之众》
这本书我原本买了纸质版,但是懒得带在身上,于是另外买了同一个译本的kindle版,方便在通勤路上看。
这本书我很早之前就想读,因为它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书中所阐述的,是在群体属性下个人意志的消失以及群体行为特征的现象和原因。尽管部分观点有性别歧视和种族论的嫌疑,但就总体而言,他对群体心理和现象的分析、总结放在今天的社会环境里也是依然成立并值得深入研究的。
书名原是《The Crowd》,群体的意思,但翻译为“乌合之众”确实在精妙,一个词便把该书的精髓表达无疑:任凭再聪明、理智的人,一旦成为群体中的一员,便会失去一切自主思考的能力,沦为集体意识和行为的奴隶,变成不可理喻的、情绪化的、低智商的行尸走肉。所以说,要远离疯狂的人群,一旦出现群体效应,那就意味着失控。
我是在看完《从0到1》后看的这本书,从“独裁垄断是真理”到“群众愚昧低智商”,不得不承认我确实产生了一些阴暗的联想,但抬头看看这个世界,又不得不承认确实符合那些联想。
《学会提问》
这本书介绍的是批判性思维以及训练和运用的方法。尽管我受到父亲的教育的影响,从小就有意识地质疑一些现象,但看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自己质疑的层面不够深,原因在于我的质疑是出于习惯,却没有完整的方法,所以即使提出了疑惑,但却没有更多角度的思考路径。
我曾以为质疑是人的本能(因为我打小就这样),但随着成长过程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才意识到自己有问题。前两年看过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后,开篇第一句话就时常萦绕在我脑海,提醒自己不要过分批判。当我们经常对周遭看不顺眼时,很可能是陷入了“狭义批判性思考”的陷阱:通过批判来证明和保护自己既有的观点。往往这样会让自己离真相更远。
作者所主张的“广义批判性思维”旨在强调对任何观点提高警惕,通过多维度的审视来理解并判断其可靠性,包括自己过去及现在的观点。不盲从任何人,也不盲从自己。
*已发布于知乎|读书有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