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轮回?经典进化!工业设计师深入解读 iPhone12!设以观复 vol.9【图文/视频】

今年网上的声音跟往年有些不大一样了,除了说苹果继续挤牙膏和没创新的,还有一波人兴奋地认定 iPhone 12 是新一代的经典。不得不说,换个造型舆论的风向立马就变了。

除了大家都关注的 iPhone 12 系列,我其实还想一并聊聊发布会上其他有意思和有争议的事情。参数和测评各大科技媒体都陆续发出来了,但作为工业设计师,我更关注的是设计背后的逻辑以及产品取舍的策略。

🎥 点击封面播放本期视频

在正式开始说之前,我想先提醒大家两件事:

1、手机市场已经趋近于饱和,进入了存量市场零和游戏的阶段,手机本身已经难以再作为厂商利润增长的突破口,所以大家都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

2、苹果是一家全球化企业,中国市场只是它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所以我们不能只拿内地市场的一部分特殊性,来看待苹果在设计和产品策略上的做法。

那就正式开始吧。

先说说 HomePod mini

在发布会前爆料称有 HomePod mini 时,很多朋友猜测这款音箱是可以带出门,在户外野餐或露营时候使用的。

但从宣传视频和官网上的 AR 展示来看,HomePod mini 和 HomePod 一样,是带着一根电源线的。也就是说,mini 的产品定位和 HomePod 一样,是针对于室内环境使用的音箱。如果说它和 HomePod 在产品定位上有什么差别,那就是它更类似于商场内布置于各个角落里的环境音箱,这是一套家庭广播系统,让音乐和其他音频内容可以充满家居环境中的各个角落,同时作为智能家居 Ai 交互的入口。

这种分布式的场景设想,决定了 mini 是作为信息节点来考虑的。那么,把点具象化,很自然,就会得到一个⎡球⎦。球形设计的另一个考量在于,如果 mini 沿用 HomePod 那种柱状设计语言,视觉上会有拔高的感受,产品的体量感和存在感都过分重了,也不适合分布式的场景设想。

虽然 mini 内部只有三个发声相关单元(一个喇叭+两个被动振膜),但也采用了和 HomePod 一样的立体编织网格作为产品的表皮,将所有发声结构隐藏起来,只保留顶部一处视觉交互界面。这就可以和 HomePod 一样,将整个产品形象抽象化、几何化,成为一个弱存在感的纯粹的形态,能够和环境尽可能好地融合在一起。这同时也呼应了,家居信息节点这样的产品定位。

说完 mini 就顺便说一下 Siri

这次发布会上 Siri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点,就是你在家里询问某个地点之后,在你上车时它就会直接启动导航,问你是不是要去这个地方。行驶过程中,甚至会把其他家庭成员想吃个披萨、买个什么东西这类需求安排进行程里,一趟路串联起来。

这就意味着,Siri 处理的不再只是一个个单独的需求,而是在多个账号多个设备间实时响应的自然语义的需求集合,并根据现实状况进行统筹安排。这样一个系统层打通的多设备交互中心,真的越来越像《钢铁侠》中的贾维斯了。但真正落地能做到什么程度,还得再看。

由此可见,在苹果的产品逻辑里,家庭是人一切行为组合的核心,而 HomePod+Siri 就是家的核心。智能家居作为数字战争的新战场,目前只有苹果和小米是布局最早,也最完整的,华为现在逐渐追上来了,OPPO也有一些动作,希望国内的厂商们能在这个领域里尽快建立起自己的优势吧!

前菜结束,来说说主角:iPhone 12 系列

虽然库克在发布会上大谈5G,但很显然,5G是整场发布会中最无聊的一个点了,可是今年 iPhone 设计上的诸多变化,都和它有关系。

先说最显眼的直边设计。

几乎所有网络观点都认为这次 iPhone 是回归四代五代的经典设计,有人称之为致敬,有人说是炒冷饭。但我在过去的文章里多次说过,苹果是一家实用主义内核、极简主义审美的公司,所以这些改变的逻辑一定不是简单地复刻回归,而是基于功能、性能、交互或产品布局所推导出来的结果。

首先,一部手机最核心的部分,一定是屏幕,一切设计都应该基于屏幕来展开,这是从初代 iPhone 就明确的设计逻辑起点。

这次苹果在 iPhone 上首发了全球第一块超瓷晶玻璃面板。根据他们介绍,制造这种玻璃,需要精确控制特定种类的瓷晶体在玻璃面板上以指定的方式生长,与玻璃基材嵌合在一起,才实现既提升面板强度和韧性又确保足够的透光率。我们都知道,晶体生长对所附着物的表面是有特定需求的,比如形态、平整度、光洁度,以及基材的种类。我们都知道 2.5D 玻璃是由一整块厚玻璃研磨出来的,那么,玻璃的弧面很大概率会影响结晶过程中晶体层的厚度或均匀程度,进而影响玻璃的强度和透光率。按照苹果的研发标准,应该是做过大量测试但最终没有通过。

所以,如果显示面板必须是平面的话,那么,边框与屏幕的衔接就不必继续采用曲率衔接的设计了。

这是材料技术上的原因,而在交互上,也确实没有继续采用 2.5D 玻璃和弧面边框的必要。

无论这些年安卓阵营如何推广曲面屏,苹果都坚决不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在 iPhone 的设计逻辑里,屏幕的本质是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互界面,是一块具有深度的⎡无边泳池⎦。对于信息和交互来说,曲面屏非但没有提供好处,还为内容显示和交互增加了不便,所以在 iPhone 的设计逻辑里,曲面屏是一个错误的方向。而且已经那么多年了,但仍然没有一家厂商真正地做好弯过去那两边屏幕的显示和交互。

不论是 iPhone 还是 Apple Watch ,他们的 2.5D 面板都只是我们称之为 cover lens 的外层玻璃,而内部的显示屏从来都是平面的。

因为在 AR 时代来临前,平面就是最高效的信息界面。

所以材料和交互已经决定了显示面板必须是平面之后,那么,不再需要兼顾曲率衔接的边框也就没有继续保持弧面的理由了。

但这些都只是⎡不必这么做⎦而已,有没有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边框必须这么设计,或者这样设计更好呢?

有,那就是 5G 天线的设计。

在官方的介绍中,一个明确的信息是,12 的边框与四代的设计逻辑是完全一致的,就是通过拆分边框来作为手机天线。然而这次把中框拆分成了那么多段,必然面临组装时公差配合的问题。如果继续采用圆弧面的设计,每一段弧面都会因为 CNC 刀头的抖动产生微小的差别,那在组装成一体时必然无法确保整个外表面的平直度。所以,出于公差控制以及加工良率的稳定,平直的外观面是最优解。

非要做其实也可以克服,但成本就不好消化了。

当年 iPhone 4 采用直边框的设计,也有这部分的原因。但 iPhone 4 那会还是 3G 网络,天线也只有两截而已,相比之下,作为一款全球市场的手机,必须支持最多 5G 频段的 iPhone 12 则不得不拆分出了更多更碎的天线段落。这样一来,也只有平直边框方案可以保证最高的组装良率了。

然而前几代 iPhone 由于采用的是全金属 unibody 机身,不存在所谓的边框,所以是用塑料分割金属机身来作为天线的。

当时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乔纳森当时正带着设计团队专心研究 unibody 工艺的设计方法,以图追求一个比 iPhone 5s 一体化程度更高的设计。弧面一体化的设计不仅让手机看上去比实际更薄,也充分展示出了这项工艺的精致感。

但是,这种设计却让天线的调教变得更困难了。

当然,平直边框的设计不仅仅有技术的原因,也有设计意象上的追求。iPhone 的设计理念里有两大核心意象,一个是前面提过的⎡无边泳池⎦,还有一个更为核心的意象:

⎡黑石⎦

⎡黑石⎦是 1968 年上映的著名科幻电影《2001 太空漫游》中一个神秘的长方体,无论人类用多么高精度的仪器去测量它,它的长宽高都是严格的 1:4:9,通体完全无缝,表面绝对平整。《三体》中⎡水滴⎦的设定就受到了这块著名⎡黑石⎦的启发。

而乔纳森把「黑石」这个意象映射到 iPhone 上,具体的呈现就是追求极度简洁、高度一体化,以及尽可能高的制造精度。这一点在本应作为初代 iPhone 发布的 iPhone 4 身上就已经充分展现了,只是碍于当时的加工技术和成本,只能做到 iPhone 4 那个状态。三年后的 5s 显然就精致多了。

在全面屏的时代重新采用平直边框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弱化⎡界面⎦和⎡外部⎦之间的⎡边界⎦的实体感,在视觉和交互上都更进一步地突出屏幕这一个虚拟世界的⎡信息水面⎦。这种进一步把 iPhone 抽象化、几何化的做法,使得 iPhone 越来越接近⎡黑石⎦这个意象的完整形态。

对比同样是平直边框设计的四代和五代,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iPhone 12 没有了边框和屏幕间的台阶,也不再有边缘的 C角,连屏幕支架的围边也被取消,整个支架彻底收缩(得益于超瓷晶玻璃面板)到屏幕背面,变成了平面到平面、边缘到边缘的关系,整个产品的⎡工具感⎦被削弱得非常厉害,更接近一块纯粹的几何体。与屏幕这块水面相对应的,是 iPhone 作为⎡容器⎦的属性。在「容器」的逻辑中,iPhone 的全面屏就一定是四边四角等宽的,它所追求的是内容与容器的一致性,而不是偏执的屏占比。

在我看来,6 以前的 iPhone 是明确的⎡工具⎦,设计上主要探讨对⎡壳⎦的定义,从 6 开始逐渐转向对⎡容器⎦的探讨,以 2.5D 玻璃来呈现⎡信息水面⎦的张力,到了 iPhone X 则以全面屏的姿态彻底转向⎡容器⎦这个角色,而 iPhone 12 则是⎡容器⎦这个形态的完成体。在 AR 时代真正来临之前,iPhone 不会再有其他的新形态了。

说到全面屏,一定很多人会吐槽说:都已经 2020 年了,怎么还有刘海?

刘海当然可以拿掉,但不是现在。

我之前的文章里谈到过,Face ID 代表的是机器的视觉认知能力,它和 U1 芯片搭配在一块,可以实现设备与人、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互相感知。这是未来多设备本地协同的最大前提。小米前段时间对外介绍的 UWB 技术方案,也是冲着这个目标去的。

然而 Face ID 内的诸多光学组件是无法轻易缩小的,要保证基本可用的能力,就得有这个体积。

可 Face ID 什么时候才能拿掉呢?

当人与设备间交互的重心不再是屏幕,人不再需要频繁操作手机的时候,Face ID就可以消失了。到时候,手机也不再是今天这副样子。

说远了,说回来,说说本次iPhone最重要的新特性之一:MagSafe

MagSafe 其实不是什么新东西,它就是原先 MacBook 上的磁吸触点充电。因为触点结构先天存在金属疲劳和氧化的问题,苹果后来放弃了这个方案。但这次把它复活回来,改造成了一套磁吸无线充电的体系。作为极力推进无线化最大的一家厂商,我们可以预见,iPhone 上的 lightning 接口不会换成 type-C 了,而是由未来更高功率的 MagSafe 来取代。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在发布会上特意介绍了贝尔金的配套新产品,呵呵,这就好玩了!

这套东西即没有实体接口的限制,也无需精准操作。很显然,在新 iPhone 的销售刺激下,马上就会有大量第三方厂商纷纷加入这个新市场,迅速组成 MagSafe 的生态圈。

用户用着方便,配件商可以赚钱,苹果还能卖授权认证。

这一来增加了产业和用户对苹果的粘性,还在一片饱和的手机市场里,借着生态的力量凭空造出一个全新的盈利空间!简直不要太开心!

而且由于磁吸对位无需精准操作,对于那些手部活动有障碍的人来说,也是一个颇有人文关怀的细节。

接下来说说饱受争议的「不送充电头事件」

这件事其实和设计没有多大关系,但我自己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在经营和环保这两个角度上是有一些个人的看法的。

先说经营。大家要先清楚地认识到一件事,只要你花钱买了东西,无论厂家用什么说辞,到你手里的东西没有一件是送给你的。哪怕是一张最便宜的保护膜、一条最短的数据线、一张你从来不看的说明书,这一切都是商品的成本,最终都会体现在价格上。

对于企业来说,只要成本压缩的后果是可控的,那么就可以压缩。

不论是苹果、华为、OV 还是小米、三星,大家面对的都是同一个趋近于饱和的市场。这就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每个人手上都有不止一个充电头。尤其是 iPhone 的老用户,手上五六个插头很常见。换言之,苹果的这个举动,最差的结果就是被大家网上骂一顿,回头该用的接着用,该买的还是接着买。

这个程度的后果,苹果是可以接受的。那么从策略上来说,这个成本就处在「可以被削减」的备选项里。但他还需要一个「必须削减」的因素,来推动这件事。

那就是 5G 和超瓷晶玻璃面板。

这两项技术会带来的成本上涨是显而易见的,而价格策略又不允许 iPhone 涨价,那么就必须从别的地方缩减成本。

不配充电头可以砍掉新增的生产成本,减少物料种类;由此带来包装体积的缩小,又能增加单个货柜的运载总量,提升运载效率,减少运输成本。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可以同时缩减开销,给新技术的成本让路,又能提升物料的流转效率。库克果然是供应链顶级专家!

发布会上,他们特意强调了iPhone12 即是全频段 5G 手机,又没有涨价。这就可见,他们确实在成本控制上动了不少心思。

尽管网上骂的人很多,但真实的市场反应无数次地证明了,会买的客群不会因为少个这个而不买,不会买的客群也不会因为多个这个就去买。

用一个可控的「牺牲」和「槽点」换来「升级不加价」的结果,从公司运作和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是没毛病的,顺便还带动了配件生态的发展,这波取舍是很划算的。

再来说说环保

大多数人对环保的看法通常都是「节能减排」,但其实在现代人类社会中,是存在两套并行的环保逻辑的。

一种是以减少使用量和控制消费行为的方式,来减少能源消耗,通常还伴有资源回收再利用这一类措施。

另一种则是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人为地规定一个碳排放总量。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的碳排放指标,如果你经济发展得好,但指标不够用,就可以从欠发达地区手里购买指标。

第一种方式的目的在于减少能源消耗,而第二种则是通过类似计划经济的调控方式,尽可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只是纯粹的缩减能耗,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所以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除了节能减排以外,也都在同时执行第二种做法。如果企业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甚至生产能源的方式,抵消掉自己生产所造成的的碳排放,那就可以称之为碳中和。

比如苹果在国内的门店是不用交电费的,因为他们在中国投资建设了大量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场,这些电是并入国家电网的。这就是典型的碳中和行为。

实际上,我们国内的企业也都在参与碳中和行动,像京东方、比亚迪、富士康等大型制造企业都在苹果的清洁能源供应商列表里。即便你只是在蚂蚁森林里种棵树,也是参与了碳中和行动的。

环保问题真正的矛盾在于,我国的碳排放指标与西方国家相比,是不公平的。希望科技媒体们也能关注一下这方面的事情。

说完能耗,就顺带说说缺席的 120Hz

⎡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这是一种很畸形的消费观。

苹果一向很注重功能和应用场景的关系。

比如这次 iPhone 搭载了 LiDAR,除了作为 AR 的前戏外,应用场景是很清晰的,一个是空间感知辅助低光对焦,一个是实时建模辅助空间设计。

目前果系的所有产品中,只有 iPad Pro和 Apple Pencil 支持 120Hz 刷新,应用场景非常直观,就是写字和画画。然而 iPhone 搭载 120Hz 的场景在哪里呢?仅仅只是让你飞速地滚动页面吗?这显然不够。会是支持 Apple Pencil 吗?但有多少人会在 iPhone 上写字画画呢?会是杜比视界和 120Hz 的组合吗?可 120帧的片源从哪儿来呢?

它所带来的能耗激增以及应用场景的模糊不清,都决定了它的优先级不会高。反正硬件是支持的,回头等这两个问题有解决方案了,软件 OTA 一升级 120Hz 就有了。

又说远了,我们说说这代 iPhone 另一个重要的新特性吧:Apple ProRAW

根据官方的介绍,这个完全基于计算摄影而来的新格式,不仅包含图像的原始数据,也包含了经过 DeepFusion 和 SmartHDR 处理后的计算数据。这就意味着,开发者和创作者可以通过这个新的格式,获得更高的后期自由度,以及苹果官方 Ai 算法的加成。我预感,这个东西会给各类影像 APP 提供一个新的增长点。

尤其这次 iPhone 还丧心病狂地搭载了影视行业的杜比视界 HDR 视频格式,色彩、画质和宽容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这两个东西组合在一起,不得不说,在安卓阵营这几年的追赶下,苹果在影像系统上依然保持着相当大的领先。

而这一切新特性,很显然是得益于它的三摄系统。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说过,三颗镜头同步做实时图像融合,设计成等边三角形的布局是数理逻辑上的最优解。

这一代 iPhone 没有改这个布局,说明这是一件⎡验证过的正确的事情⎦。乔纳森多年前公开说过,一个设计一旦验证清楚后,就不应该轻易改动。这一逻辑在 iPhone 6 到 iPhone 11 的设计上,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一次 iPhone 的造型变化,有对 5G 天线设计的验证。结合此前刘海和摄像头的验证完毕,这三个影响造型最大的因素都已经基本定型了。所以我们可以预测 iPhone 12 的造型至少将延续 5 年以上,直到下一个时代的来临。

最后回到开头那个挤牙膏的问题,我讲一点自己的看法吧:

事实上,整个手机行业在好几年前就进入了创新的瓶颈期。结果就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几乎所有厂商都在摄像头和 CMF 上猛搞各种军备竞赛,就快要演变成内卷战争了。然而应对内卷最好的方式,不是继续在里面一起卷下去,而是积极寻找新的市场。李楠的怒喵科技做的产品就是类似的思路。从细分市场做切入,还是有不少机会的。

大家要知道,创新的前提,要么是技术和工程的进步,要么是商业形态的突破。技术、设计和商业三者,是可以互相促进的。超瓷晶玻璃、Apple ProRAW、Magsafe 都属于在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继续精进,这些东西促进产业和生态发展后,创新自然就会冒出来。

从 App Store 诞生开始,苹果干的事情就是制造更好用的创作工具,鼓励使用者和开发者去创作。他们追求的创新,并不是换个造型、更炫的颜色、能动的摄像头或者搞个 IP 联名这一类事情;而是通过打造更好用的工具,鼓励人们去创作。只要创作者们赚到钱了,苹果自然就可以在产品销售之外,通过认证、服务、合作、分成等各种方式获得新的收入。这样既提升了厂商和用户对品牌的粘性,培养出越来越生机蓬勃的生态,又可以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空间。

这种环环推进的创新,把时间轴拉长了看,是可怕也可敬的。

不过呢,我们国内的厂商近些年也赚到了一些钱,逐渐有资本去做一些新技术研发和产业投资了。不少跨国企业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并不是华裔哦)在主导产品的设计。

这些都是很好的信号。

🎥 点击这里播放相关视频

篇幅有限,难免会有所疏漏,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留言补充或展开讨论。

...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