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感”是可以被伪造的。
虽然这么说,但不意味着价值感是虚假的或是带有欺骗性质的,因为事物的价值是与生具来的,但具有某些特性的“表象”会带来一种高于其本身价值的可能性。
这几只陶器皿所呈现出安静与朴素,是由其随性的造型和弱光泽感来形成的,表面粗糙的颗粒感也传递出其手感制造的特质。
一旦经过更多的工序,赋予其不同于自然物件的质感、比例 、花纹、组合,使其呈现出更多区别于“朴素制造”的气质后,其价值感也随之升级。这其中蕴涵了更多的人工劳动。
分解开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差别:
在简洁的造型当中,光亮的表面质感给器物带来了更多的视觉刺激,而这种刺激并不是自然环境里常见的;同时,在同样简练的线条当中,自然的形态在与刻意的形态对比之下,也显得不那么“有品质感”。
这是器物表面对光线的反射特性所呈现的差异,也是人眼对器物最先感受到的差异。
倘若将不同反光特性的表面拼接在一起,两者之间的差异在对比中强化,双方的特质也因此被激发,比单独出现更为突出。视觉刺激也更丰富。
如果这样呢:
陶土来自大地,釉料来自大地,烧制的窑也在大地当中,所有的原材料和工具都来自于天然所赐,这当中的视觉刺激源自哪里?
思考!
器物的比例、色彩、体量分寸、疏密关系、纹饰的选择与组合等等,这一切最终呈现出的视觉刺激中,明显融入了制作前的计划、谋思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推敲和修改,当中所包含的思考的过程都以最终的表象呈现出来。对于最大多数人而言,制作当中思考的过程是看不见的,但这华美的表象是能轻易感知的。
在最终的器物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系列的思考,这种思考的行为恰恰是最“不自然”的表现。它是充满了“刻意”和“劳动过程”的行为的产物。
在这类物件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在“思考”的操纵下所进行的创作。
那么,越繁复就越有利于呈现价值感么?或许是的,但“繁复”并不一定体现在表象之中。更为繁复的制造过程有可能用于打造更为简洁却更高难度的形态,这是不容易被人类的眼睛所看到的。
例如:
理想的几何形态,大多数时候只存在于数学世界里,但制造出来就需要大量繁复的工序,这样的价值感和人眼所理解的价值间就存在一定程度不便弥补的落差。高价值感是可以被眼睛所感受的,但光凭眼睛是无法理解的,这时候只有更多的非视觉因素(文化、技术、社会属性、历史原因等)补充进来大脑才能理解其中真实的价值。这也就意味着,当非视觉元素缺席的时候,就有可能令其价值变得“失真”。
恰恰就在这一步,是很容易出现信息断层的。受限于教育程度与世界观等非视觉元素,这种价值是不能被人脑直接读取的,一道屏障在此产生:具象审美与抽象审美之间的屏障。
《蒙娜丽莎》是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但《呐喊》就不一定。
至于毕加索后期的作品,那就离这道“界限”有点远了,不谈欣赏,即使是接受也不那么容易。
但这不是一道壁垒分明的界限,至少,它应该是一个模糊的、虚化的地带,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应该是有能力感受到一些抽象的美感和价值的。即使我看不懂《呐喊》,但这画里惊恐的情绪总该是能感受到的,通常我们喜欢说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这一段缓冲地区,划分出了普罗大众与艺术家、设计师,也为他们之间的沟通搭建了沟通的可能性。这正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这个词组所存在的位置,一个桥梁的位置,却也有待商榷的模糊地带。
艺术家不一定关心,但作为设计师,必须要理解这个虚化空间里的湍流,游走在这河流中向两岸的人们递上打磨精美的鹅暖石,便是设计师的工作。
于是,在这充满了制造视觉刺激机会却又不必凝聚过多思考的缓冲空间里,就有了给价值感“造假”的机会。经过刻意策划过的计算后所呈现的“高价值”事物在氛围的包装下,将呈现出高于实际价值的表象,但却无需付出更多的劳动,中间这段虚化的价值落差只有梦境的制造者才最清楚。
这,正是商人们的利润,设计师的迷途。
注:已发布于知乎专栏[ SUiTHiNK ]
也对,我的意思是买家基本考量就是口袋多鼓哈哈,口袋满满就看喜好买
赞赞
买家最轻松
赞赞
并不见得,买家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方,并不轻松。
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