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两个想法

No.1    世界是空

这个想法应该不止我一个人想过:佛所说的“万相皆空“或许是世界的真相。我此刻想记录的观点是多年来我在许多私人场合与朋友们分享过的一个想法。我们都知道一切我们能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都是各种分子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更小的原子构成,原子还能细分成质子、中子和电子,科学家们也一直致力于寻找更小、更基本的元素。为了方便理解,我只用原子作为阐述对象。

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是,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在整个原子的空间中所占体积是极小的,电子的体积或许更小,而原子所占空间并不是由这些元素填满的,而是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随机运动的空间总和。换言之,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广袤空间里是空的,原子只是一个场的基本原型,而不是实心的实体模型。将此模型放大到各类物体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无数个这样空荡荡的场所组成,所有事物的界限并不是绝对分隔开的一个屏障,而是不同场之间排斥作用极大化的表现;同样,力的作用等等物理表现也是场与场之间的互动。然而事实上对于质子、电子等的认识我们仍然谈不上了解,是否还有更小的空间组成这些基本元素?

将此观念模型转移到对更大范围的理解的话,如此巨大数量的空的空间所组成的世界,本质上是否就是一片无垠的空洞、没有实体的、不存在任何实心物体的空间?

最近几年我都是这么想的,但是最近科学家们似乎找到了一些隐晦的证据显示暗能量和暗物质的存在,也就是说这些广袤的看似空洞的空间里其实充满了这些物质,如果得以证实,那么这个观点或许有可能完全反过来,不是空的,而是满的。但是如果这些能量和物质的本质也是空空如也的空间呢?

No.2    品味是由经济能力决定的

从去年夏天开始,从实际生活、工作的感受中,我脑海里渐渐萌生了一个逐渐强烈的想法: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绝对不是通过多看多想训练得出的,而是在使用的过程中间不断累积体验、在互动过程中感受并思考培养起来的;设计师的能力和品味更不是看图看书参与论坛堆积出来的,而是在参与到各种事物当中去,在其中消化吸收转化得来的。

这点来看,富比穷有天然优势。

我并无歧视穷出身的意思,我自己也并不是富贵人家,但是从最容易观测到的例子来看确实如此:穷出身的人对于品质、时尚、高贵的理解是要比富出身的人迟许多许多的,有的人一辈子都理解不了甚至持敌对态度。然而事实上人绝不是单凭阅读就能获取认知 的,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的效果绝对是不一样的。没有不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切身体会到事物的。我所谈论的并不是经验主义,而是从人对事物的认知原理上来阐述我的观点。

所以品味,是随着经济能力的提高而提升的,当然了,经济能力的提高未必能带来品味的提升。经济能力不足品味就一定差?倒也不一定,这视乎周遭环境的情况,即使买不起,但有机会见到、摸到甚至使用上,都会有很积极的作用。

4 thoughts on “存两个想法

  1. 尽信书,不如无书。
    人没事假象空想一下,说不定还可以改造这世界呢?!
    你看牛顿在苹果树下睡午觉,竟然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得到地心吸引力的启发。

...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