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货币”和“神经网络”的邮件讨论记录

>>>前情提要

前段时间我在整理旧资料时翻到了一份大学时做的概念设计方案,和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项目当中的某些想法联系了一下,基于对无线充电和近场通讯技术的推动和结合,我设想了以下的场景:

1,移动设备体积将大大缩小;

2,个人移动设备和专业台式设备的区别会越来越大,产品形态应该做出改变;

3,信息的传播也许会出现一些新的方式,像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一样;

4,借由无线充电和近场通讯的结合,也许我们能让电能的流通形式发生根本改变,让电像货币一样流通。

详情查看早前博文  >>>【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设想】

 

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也分享到了一群朋友的邮件列表当中,由此展开了一次讨论,一来二去激发了一些有意思的观点。不论观点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我认为这些观点都是非常有趣并且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值得深入的,姑且可以先放在这里,过个三五年甚至十年后再来看,我相信那时候某些我们预测的场景一定会出现。

以下是邮件内容摘选:

 

>>>Mail-No.1——To Steven>>>

> 标题上写着08年,那应该是我大三的时候吧。我觉得好惊讶,原来在我
> 心里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了,看到设计说明部分的时候我愣了一会:咦,
> 这不就是现在谈论最多的 “云” 么?
>
> Scroffice-02.jpg
>
> Scroffice-01.jpg
>
> (这两张图片是用谷歌云端硬盘分享的哦)

其实我个人对于 Gmail 的「插入 Google Drive 附件」功能多少有些反感。最首要的原因就是太丑了:灰不溜湫的一个框,蓝色的文字还加粗,再配上一个丑陋无比的图标,怎么看怎么别扭。其次,插入 Drive 附件之后,邮件就被强制设为 HTML 格式了,纯文本格式并不是无法支持 Drive 附件,只是实现起来稍微麻烦一些,生成的邮件稍微难看一些罢了,但是 Google 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支持纯文本邮件里的 Google Drive 附件支持。由于越来越高比例的用户不需要严肃讨论了,因此适合严肃讨论的 纯文本 E-mail 格式开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各种软件对于纯文本邮件的支持越来越差。试图综合 HTML 的表现能力和纯文本的讨论方便性的 Google Wave,也因为「大部分用户不需要严肃讨论」而早早夭折。任何「严肃」和「专业」的事情,最终都将沦为小众。未来的发展趋势,未必都是积极乐观的,信息碎片化、娱乐化、庸俗化,这都是未来不得不面对的事情,Google Reader 的离去也印证了这一点。

> 当中涉及到全息成像和触控这些谈了很多年的设想,但这个概念中还
> 包含了另一个我最近项目中在想的事情:

我一直很好奇全息成像技术是怎么实现的,如何能让图像没有显示屏的存在直接漂浮在空中?苏能大概给介绍一下么?

这里有个概念设计也使用了浮空成像技术和空中触摸技术,看上去很绚的样子,可以参考一下,需翻墙:

> 非接触式的信息和能量传输
>
> 当时应该还没有Qi 和NFC吧?至少我是去年年底才接触到这两项技术
> 的,所以当时只能想能不能用蓝牙来实现。如今Qi无线充电标准和NFC
> 近场无线通讯的技术已经开始在推广,那么在十年内有没可能出现
> 以下这样的情景:
>
> 1,移动设备体积大大缩小,因为随处可以无线充电,内置电池完全
> 没必要做那么大的容量;

我对无线充电技术不熟悉,我比较关心的是,无线充电的辐射对到底有多大危害?无线充电本质上是通过辐射进行能量的非接触式传输,辐射的剂量显然是远远大于用于信息传递的信号辐射的——信息传递的信号辐射强度只要达到能够检出信息即可,但充电的辐射是必须能够传输足够大的能量才行。无线充电具有强辐射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需要关心的,就是这个辐射对于人体有什么样的影响。

目前我见过的无线充电设备都是一个小支架,把手机贴在支架上进行充电,如果使用合适的技术将辐射局限在很小的范围的话,对周围用户的影响应该可以做到比较小,但这样的充电方式,仍然需要把设备取出来,放到充电器上,除了不需要对准插口外,似乎也没提供太多便利。调大辐射范围,让设备戴在用户身上的时候也能充电,技术上并非不可能,但这样的话用户就也要暴露在大剂量的辐射照射下了。

对于移动设备的电源问题,我比较寄希望于三项技术:其一是电池技术的进步,希望将来能在电池容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相同体积下制造出更大容量的电池;其二是设备耗电量的进步,目前移动设备耗电量最大的部件是屏幕尤其是屏幕的背光,如果视网膜投影技术能够取得较大进展,直接通过极小的屏幕把高清图像投射到视网膜上,那么移动设备的耗电量一下子就降下来了;其三是发明出靠谱的运动发电技术,就像机械自动表那样,通过用户自身的动作直接为移动设备发电,这样设备的供电就可以做到几乎取值不尽了。

> 2,移动设备摆脱电池对其的束缚后,借由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 (我主要是指“云”的影响),设计的自由度和可整合的功能也许可以
> 更高、更完善,手机可以彻底代替如今的个人电脑,而台式机也因此
> 进入一个更为专业和强大的领域。换言之,个人移动设备和专业台式
> 设备的区别会越来越大,产品形态或许应该做出改变;

苏的这个观点我是完全赞成的。目前市面上部分手机已经可以外接显示器了,还有一些手机可以外接键盘,但同时外接键盘和显示器的手机我目前还没见到,也许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手机支持所有台式机的外设后,如果再搭配上合适的软件,取代笔记本仅仅只是时间的问题。至于台式机,正如苏说的,会继续收缩市场至专业领域——非专业用户已经不需要台式机了,而专业用户,对于台式机的需求会更加强大。至于笔记本电脑,也许很快就会消失吧?

> 3,信息的传播也许会出现一些新的方式,除了互联网、移动网络外,
> 摆脱数据线的移动设备之间或许可以像血液里的红细胞那样携带和
> 传送数据,甚至像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一样,那么,这个网络系统
> 是否可能引发信息革命?例如GFW不可能存在,网络出入口也无法
> 定义。因为所有的移动设备之间已经可以形成一个物理层面的虚拟
> 网络了,这种感觉会不会有点像《攻壳机动队》?

这点我个人持悲观态度,我能看到的,是一个自由和开放的互联网逐渐离我们远去,若干个寡头正在崛起,将互联网慢慢封闭起来,成为它们统治下的私属领地。

很多很多年前,当邮件列表遍地开花的时候,每个独立的邮件列表,都是一个信息的来源。每个用户通过自己的邮箱,订阅不同的信息来源,阅读来自不同地方的信息。邮件列表有大有小,活跃程度有高有低,但任何一个信息来源,互相之间都是平等的,信息的流动是网状的。

很多年前,当个人博客遍地开花的时候,每个独立的博客,都是一个信息的来源。每个用户通过 RSS 阅读器,订阅不同的信息来源,阅读来自不同地方的信息。博客有大有小,撰写者有专业有业余,但任何一个信息来源,互相之间还是平等的,信息的流动是网状的。

到了今天,情况却大不一样了。每一个大的社交网站,都想试图成为用户唯一的信息来源,它们不再提供任何导出信息流的方式,也不再愿意和其它信息源和平共处,它们想要的,就是用户将一切其它信息源都分享到它的平台下,让用户只通过它来分享信息。在国内,我们周围有越来越多的用户,不再写博客,甚至不再读博客,严肃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都不再上门户网站,他们所有的空余时间,都在刷微博,微博成为了他们一切信息的来源。国外的情况也都是类似的,Twitte、Facebook、Google+……每一个网站,都希望自己成为用户信息的全部来源,希望用户把所有其它地方看到的东西全都汇集到它这里,再由它来分发给其它用户。每个网站,都希望自己成为信息的中枢。到了今天,信息的流动不再是网状,所有信息从不同地方产生之后,汇聚到极少数几个「信息中枢」上,再由「信息中枢」分发到不同用户那里。控制了信息中枢,就控制了一切。

Google Reader 的离去正印证了这一点,RSS Reader 是自由与开放的产物,当自由和开放不再存在的时候,RSS Reader 就是一个累赘。我们都希望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递会越来越自由,可谁能想到事实却是恰恰相反呢?

> 4,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设想:借由无线充电和近场无线通讯的结合,
> 也许我们能让电能的流通形式发生根本改变。金银是传统的货币形式,
> 那么电呢,有没可能像货币一样流通呢?设想一下:你带着几块“移动
> 电源”去川藏地区的偏远山村里,他们那里没有电塔更没有网线,而这
> 几块“移动电源”就能在当地搭建一个小型的电力系统和网络。可能吗?
> 又或者再设想一下:当你发生购买行为时,可以用“单位电量”的载体
> 作为货币使用,比方说一台手机的价格是三万毫安?如果电能可以作为
> 货币的形式流通,那么对现有的电网系统将会发生根本的影响。我们
> 可以不依赖现有电网的覆盖范围,电能的移动状态不再是“电池”这样
> 静态的死物,而可以同时作为移动能源和等价交换物存在,这样一个
> 前提下,会衍生出什么样的新社会格局?

毫安是电流的单位,不是电量的单位。目前国内使用的电量的单位是「度」,也就是「千瓦小时」。手机电池的容量一般用的是「毫安时」,也就是「毫安小时」的意思。「毫安」除以 1000 可以得到「安」,「安」乘以电池的电压「伏」可以得到「瓦」,「瓦」除以 1000 可以得到「千瓦」,再连上「小时」就可以变成「千瓦小时」,也就是「度」了。

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需要具备携带方便、存储方便、交易方便等特点,电能要成为一般等价物是很困难的。我大概计算了一下,我手头上的这部手机,电池容量是 2100mAh,电压按 4.3V 算,完全充满大概需要 9Wh 的电,也就是0.009 度。电价每度按五毛钱算,充满手机需要 0.0043 元,这样小的单位,用在交易上是非常不方便的。苏举的例子里,如果在 4.3V 的电压下,三万毫安时的电量换成人民币还不足 7 分钱。如果要用电来进行交易,那必须得非常非常大量的电才行,如此大容量的电无论是存储还是传输,都非常成问题,更何况传输过程中还会有较大损耗,因此把电作为货币是很困难的。

 

>>>Mail-No.2——From Steven>>>

其实我个人对于 Gmail 的「插入 Google Drive 附件」功能多少有些反感。最
首要的原因就是太丑了:灰不溜湫的一个框,蓝色的文字还加粗,再配上一个丑
陋无比的图标,怎么看怎么别扭。其次,插入 Drive 附件之后,邮件就被强制
设为 HTML 格式了,纯文本格式并不是无法支持 Drive 附件,只是实现起来稍
微麻烦一些,生成的邮件稍微难看一些罢了,但是 Google 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
去支持纯文本邮件里的 Google Drive 附件支持。由于越来越高比例的用户不需
要严肃讨论了,因此适合严肃讨论的 纯文本 E-mail 格式开始逐渐淡出历史舞
台,各种软件对于纯文本邮件的支持越来越差。试图综合 HTML 的表现能力和纯
文本的讨论方便性的 Google Wave,也因为「大部分用户不需要严肃讨论」而早
早夭折。任何「严肃」和「专业」的事情,最终都将沦为小众。未来的发展趋
势,未必都是积极乐观的,信息碎片化、娱乐化、庸俗化,这都是未来不得不面
对的事情,Google Reader 的离去也印证了这一点。

我是第一次用这个功能,出于好奇试用了一下,除了不好看以外,我很讶异这个附近我明明是随邮件发出的,但是隐私设置里面居然是私人,以至X还要向我发出“更改设置”的请求,这太不合理了。

至于严肃讨论,我觉得在民间从来就没有严肃讨论,这始终是属于小众的事情,之所以感觉以前似乎会比现在多,那是因为过去自由表达的公共场合并不多,当人们需要公开说点什么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说点有意义的东西好证明自己是有见地的,但是现在网络发达的程度使得公开说话几乎毫无成本,那么所谓的严肃讨论也就渐渐退出大众视野了。其实严肃讨论一直都是小范围的事情,再大的学术论战也不过是圈子里的几个人在聊而已。

我一直很好奇全息成像技术是怎么实现的,如何能让图像没有显示屏的存在直接
漂浮在空中?苏能大概给介绍一下么?

具体的技术如何实现我不太清楚,只知道是利用光的衍射,波形的叠加、减弱就会在空间中的某个位置产生对应的画面。例如我们在平静的水面丢进两颗石子,水面就会有两个水波出现,水波相交的地方就会形成一连串叠加或减弱的峰谷的连线,理想状态下应该是一条直线,那么如果有千千万万的光波在空间中相遇,就能在空间中产生一个空间图像了。大致上是这样吧,具体的技术太深了我就搞不懂了。

我对无线充电技术不熟悉,我比较关心的是,无线充电的辐射对到底有多大危
害?无线充电本质上是通过辐射进行能量的非接触式传输,辐射的剂量显然是远
远大于用于信息传递的信号辐射的——信息传递的信号辐射强度只要达到能够检
出信息即可,但充电的辐射是必须能够传输足够大的能量才行。无线充电具有强
辐射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需要关心的,就是这个辐射对于人体有什么样的影
响。

目前我见过的无线充电设备都是一个小支架,把手机贴在支架上进行充电,如果
使用合适的技术将辐射局限在很小的范围的话,对周围用户的影响应该可以做到
比较小,但这样的充电方式,仍然需要把设备取出来,放到充电器上,除了不需
要对准插口外,似乎也没提供太多便利。调大辐射范围,让设备戴在用户身上的
时候也能充电,技术上并非不可能,但这样的话用户就也要暴露在大剂量的辐射
照射下了。

辐射到底有多大,这个目前还看不太出来,但是据我所知,美国部分地区的星巴克正在推出这样的服务:在他们店里会安装一些类似于wifi天线的无线充电装置,只要你的手机具备无线充电功能,那么当你进入他们店里,充电设备就会开始为你的手机进行充电。

无线充电目前国际上有三个标准,分别是Qi、PLA和A4WP,虽然说技术原理大致上无外乎电磁感应,但是能量传递的效率和辐射的控制都是谜,应用也集中在短距离的无线充电。

但是既然距离是可以调节的,那么波的能量和频率应该也是可以通过控制来尽量躲开人体的吧?到底有多大的影响,目前很难说。

对于移动设备的电源问题,我比较寄希望于三项技术:其一是电池技术的进步,
希望将来能在电池容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相同体积下制造出更大容量的电
池;其二是设备耗电量的进步,目前移动设备耗电量最大的部件是屏幕尤其是屏
幕的背光,如果视网膜投影技术能够取得较大进展,直接通过极小的屏幕把高清
图像投射到视网膜上,那么移动设备的耗电量一下子就降下来了;其三是发明出
靠谱的运动发电技术,就像机械自动表那样,通过用户自身的动作直接为移动设
备发电,这样设备的供电就可以做到几乎取值不尽了。

第一项可行性是比较大的,但是很遗憾的是目前的电池技术处于一个瓶颈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电池厂商都无法有实质性的突破提升单位体积的电容量;

第二项即使实现了我也是极不推崇的,电子设备已经过分占据我们的生活了,我很不愿意看到有一天我们看东西还需要借助一个视网膜投影设备。我始终认为手应该抓握而不是在光溜的玻璃屏幕上画画点点,眼睛就应该看见远山近花和朋友的表情和气色,电子设备和虚拟感官越发达,我们的感知能力就会越低下,越来越远离动物的本质,这是我非常不喜欢的。

第三项我觉得要发明这样的技术不太靠谱,毕竟能量是守恒的,要输入这么多的能量就必须有足够大的活动量,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超大的运动量是难以避免的。比如现在国内很常见的手摇发电的手电筒,看起来摇一摇就有电很方便,但那是因为电灯泡需要的电流电压不大,动一动就能亮一会儿,这很容易。但是移动设备的耗电量……还是比较吓人的,所以自己发电这个真的很有难度。

苏的这个观点我是完全赞成的。目前市面上部分手机已经可以外接显示器了,
还有一些手机可以外接键盘,但同时外接键盘和显示器的手机我目前还没见到,
也许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手机支持所有台式机的外设后,如果再搭配上合适的软
件,取代笔记本仅仅只是时间的问题。至于台式机,正如苏说的,会继续收缩
市场至专业领域——非专业用户已经不需要台式机了,而专业用户,对于台式机
的需求会更加强大。至于笔记本电脑,也许很快就会消失吧?

^_^ 说不定植入一张芯片在脑袋里就可以了,移动设备都没必要存在了哈!

也许我表述得太笼统了,我所希望的正好和X说的相反。

X的悲观是基于现有互联网依托于一个大网络的情况下产生的,然而,如果我们有能力随时随地形成任何规模的与“大网络”无关的网络呢?比方说,我们人手一台这种无线连接的手持设备,只要在一个距离内就能和对方链接形成一个局域网,那么在一个村子里,村民们相互之间就能形成一个覆盖全村的局域网,而且这个局域网是与“大网络“无关的,仅仅是在移动设备之间形成的一个”蛛网“,那么如果某个组织需要密谋某些活动,那么可以通过这些设备铺设一系列的通路,就像铺铁路一样将各个点连起来,那么这种信息的传递形式就仿佛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一样,这是一种可以私设的蛛网式的巨大局域网。

如果人手一台这种设备,那么网线就不存在了,因为有人的地方就会自动形成网络,每个人都和你链接在一起,网络的入口也不存在,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入口,那么,寡头也就没有办法存在了。

毫安是电流的单位,不是电量的单位。目前国内使用的电量的单位是「度」,也
就是「千瓦小时」。手机电池的容量一般用的是「毫安时」,也就是「毫安小
时」的意思。「毫安」除以 1000 可以得到「安」,「安」乘以电池的电压
「伏」可以得到「瓦」,「瓦」除以 1000 可以得到「千瓦」,再连上「小时」
就可以变成「千瓦小时」,也就是「度」了。

啊,我说的就是毫安时,平时工作我们说惯了毫安…

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需要具备携带方便、存储方便、交易方便等特点,电能
要成为一般等价物是很困难的。我大概计算了一下,我手头上的这部手机,电池
容量是 2100mAh,电压按 4.3V 算,完全充满大概需要 9Wh 的电,也就是
0.009 度。电价每度按五毛钱算,充满手机需要 0.0043 元,这样小的单位,用
在交易上是非常不方便的。苏举的例子里,如果在 4.3V 的电压下,三万毫安
时的电量换成人民币还不足 7 分钱。如果要用电来进行交易,那必须得非常非
常大量的电才行,如此大容量的电无论是存储还是传输,都非常成问题,更何况
传输过程中还会有较大损耗,因此把电作为货币是很困难的。

我那个比喻没有换算过,就只是一个比喻…就是那个意思。

要把电作为货币,我觉得在预设的技术条件下,是可行的。金银是货币,但我们不会带金银出门,而是指代这个价值的纸币,或者银行卡。同样的,电能是一种价值储备,和金银类似,日常携带、储藏、交易只需要对应的替代物即可。那样的话我们就需要完整的配套的电能存储、传输设备,那么在价值流动的过程当中也就完成了能量的流动。

如果把”电“换成”信息“来理解,储藏、流通换成服务器、网线这些概念,这样的话要让电成为货币其实也并不困难啊,既然云时代的我们不需要屌爆了的个人设备,那么电货币时代也自然不需要强大的电容器,都在云完成就足够了。

 

>>>Mail-No.3——To Steven>>>

> 我是第一次用这个功能,出于好奇试用了一下,除了不好看以外,我很讶异
> 这个附近我明明是随邮件发出的,但是隐私设置里面居然是私人,以至X
> 还要向我发出“更改设置”的请求,这太不合理了。

我记得用 Gmail 发送 Google Drive 附件的时候,是会自动探测隐私设置的,如果收件人没有访问这个附件的权限的话,Gmail 是会自动提示的。当然,这个提示可以被忽略。也许苏当时就是因为某种原因忽略了那个提示吧?

> 至于严肃讨论,我觉得在民间从来就没有严肃讨论,这始终是属于小众的事
> 情,之所以感觉以前似乎会比现在多,那是因为过去自由表达的公共场合并
> 不多,当人们需要公开说点什么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说点有意义的东西好证
> 明自己是有见地的,但是现在网络发达的程度使得公开说话几乎毫无成本,
> 那么所谓的严肃讨论也就渐渐退出大众视野了。其实严肃讨论一直都是小范围
> 的事情,再大的学术论战也不过是圈子里的几个人在聊而已。

我个人觉得,严肃讨论并不是学术论战,只关乎态度,不关乎水平,和学术与否无关。现在的问题,就是越来越多的大众整个态度都已经不端正了。这大概就是赫胥黎所说的「美丽新世界」吧?

> 辐射到底有多大,这个目前还看不太出来,但是据我所知,美国部分地区的星巴克
> 正在推出这样的服务:在他们店里会安装一些类似于wifi天线的无线充电装置,只要
> 你的手机具备无线充电功能,那么当你进入他们店里,充电设备就会开始为你的手机
> 进行充电。
>
> 无线充电目前国际上有三个标准,分别是Qi、PLA和A4WP,虽然说技术原理大致上
> 无外乎电磁感应,但是能量传递的效率和辐射的控制都是谜,应用也集中在短距离的
> 无线充电。
>
> 但是既然距离是可以调节的,那么波的能量和频率应该也是可以通过控制来尽量躲开
> 人体的吧?到底有多大的影响,目前很难说。

简单搜索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结果是没有定论。无线充电有没有害,有多大伤害,目前都没有确定的说法。用于充电的波,必然要带有足够强的能量,因此影响肯定是会比用于传输信号的波要大的。我们还是继续观望吧。

> 第三项我觉得要发明这样的技术不太靠谱,毕竟能量是守恒的,要输入这么多的能量
> 就必须有足够大的活动量,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超大的运动量是难以避免的。比如
> 现在国内很常见的手摇发电的手电筒,看起来摇一摇就有电很方便,但那是因为电灯泡
> 需要的电流电压不大,动一动就能亮一会儿,这很容易。但是移动设备的耗电量……
> 还是比较吓人的,所以自己发电这个真的很有难度。

呃,之前没做过计算,苏说了之后我简单算了一下,把我的手机从空电充到满电,不考虑发电的能量损耗的话,运动量相当于做 100 个引体向上。考虑到发电机的效率没那么高,能量有损耗,大概还得翻倍。运动量算不上「超大」,但也不算太小了。光靠走路的振动、甩手臂的摇晃是带不动手机的。

不过根据计算,用跑步机来给手机充电显然是没问题的,我再想想,嘿嘿。

> 也许我表述得太笼统了,我所希望的正好和X说的相反。
> X的悲观是基于现有互联网依托于一个大网络的情况下产生的,然而,如果我们
> 有能力随时随地形成任何规模的与“大网络”无关的网络呢?比方说,我们人手一台
> 这种无线连接的手持设备,只要在一个距离内就能和对方链接形成一个局域网,那么
> 在一个村子里,村民们相互之间就能形成一个覆盖全村的局域网,而且这个局域网是
> 与“大网络“无关的,仅仅是在移动设备之间形成的一个”蛛网“,那么如果某个组织需要
> 密谋某些活动,那么可以通过这些设备铺设一系列的通路,就像铺铁路一样将各个点
> 连起来,那么这种信息的传递形式就仿佛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一样,这是一种可以
> 私设的蛛网式的巨大局域网。
>
> 如果人手一台这种设备,那么网线就不存在了,因为有人的地方就会自动形成网络,
> 每个人都和你链接在一起,网络的入口也不存在,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入口,那么,
> 寡头也就没有办法存在了。

苏所希望的并不是一个目前还没有实现的梦想,相反,这个想法早就已经存在了,我们管这个叫 Mobile Ad-hoc Network,简称 MANET。

由于原理本身的限制,每个 MANET 网络总用户数量有理论最大值,而现实生活中由于还会受到别的限制,最终连理论值都不可能达到,无法扩展形成足够大的网,只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创建一个很小的局域网,拥有数量有限的用户。另外,这样的网络性能非常差,用来传输小规模的数据可以,稍微大规模一点的传输就没有办法进行了。因此,目前 MANET 的研究,主要目的是非常时期(如强烈自然灾害、战争、政变等)应急通讯用,并没有民用价值。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我们日常生活需要消耗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巨大,而我们手头上拥有的设备本身的计算能力根本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今天消耗的很多计算能力,都已经超过我们手头的台式机,更别提手机了。因此,即使我们通过MANET 把村民的手机全都连起来了,也几乎一点用处都没有。单个的电脑无法满足我们需要的计算能力,我们只能将大量的计算都放到云端去,由大规模、高计算能力的服务器集群来进行。但是,大规模、高计算能力的服务器集群需要的技术水平非常高,普通人和一般小公司不可能搭建,因此无法出现「大大小小的云遍地开花」的局面;另一方面,我们之前讨论过很多次,就是云计算企业非常容易出现强者更强的局面——拥有越多用户的企业,越容易做出更好用的产品,进而吸引到更多用户。因此,垄断是无可避免的,未来毫无疑问必然是双寡头的天下:两家企业统治全世界,第三名以后出局。这并不是一个美好的结局,这也是我表示悲观的原因——一个自由与开放的互联网已经成为历史了。

> 我那个比喻没有换算过,就只是一个比喻…就是那个意思。
>
> 要把电作为货币,我觉得在预设的技术条件下,是可行的。金银是货币,但我们
> 不会带金银出门,而是指代这个价值的纸币,或者银行卡。同样的,电能是一种
> 价值储备,和金银类似,日常携带、储藏、交易只需要对应的替代物即可。那样
> 的话我们就需要完整的配套的电能存储、传输设备,那么在价值流动的过程当中
> 也就完成了能量的流动。
>
> 如果把”电“换成”信息“来理解,储藏、流通换成服务器、网线这些概念,这样的话
> 要让电成为货币其实也并不困难啊,既然云时代的我们不需要屌爆了的个人设备,
> 那么电货币时代也自然不需要强大的电容器,都在云完成就足够了。

嗯,理解苏说的意思了。其实苏这里说的「电」并不是电本身,而是「运算能力」,或者再扩展一下,包括「运算能力」、「存储能力」和「传输能力」,这些能力,的确是可以卖钱的。

「运算能力」是由 CPU 提供的,CPU 需要直接消耗电力,当我们未来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需要消耗极其巨大的运算能力的时候,这背后对应的就是巨大的电能的消耗,这部分就是苏说的「用电来表示货币」的部分。

「存储能力」是由硬盘提供的,如果用过付费网盘或付费邮箱,对于「花钱买存储能力」肯定不陌生。硬盘的价格已经非常低廉,将来还会更便宜。但无论如何,这块成本都是可以明确计算出来,并折算成货币的。

「传输能力」是由网络提供的,铺设网络是要花钱的,因此大量的数据从服务器传到我们的设备上,也是需要成本的。问题就在于,数据的传输不可能从头到尾都在同一家网络提供商的网络上进行,一个电信的用户可以给联通的用户发 QQ消息,因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会途径很多不同的网络提供商,这个「传输能力」的成本、费用、消耗,计算起来就比较复杂和混乱了。

在未来世界里,我们每天都会消费大量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传输能力,这些东西都可以明码标价,并且也都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些能力的确是具备了成为一般等价物的特点。但是,我非常不希望这一切成为事实。当这些能力直接成为货币的时候,云计算垄断企业就成为了货币发行机构了,它本来就已经控制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如果再让它控制整个金融命脉,这个世界就全毁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Mail-No.4——From Steven>>>

X对MANET和电货币的观点又让我学到东西了!

在这两个观点上面我感觉到了作为设计师和IT从业人员(囧应该怎么描述X的职业?)在思维模式上的区别,相对而言,我们工业设计师其实并没有那么了解互联网,对于这些技术的设想往往容易理想主义,觉得这个技术要是能怎样怎样就能实现什么什么我们就能设计个什么产品,但其实往往现实是受很多人性因素的制约的,X的分析令我受益良多。

 

>>>Mail-No.5——To Steven>>>

> X对MANET和电货币的观点又让我学到东西了!

呵呵,用电来作为货币的观点是苏先提出来的,我只是按照苏的思路往下想下去,并稍微加以了一些扩展而已。虽然最后推导出来的结论我非常不喜欢,但也必须感谢苏让我有机会意识到云计算公司一旦发展壮大之后对整个社会的控制能力远超出我之前的预料。很多火花都是在这样的讨论里面擦出来的,很幸运我们能有这样一个讨论问题的地方。

> 在这两个观点上面我感觉到了作为设计师和IT从业人员(囧应该怎么描述X的职业?)
> 在思维模式上的区别,相对而言,我们工业设计师其实并没有那么了解互联网,对于这
> 些技术的设想往往容易理想主义,觉得这个技术要是能怎样怎样就能实现什么什么我们
> 就能设计个什么产品,但其实往往现实是受很多人性因素的制约的,X的分析令我受
> 益良多。

我是软件工程师,不过我具体的工作内容并不和互联网直接相关。虽然我们讨论的很多内容都提到了电脑和网络,但其实内容的立足点更多是社会学方面的,这方面并非我专业范畴。我们都仅仅是根据我们自己的专业,推导一些其它的现象,拓展一下各自的知识面。在这样的讨论中,能综合更多不同行业和专业的知识是非常有好处的。

 

——————————————邮件内容完毕分割线———————————————

原本是想把讨论的内容归纳总结一下然后列出几条观点的,但是这种讨论的目的并不是给什么下一个定义,或者强调某个观点,并且交换观点的过程中的一些插曲也是有趣的,所以我直接将讨论的核心部分截取下来,以对话的形式来保存这次讨论过程,或有启发。同上次讨论【技术、设计、宗教】的时候有点不一样,这次这位朋友比较腼腆,不太愿意自己的ID随观点贴出,所以应当事人要求我用X代替。

感谢X,也感谢每一个认真看完以上所有内容的朋友。

...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